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768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启航新大纲解析班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E.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1994理.13)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B.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4.(2002文.25)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98文.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2006.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2004.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B.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直接的社会劳动D.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E.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

(2002文.2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

B.不能由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

6.(2003.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

二、2014年考研政治大纲详解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I.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5大题,每小题10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

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删除)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功能;

(2014: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此处两个考点变成一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自由与必然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014为: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此处一个考点变成两个考点)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此处两个考点变成一个)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删除)。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变成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后者排在前者之前)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用词有变化)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删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删除)。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和科学。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