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桃花源记》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
1作者简介。
见《状元导练》。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游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正字。
(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
豁然(huò
)俨然(yǎn)阡陌(qiānmò
)
垂髫(tiá
o)邑人(yì
)骥(jì
间隔(jià
n)问津(jīn)叹惋(wǎn)
诣(yì
)郡下(jù
n)缤纷(bīn)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再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发现疑难。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检查并答疑解惑。
3以小组为单位,把各组共同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和老师一起解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①芳草鲜美(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多指味道鲜美)
②阡陌交通(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
指与世隔绝今义:
指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
隔绝今义:
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⑥无论魏晋(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关联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3)一词多义
①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②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③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代词,记号,标志)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④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⑤舍便舍船(丢弃)
屋舍俨然(房屋)
⑥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
⑦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⑧其欲穷其林(这)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自己)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异:
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②欲穷其林(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③处处志之(志: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5)文言句式
①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
②问所从来:
省略句,省略宾语“渔人”。
③具答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④便要还家:
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宾语“渔人”。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
一、温故知新,检查反馈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并检查学生的翻译课文的能力。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发现→进入→拜访→再寻桃花源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
(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拜访)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再寻)
2请同学们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你对桃源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美——乐——奇
4选择自己喜欢或有感悟的句子,朗读、背诵。
三、精读课文,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外部环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你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进行描述(这里的XX美,你看……)
示范: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呢?
(老人、小孩、男女、渔人)他们分别为何而乐?
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大人——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渔人——受到热情款待
(三)探桃源之奇
1奇在何处?
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桃林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
仿佛若有光。
且形状也奇: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
种作、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
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
2问题探讨。
(1)桃源人见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远。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人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打扰,想保持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也为下文再寻埋下伏笔。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
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理想社会,暗示其是虚构的。
四、研读课文,击破难点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
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读后思考:
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们找得到它吗?
为什么要虚构?
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找不到,虚构的;
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世外桃源:
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五、主题探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六、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就是他们闪光理想的寄托。
《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其欣喜为何如?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
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新课,并进行了有创意的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要求同学们凭借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小组提供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并把文言实词虚词归类。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这是第二个环节,弄懂文意。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的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反复诵读,品味佳句,突破重难点。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