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9638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文件下载.docx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问题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点拨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阅读课文第510段。

问题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点拨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占用,挑选。

问题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点拨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

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

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

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问题8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问题9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

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点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问题10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点拨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

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

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

(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解析《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杂文的哪些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篇极能体现鲁迅特色的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

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

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杂文,在鲁迅著作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个集子之多,分别为: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这些作品使杂文脱离了以往的散文隶属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

鲁迅的杂文,文体特点极其明显,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其犀利,则以一击制敌死命,表述简练,不拖泥带水。

其冷峻,则以极度蔑视压倒敌焰,放笔直书,爱憎分明。

其幽默,则以嬉笑怒骂致敌尴尬,妙趣横生,机智灵活。

其形象,则重典型,重细节,重借鉴传说,重运用比喻。

其讽刺,则用反语,借奇想,凭对比,巧设喻,用夸张。

应该说,这些特点在《拿来主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课文阅读指导】例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座城市的电视节目。

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的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

此外,还有送去。

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视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视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俄、美、加、日等国演出。

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会使我们的文化更充实、更成熟。

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以大胆地送去。

1.联系具体语境,说出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的含义。

2.文中所说的送去,跟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3.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这种人同《拿来主义》中的哪类人相同?

这句中的苍蝇和蚊子指什么?

4.摘引文中原句回答本文所主张的观点。

5.文中的观摩、思索、借鉴三个词可否调换顺序?

这三个词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哪些词意思一致?

答案提示1.观摩、思索、借鉴人家的艺术,提高我们自己的艺术,使我们的文化更充实,更成熟。

(大意对即可)2.不同。

鲁迅批判的是为媚外求荣或夸耀国粹的送,光送去不拿来,只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文的送去是指既有送去也有拿来的文化交流,有来有往,有利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

(大意对即可)。

3.同不敢接触文化遗产的孱头相同。

苍蝇蚊子指外国文化中的有害部分。

4.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以大胆地送去。

5.不能调换。

只有先观摩,才能思索,经过思索之后才谈得上借鉴。

同《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使用意思一致。

【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1.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

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

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

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说起杂文,必要想起鲁迅;

说到鲁迅,也必要想到他的杂文。

在一定意义上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顺次翻开鲁迅17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

五四后对中国史、国民性的解剖;

五卅运动与三一八惨案中对凶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但应该看到,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对人(包括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奴役他人者、被他人奴役者)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所以鲁迅杂文在根柢上是诗的,他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如果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就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就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质。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鲁迅说他的论战杂文里没有私敌,只有公仇,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基于这一点,鲁迅杂文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得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揭示神的相通。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一方面,他能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在白话与文言的交杂中,在长句与短句的交错中,在排比与反复的混用中,融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

另一方面,他常常违反常规用法,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2.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运动的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到1926年间,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开始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逐步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从1927年到1935年,他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他这一时期的杂文,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且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等专集中。

他还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论著,编著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等。

1936年10月病逝在上海。

3.写作背景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七)》中说过:

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才能较确凿。

前面,我们已经对作者做了概括但不失全面的介绍,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载于6月7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仲,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此时的作者,已经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看待问题已经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标准了。

此时正是中国现代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非常复杂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侵愈深,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剿杀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并对人民百姓进行残酷的精神统治。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对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本民族的进步文化采取拒绝的态度。

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测不断地将自己宝贵的精神,尤其是物质财富献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政府的卖国投降嘴脸。

《拿来主义》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一篇,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揭露,而是讲应该怎么办。

能力迁移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心之喜新厌旧,引起艺术上无体止的变化。

考之于戏剧史,就足以为证。

戏曲声腔于元代重北曲,明代中期已盛行南曲系统的海盐腔,北曲逐渐式微。

王嘉靖年间民间又渐渐以昆山腔代替了海盐腔。

昆山腔方兴起时,也是流传于民间歌手之口,并未登上富贵之家的大雅之堂。

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就完全成了古奥的雅部。

听者无不茫然不知所谓了。

而逐渐兴起于民间的花部,诸地方声腔剧种,虽妇孺亦能解,也就深受老百姓欢迎。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曾说过:

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

当非虚妄之论。

这一切说怪也不怪。

凡流行艺术,总是社会心理刺激的结果,在特定时间里,显得通俗易懂,与众人情趣相合,自然易于为当时民众所接受所喜爱。

古典艺术则是过去某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它兴盛时那种群众心理原状已不复存在,而艺术上也愈来愈显得典雅或艰深。

这种距离感常使未受专门训练的一般人感到不亲切不解渴。

但是,由于变化的社会心理又总是迅速推出新的流行艺术以取代旧的流行艺术。

于是流行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兼有短暂性,如果流行的某种艺术品经过十年,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遴选依然流行于世,那么这少量的传世之作也就变成古典的了。

就是当时流行于桑间濮上的俗唱,流传于今不都已成了代表一个时代的深奥的古典吗?

它曾经过时代的和历史的两种选择。

因而就成了一种可以长期保留的艺术。

从这个角度来看,凡是流行的,总是短暂的;

凡是古典的,总是长存的。

惟其如此,也就有不少戏剧家喜欢不遗余力地对古典戏剧进行再创造,使之不断地以新面貌出现于各个时代的观众之前。

流行的刺激了艺术的创新,古典的肯定了艺术的传承。

前者促使艺术类型的裂变,重组与更新,后者则维护了整个艺术世界的生态平衡,让历史的艺术精华代代相传,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选择的机会。

更有许多交叉的现象,如:

追求时尚时却促活了古典,在弘扬传统时却启发了创新,古典的借新潮得以广为传播,流行的借传统反而行之弥远。

且以莎士比亚戏剧的重演为例:

在当今的世界上,有说古代英语的莎士比亚,也有说现代汉语的莎士比亚;

有追寻当年环球剧场样态的莎士比亚,也有爵士乐伴唱的先锋派的莎士比亚;

有穿日本和服的莎士比亚,也有穿着中国戏装的莎士比亚1.第2段开头这一切至少应包括上文三点内容,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这种距离感中的距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1段中的式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曾经过时代的和历史的两种选择,其中,时代的选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的选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一段可用来说明弘扬传统时却启发了创新的事例有四项,请分别写出来。

5.本文主要探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与本文观点一致的有哪三项?

()A.旧的流行艺术被新的流行艺术所取代之后,就成为古典艺术。

B.推陈出新是人们审美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直接促进艺术的创新。

C.流行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短暂性,故不能长存。

D.古典艺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是具有生命力的。

E.在艺术上没有对古典的继承,也就没有创新。

答案提示1.北曲式微代替了昆山腔的海盐腔花部兴起2.古典艺术与当代人们欣赏与审美心理间的距离。

3.衰落;

当时人们的认可;

经过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成为经典。

4.①有说现代汉语的莎士比亚;

②也有爵士乐伴唱的先锋派的莎士比亚;

③有穿日本和服的莎士比亚;

④也有穿着中国戏装的莎士比亚。

5.流行艺术与古典艺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BDE问题探究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偏要从闭关主义等等说起?

有人这样解释:

对待文化遗产这件事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而文化问题又同一个国家政权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

因此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

这样,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这种解释很有点玄化的味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呢?

我们感到主要问题恐怕还是出在读文时缺乏整体思维。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要读好一篇文章,就不能不从整体出发去把握它。

要解释文章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说起,也只能从文章的整体出发。

下面我们就试着从整体上做一回分析。

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说起?

这虽然与历史、现实的背景不无关系,但并不是在讲一个政权的内外政策,文章的针对对象也不是政府,不是卖国主义;

文章说的是我们:

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里我们应该是指进步的文艺阵营,包括那些清醒的青年们。

文章从闭关主义说起,主要的是一种论证的需要。

就全文整体论证结构而言,前七段主要是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具体采用了一种选言推理的论证结构:

大前提:

对外的文化(文艺)方针,或取闭关主义,或取送去主义,或取送来主义,或取拿来主义。

小前提:

闭关主义是错误的,送去主义是有害的,送来主义是可怕的。

结论:

所以只能采取拿来主义。

至于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一些文艺以外的事,不过是涉笔成趣,顺带一击,这也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

但我们不应该被这顺带的东西迷住了眼睛,并从而走上玄化的道路。

【命题趋势分析】本课论述的方面比较多,使用的概念也比较多,学习中不可平均用力逐一深究,也要学会使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加以挑选,择其精要。

首先要注意的是文章开始用了不少笔墨在题外话上做文章,这些与文章的论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此问题可参看上边问题探究的叙述)其次,要注意的是作者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围绕着应该怎样拿来,从多种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反复论证,给拿来主义的主张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并做出了科学的总结。

最后要注意的是本文通篇采用形象的说理方法,即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一般说理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能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

比如把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要采取分析、鉴别和批判、吸收的态度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命题,概括为拿来主义,既形象,又生动,既容易领会,也容易把握。

把文化遗产比喻成一所大宅子,并以孱头昏蛋废物来说明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更令人信服。

从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嘲讽语和幽默语的妙用,还可以领会作者思想见解的深邃和说理艺术的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