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311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Word文件下载.docx

总星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

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

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③速度(角速度:

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

/时;

线速度:

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为1°

/d,线速度约为30km/s;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

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

26ˊN;

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

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

26ˊS。

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

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

)向四周依次递减;

昼半球>0°

,夜半球<0°

晨昏线上为0°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

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

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

23.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

24.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26.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2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8.全球的热量平衡

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

29.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

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30.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32.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

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33.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美工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34.锋面与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5.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36.气候的形成

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

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

37.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农业:

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

②建筑:

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

的夹角。

③交通:

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

38.台风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39.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

全球变暖:

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0.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

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1.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4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由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

43.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

44.海水盐度的分布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

45.大潮与小潮 

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

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46.表层洋流的分布

①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

③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7.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48.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 

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

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49.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50.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51.地质作用

①定义: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

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5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

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

53.地质构造

①褶皱(a.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

b.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

②断层(a.地垒:

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b.地堑:

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4.地质构造与生产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

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55.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

56.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57.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旗形树冠(风向)、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环境效益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5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60.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

6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

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6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若干种地质灾害,它们在成因上是相关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63.农业的区位因素

气候因素中的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

地形影响耕作的难易、农业的类型和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的心头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地域大为扩展。

此外,国家的政策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干预。

64.工业的区位因素

原料、能源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市场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

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此外,工业区位还受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65.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大气污染企业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水体污染企业应设置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的下游。

66.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的物质联系和信息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进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

67.聚落的形成

①原始采猎社会——穴居、巢居、逐水草而居(分散、不稳定、临时性);

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乡村聚落(分散、半固定性);

③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村聚落(团状或带状、稳定);

④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聚落(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68.城市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策、军事、宗教)。

其中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交通、自然资源因素仍起巨大影响,科学、旅游成为新的因素。

69.城市化的进程

①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目前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70.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①铁路:

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但造价高、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②公路:

机动灵活、可从门到门,但运量少、耗能多、成本高;

③水运: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④空运:

运速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运价高;

⑤管道:

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可靠、运量大,但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71.货运方式的选择

一般地,贵重、急需、数量水大、运距远宜空运;

易腐烂变质的鲜活货物,量小短距离宜公路,量大长距离宜专列;

量大笨重货物宜水运或铁路;

流体宜管道。

72.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①商业街(a.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b.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②商业小区(位于居民小区,方便居民购物)。

73.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①对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而存在,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

②统一(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74.环境问题的分布

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②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③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

7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压力大;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76.可持续发展

①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②基本原则: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高考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中国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

N),曾母暗沙(4°

N),帕米尔(73°

E),乌苏里江(135°

E)

7、陆疆和陆上邻国20000多千米。

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XX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

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害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心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55、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57、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高考选修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

2、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3、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XX年)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4、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韩国和古巴

5、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6、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7、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8、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9、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11、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13、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水土)、次生环境因素(噪声和微波辐射、食品)

14、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1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1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17、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18、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19、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

务工和经商为主。

20、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

21、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成都)、组团式(重庆)、条带式或放射状(兰州)

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住宅区(最基本职能)、商业区、工业区、

23、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繁忙、昼夜人口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显分区。

24、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同心圆状(成都)、扇状或方块状(沈阳)

25、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26、城市的合理规划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

27、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8、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艺)

29、文化景观的构成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30、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3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3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33、文化源地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

34、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35、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36、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37、文化扩散类型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38、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39、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40、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

41、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42、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43、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以情观景。

全面了解

44、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5、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破坏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