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9654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祭十二郎文Word下载.docx

兄殁(mò

)南方尚飨(xiǎng)

所怙(hù

)丞相薨(hōng)

汴(bià

n)州遽(jù

)去

窆(biǎn)不临穴辍(chuò

)汝

强者夭(yāo)夭其嗣(sì

2.掌握通假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 美味食物)

(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 死去)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4)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

(5)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 什么)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是

(2)诚

(二)实词

(1)省

(2)克

(3)泽

(4)长

4.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明年

(2)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

(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强者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

(5)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

(6)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

(7)志气日益微

志气

(8)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

5.词类活用

(1)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晚之间,语境义为过不了多久)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

(5)东亦客也(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6)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7)毛血日益衰(日,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

6.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句,“是”提宾,应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4)从嫂归葬河阳。

(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文章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第①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但饱含至哀深情,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呢?

【详细解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也为下文抒发作者的哀思埋下伏笔。

3.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述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详细解答】叙事是抒情的基础。

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4.第⑪段最后写作者晚年的计划,表现了什么?

【详细解答】作者打算置田“以待余年”,养育子女成才,通过对自己心灰意冷的描述,又进一步加深了已有的哀痛。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试对本文的结构及层次大意进行简要分析。

全文除开头一节为“引子”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韩氏家族中“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人丁不旺情状的描述,记录了叔侄俩三别三会的情景,抒写了叔侄之间的依依深情。

第二部分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听到十二郎亡故的噩耗后心中痛苦而复杂的思想怀感,感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并对“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发出无奈的叹息和怨尤。

第三部分以说明记叙为主,表达了祭奠亡灵、吊慰家属和为十二郎迁葬的打算,言辞间情意悠悠,表现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现实的感喟,真可谓“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总之,本文把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密切联系家庭、身世和日常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作者对亡侄十二郎的无限哀痛之情,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同时也显露出对自己浮沉于宦海的凄楚和沉重的人生感叹。

2.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抒写了怎样的感情?

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叙事中抒情。

具体说来作者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

一是骨肉亲情。

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而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

在这注重门庭兴旺家道高贵的古代,不能不引起彻心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

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团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悔恨;

“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遽去吾而殁”,不能不令作者悲痛至极;

以至于老成(十二郎)之死,使作者顿生真邪梦邪的怀疑,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

作者“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情。

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别多聚少,以至于抱憾终生;

作者年龄比老成大,身体比老成弱,但“少而强者不可保”,哀叹人生之无常,体现了痛切之情。

总之,这篇祭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J

Z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D )

A.乃能衔哀致(表达)诚曷(何)其有极

B.不省所怙(依靠)敛不凭(临)其棺

C.遽(急、突然)去吾而殁其信然(真实、确实)邪

D.比(等到)得软脚病抱无涯之戚(欢乐)

【详细解答】 D项,比:

近来。

戚:

忧伤。

2.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详细解答】 ①⑦指示代词“那、那些”;

②⑧人称代词“你的”;

③⑤副词,表反问语气;

⑥假如;

⑨副词,表揣测语气;

④⑩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吾与汝俱幼

吾与汝毕力平险

B.诚知其如此。

其孰能讥之乎

C.未可以为信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详细解答】 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

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

C项把/用来;

D项转折/修饰。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详细解答】 D是结构助词“的”,其它的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下列关于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

年幼丧父称为“孤”。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朗”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详细解答】 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阅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6.古代传统的祭文,有一套固定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称颂,形式则多为体;

而韩愈这篇祭亡侄的文章,却写得别开生面、颇有创造性,其特色为: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只有没有;

(前限16格,后限10格)

②从形式的角度看,。

(概括不超过22格)

【详细解答】 骈俪

①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素叙述__对亡者的一句赞颂之辞

②不用骈俪韵文,而是句子长短错落,更贴近生活

7.悼念死者,却从自己的身世落笔,“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这样构思和写作,作者的目的可以归纳成两点,即:

①;

(概括不超过14格)

②。

(概括不超过15格)

【详细解答】 ①表现由亡侄引发的对兄嫂的怀念

②一往情深地表达他对亲人的痛惜之情

8.对文中所说“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里运用了和相结合的手法;

(每格1字)

②从情感上来看,。

(限6字)

【详细解答】 ①直接描述__间接烘托__②突出一个“悲”字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所怙(hù

)省(shěng)吾

归取其孥(nú

B.汴(bià

n)州佐戎(ró

ng)

斗斛(hú

)之禄

C.万乘(shè

ng)其嗣(cí

殒(yǔn)其生

D.奴婢(bēi)尚飨(xiǎng)

曷(hé

)其有极

【详细解答】 A省:

xǐng,C嗣:

,D婢:

2.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世:

通“逝”,去世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

通“馐”,美味食品

C.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

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D.而不克蒙其泽乎

泽:

通“择”,选择

【详细解答】 无此通假现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B.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C.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D.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详细解答】 A项古,安家;

今,娶妻。

B项古,青年;

今,少年儿童。

D项古,成长立业;

今,开始存在。

4.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其”字不是代词的一项( A )

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C.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详细解答】 A项“其”为语气词,其它为代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D.

【详细解答】 C项两个“始”都是副词,当“才”讲。

A项第一个“省”是探视,第二个“省”是“了解”“懂得”的意思。

B项第一个“致”当“接迎”讲,第二个“致”是“表达”的意思。

D项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是语气助词。

6.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详细解答】 B项中“幼年丧父”应为“孤”,“老而无子”应为“独”。

二、语段精读

阅读课文结尾部分的文字,充分理解后作答。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

其不知也邪?

呜呼哀哉!

尚飨!

7.祭文对侄儿的后事、家务做了安排以告慰亡灵。

这个安排可概括为3点,即:

(限10字内作答)

②;

③。

【详细解答】 ①抚慰你的孤儿及其母

②接孤儿及其母来我处

③让奴仆们各按其愿去留

8.祭文开篇,仅笼统地提到了时间“年、月、日”,结尾部分,哪些语句与之相呼应?

【详细解答】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9.文段中沛然流淌出自责、痛悔之情,能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具体语句是什么?

【详细解答】 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办了以后,让奴婢们按她们的心愿或去或留。

(2)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那苍天啊,(我的悲痛)什么时候才有尽头呢!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正 名

《吕氏春秋》

名正则治,名丧则乱。

使名丧者,淫说也。

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勃、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形名不当也。

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

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

是形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

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

“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

“愿闻何谓士?

”王未有以应。

尹文曰:

“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

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

”齐王曰:

“此真所谓士已。

“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

”王曰:

“所愿而不能得也。

“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否。

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

“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

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

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

王无以应。

“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

“不可。

“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

“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

“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

王之令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

‘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

’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

”齐王无以应。

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如卫。

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事亲则孝事:

侍奉

B.民无非则非之非:

责怪

C.是全王之令也全:

顾全

D.管仲之辩名实审也审:

审问

【详细解答】 “审”的意思是“清楚”。

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而恶民之难治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桓公尝以此霸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D.走而之谷足以喻治之所勃、乱之所由起而已矣

【详细解答】 B项,“而”表示转折关系;

A项,前“则”意为“就”,后“则”意为“却”;

C项,前“以”意为“凭借”,后“以”意为“率领”;

D项,前“之”为动词,意为“去,到”,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邪说和君子之说形成对比,邪说会混淆对错,使是非颠倒;

君子之说可以明确贤者与不肖者、治世与乱世之间的关系,能说清万物的情理、人生存的原因。

B.君主虽然不贤能,但是如果能够任用贤者,听从好建议,做正确的事情,仍然可以免于祸患。

否则,就会陷入灭亡的困境。

C.尹文和齐王认为只要一个人具有了孝、忠、信、悌四种品行,那么就可以称为士,就可以让他做大臣。

D.选文用尹文与齐王对士人的看法的例子,讲述了名分正当的重要性以及名实不符的危害。

【详细解答】 齐王认为这个人受了侮辱却不还击,就不能作为大臣。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译文:

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把邪说当做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依靠或凭借什么)?

(2)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3)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

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

参考译文:

名分正当,就天下太平。

名分败坏,就天下大乱。

使名分败坏的,是邪说。

赞成邪说就使可能的变成不可能,使对的变成不对,使是非颠倒。

所以,君子的言谈足可以说明贤德的人的实质、不肖的人的内在,足可以用来说明盛世兴起、乱世产生的原因,足可以用来知道万物的情理、人获得生存的原因,这就够了。

凡是祸乱的产生,皆因为形实和名目不相符。

君主虽然不贤德,但如果任用了贤能的人,如果听从了好的建议,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还不至于遭祸。

)他们的祸患在于他们口称贤能,却听从不贤能的人;

所认为的好建议,实际上却听从邪说;

所认为可行的事,实际上却听从悖逆的行为;

这是因为形和名的内容不同、实和质相异的原因。

以不贤能的人当做贤能,把邪说当做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殆又等什么时候呢?

尹文拜见齐王,齐王对尹文说:

“我十分喜好士人。

”尹文说:

“我想听听你说什么是士人呢?

”齐王没有回答。

尹文说:

“假如这里有一个人,他孝顺地侍奉双亲,忠诚地侍奉君主,对待朋友讲究信义,在乡间敬爱兄长,有这四种品行的人,可以叫做士人吗?

”齐王回答说:

“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

“大王得到这个人,肯把他收为下臣吗?

”齐王说:

“我愿意,可惜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人。

“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不会。

大夫受到了侮辱却不还击,就是耻辱。

这样一个甘愿忍受耻辱的人,我是不会把他任用为下臣的。

“虽然他受辱却不还击,但没有失却自己的四种品行。

没有失却这四种品行的人,是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

那么大王先前认为的士,怕不是士吧?

”齐王没有话应对。

“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将要治理自己的国家,百姓有过错就责怪他们,百姓没有过错也责怪他们,百姓有罪就惩罚他们,百姓没有罪也惩罚他们,却还怨恨百姓难于治理,可以吗?

“不行。

“我私下观察了下面的官吏,他们治理齐国的地方事务,就恰恰像这样。

“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

“我说这些话不敢不加辩解。

请允许我说一下理由。

你的法令说:

‘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用刑。

’有的百姓畏惧你的法令,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还击,这是顾全你的法令!

你却说,‘受侮辱却不敢还击的人是自甘受辱’。

真正叫做屈辱的,不应该是这样。

”齐王没有话可说。

齐王的对话议事都是这样,所以难免国家衰破,自身危险,逃跑到谷这个地方去,进了卫国。

齐桓公曾经凭借齐国称霸诸侯,这是因为管仲考察辨析贤士的名实清楚周密啊!

四、高考热点

15.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

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详细解答】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__①__。

中式画框选材一般用原木,用木材本身深沉和美丽的纹理烘托映衬国画的布局与留白,__②__。

特别是中式画框采用古老的榫卯结构,更具有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

国画完成之后,__③__,能够获得更高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