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课堂实录与评析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现在就请抽到1号签的小组先展示吧。
(抽到1号签的小组首先展示解读的内容。
生1(主持人):
大家好。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小组向大家展示的主要内容:
1、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鲁滨孙日记的精彩片段;
3、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征;
4、这本书的艺术特色;
5、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
下面就请胡晗旭同学为大家介绍《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及背景。
生2:
主要介绍了作者笛福的生平、经商挫折和英国人的殖民意识等。
生3:
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梗概。
突出了鲁滨孙挖山洞、修栅栏、养山羊、种谷物、制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创造性的活动。
(讲得较全面)
生4:
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9月30日和10月7日的两篇日记。
即鲁滨孙初到荒岛时的悲惨境遇和绝望心情。
(讲得较生动)
生5:
以鲁滨孙的口吻,讲了10月25日和26日两篇日记。
即鲁滨孙建小木屋的故事。
生6:
讲了鲁滨孙10月26日至30日的日记。
即鲁滨孙打山羊、搭帐篷、建围墙的故事。
生7:
讲了鲁滨孙12月25日的一篇日记。
即鲁滨孙搭救“星期五”的故事。
生8:
模仿鲁滨孙的日记补写的一篇日记(鲁滨孙病了的时候忘了写日记)。
他写到:
“这一天,我病的厉害,浑身像散了架。
我初来绝望岛的时候,一心只想着上帝来拯救我,现在看来,能够拯救我的也只有我自己了。
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我会的,一定会的。
于是,我强忍着,用湿布敷我的头,稍微好受些。
这一天终于熬了过去。
生9:
举例介绍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
生10:
举例介绍了鲁滨孙智慧、勇敢的硬汉子性格。
生11:
介绍了《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特色。
包括:
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等。
(每个同学介绍完后,都有简短的评述。
且有主持人的较为得体的串词。
生12(主持人):
听了我们小组的介绍,大家一定被鲁滨孙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震撼了吧?
也一定被《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感染了吧?
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本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也是卢梭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读它的理由。
我们小组的介绍完了。
谢谢大家。
点评交流
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解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世界名著,到底解读的怎么样呢?
请其他组的同学们点评一下吧。
生1:
我觉得第一组的同学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介绍还是比较全面的,尤其是用第一人称来介绍鲁滨孙的日记,既详细具体又生动。
但是,他们准备得都不够充分,表现在神情紧张、语速较快,出现了好多口误现象。
如:
吕睿童同学在讲鲁滨孙日记的时候,把1659年说成了1959年,相差了整整三个世纪。
刚才胡晗旭同学虽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和背景作了一些介绍,但是,使人听了很难明白笛福为什么会写出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名著的。
现在,我想补充两点:
一、笛福早年经商并不顺利,生意大起大落,屡次失败,经受了很多的磨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为塑造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
二、1719年,《英国人》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位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抛于一个荒岛上达四年之久,成了一个忘记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被一位航海家带回了英国。
笛福就是以此作为素材,写出《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
刚才,第一组的组长赵诗雨同学说: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具有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普通而精彩的语言,这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
”我有个疑问,难道具有这几个艺术特色就能够成为世界名著吗?
郑静同学的这个问题提的好,还有其它的原因吗?
刚才赵诗雨同学说的这些艺术特色,的确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
但不是全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注意。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52页,这里说的很清楚:
“在它之前,欧洲的长篇小说大都是以帝王将相的业绩或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为主要内容的。
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这说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也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很赞成崔巍同学的观点。
刚才他说:
“笛福开始尝试用日常用语来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我的理解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
这也是它成为世界名著的一个原因吧。
我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
她说:
“《鲁滨孙漂流记》用平凡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故事。
”我认为鲁滨孙的故事并不平凡,正相反,是很伟大。
我也不赞成孙晋云同学的说法。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用平凡的语言,而不是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这里她把“平凡”与“优美”对立了起来。
我认为平凡的语言并不等于不优美。
我也想指出刚才赵诗雨同学说法的错误,她把“平凡”与“伟大”对立了起来。
其实,平凡并不意味着不伟大,雷锋所做的事情很平凡,难道就不伟大吗?
(掌声,课堂有点骚动,都跃跃欲试。
刚才,几位同学谈了对“平凡”、“优美”、“伟大”的认识,很有水平。
可能每个同学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
请你们课后把自己的认识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看看好吗?
刚才,大家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能够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说了好多。
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所反映的创造性、开拓性和冒险精神,这正好和当时英国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殖民意识相契合。
大家知道,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资产阶级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空前高涨,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种殖民意识和冒险欲望。
因此,这本书受到了英国人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掌声)
拓展交流
白凤至同学说的好,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族的优秀文化会传到世界各地去,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的京剧、武术、剪纸等艺术就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解读,大家一定都知道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了吧。
知道了。
)那么,我们在读这部世界名著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感悟,也一定会受到很多的启发。
下面就先请第三组的同学来谈谈。
说明一下,我本来是打算让四个小组的同学都上台来介绍解读的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我看到黑板上写的内容,二、三、四小组和第一组的差不多,就不想请大家来重复展示了。
只有第三小组多了一个“阅读感受”的内容。
所以,我们就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谈,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好不好啊?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被作者笛福的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被主人公鲁滨孙那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而感动,被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说真的,我真想到这样的一个荒岛上去体验一下。
(有笑声)
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以后,我从主人公鲁滨孙的身上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困难。
正如鲁滨孙所说的: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
我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以后,我真的很佩服鲁滨孙那坚毅的性格,佩服他的生存的勇气。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可能会自杀。
因为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绝望岛“上,几乎没有生存下来的条件,迟早都会死。
与其饿死、病死、老死、受尽苦难而死,还不如自杀而死。
然而,鲁滨孙没有这么做。
他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病痛和孤寂。
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出了人的尊严。
我觉得,作为人就应该向鲁滨孙那样活着,就应该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
我很赞成王晨同学的观点。
我觉得在正常情况下,死需要勇气。
但在特殊情况下,活着同样是需要勇气的。
举个例子,体操运动员桑兰,正处于运动生涯的颠峰时期,突然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摔成了截瘫。
她当时想了些什么?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她一定想到了死。
然而,她没有去死,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的尊严。
她当时的心情如何?
我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痛苦,用“悲痛欲绝”一词来形容不为过。
然而,她却从这种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乐观而自信,这难道不和鲁滨孙一样伟大吗?
说的好,杨明慧同学举的桑兰的例子很好。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坚强的意志品质。
是的,正像王晨同学所说的那样:
在特殊情况下,活着也是需要勇气的。
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面前,都要勇敢而坚强。
都要善待自己的生命。
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感受,谈的很具体,也很深刻。
我认为,正因为这本书能给读者这么多深刻的感受,所以,卢梭才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的。
你们说是吗,同学们?
是。
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让大家一一地谈自己的感受了。
这样吧,请大家把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写在读书笔记上,让我慢慢地去欣赏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下课,再见。
评点:
张家群
这堂“名著导读”课,运用了“导读----展示----点评----交流----延伸”的教学模式。
“导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主要是阅读方法的指导;
“展示”,就是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即对原著的解读和感受,向大家作介绍;
“点评”,就是对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交流”,就是对书的相关信息(如:
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探究、讨论、交流。
“延伸”,就是对书的社会影响和意义进行探究。
这一教学模式,是学习杜郎口教学经验的一种尝试,也是对“名著导读”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本堂课采用小组共同完成解读原著、展示成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交流”、“延伸”等环节,如;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的分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
正确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点拨”与“空白”的关系。
这堂“名著导读”课,任务是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
解读的重点无疑是作者、背景、情节、人物、主题等,整堂课无疑都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
这就是“预设”。
至于学生怎样去解读,对这些问题怎样去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又是难以“预设”的。
例如:
学生在谈对主人公鲁滨孙这个人物的认识时,谈到了人生存的意义,认为人在困境中生存是需要勇气的,进而联想到桑兰的例子;
再如:
学生在谈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认识到了“平凡”与“优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些都是在老师的点拨下所“生成”的成果。
当然,“点拨”不是“给予”,而是通过“点”,通过“拨”,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让学生自然地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空白”越大,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如本课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鲁滨孙漂流记》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和“卢梭为什么建议成长中的青少年要读读这本书”,这就像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大型的跑马场,使学生可以在这两个跑马场上任意地纵横驰骋。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
课一开始,老师即宣布要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展示的顺序,这就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展示的准备,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堂课,学生发言达35人次,约占80%(全班共44人)。
学生活动的时间达35分钟,占88%(这节课共40分钟)。
从学生发言的人次和活动的时间来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
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这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发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来。
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的需要,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有所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然,从这节课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
在“交流”这一环节,学生在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时候,谈到了“平凡”与“优美”、“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从课堂气氛上看,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大家都有话要说。
正当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老师却没有放开让学生去说,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课后写在读书笔记上。
这样做,就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就这样被葬送了,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就是这样,有时太过于在意了教学环节的流程,时间的分配,而忽视了“生成”。
这是我们以后的教学必须注意的。
二、选择题
2.
沉默的竹笛
李澍声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含临窗的床铺上。
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己悄悄地散去,心情清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溢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
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关丽的一个下午。
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
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岛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鸣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幕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
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
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
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
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
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
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
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
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
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愁闷忧伤听竹笛;
;
千辛万苦吹笛;
班会课上演吹笛。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幸福”和“耻辱”?
3.本文作者从他吹竹笛的往事中感悟出了什么道理?
4.许多人说: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还有人说:
“只要努力过,就不后悔。
”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想法。
1.如愿以偿买竹笛,回家途中吹竹笛(意近即可。
2.⑴划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的美丽(小草飘动的样子),表达了我第一次吹奏竹笛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幸福”指竹笛带给我的快乐;
“耻辱”指班会课吹笛出丑。
3.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4.略
3.
1.飞快往回跑(扯开喉咙喊)跳(跳进河里)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2.内容上表现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3.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
4.好。
这个标题新颖,能引起读者兴趣;
其次,这也象征了哥哥六年来对弟弟不离不弃的照顾,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高度责任感。
4.
8分23秒的震撼
①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
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
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
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
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
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
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
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
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
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⑧野牛们终于发怒了。
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
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
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
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⑨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⑩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
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自然段。
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第⑩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
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
5.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