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73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doc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宏观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国内背景素质教育

“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惑“理论口号一大堆,名词概念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第二章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

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4、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

要关注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因此站在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或者学得越多越好。

而是,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

这种机械的教学活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

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

有的教师常年累月就在一两个年级循环,教学模式重复固定,陷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

教师每天只能按照别人规定的“标准答案”备课、上课、改作业,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由于缺乏挑战“教到最后我们教师自己的水平变得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

第三章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

一、由新教材、新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

1、新教材

首先,作为课程改革的必要载体无论是在目标设定还是在内容编排方面,新教材都作了很大调整,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文本条件。

当然,不同学生往往存在着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只有当一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而变通教材,灵活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时,才能够保证各类学生,真正体验新课程并在新课程中获得真正发展。

突出了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创新精与能力的培养,删减了繁难的知识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教科书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意在教科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注重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多数实验教科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颜、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

注意设计多样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部分教科书的课外探究活动设计很有特色。

呈现方式新颖,注意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知识的陈述,注意教学方法和学科特点的结合。

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插图制作精美,装帧富有吸引力。

强调从整体上去理解自然与社会,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

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2、新课堂

直到目前,新课改所带来的“新课堂”依然不尽如人意。

正如一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在课程改革决策与设计高端,是完整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到了省市中间层次,渐渐变成新教材试验再往下,简化成学习方式变革,再到乡中心校一级,就成了合作学习,最后到了村校,就剩下拖桌子—学生四人小组学习。

“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这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新课标”(试行)中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自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我是一位数学老师,下面我就以数学课为例,谈谈这轮新课程改革与上轮课程改革课堂中发生的变化。

变化之一:

95年的课有复习03年的课没有复习

复习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问题的知识能力,帮助学生有利于解决问题,也可能会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次新课改去掉复习专家们是这么想的,第一次来一个地方,没人帮助,跌跌跌撞撞,到达目的地后,第二次来就会容易得多,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经历过了,学生才能记忆深刻。

但这样的产生的后果学生差异会更大,但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加。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看教学效率应当看合格率,不看平均分。

因为合格率更能表现出教师对后百分之二十学生的关注程度。

变化之二:

95年的课没有估算,03年的课有估算,对公民来说日生常活中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要培养公民具有良好的数感。

估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估算还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精确计算的动机。

变化之三:

95年的课直接给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来计算03的课要求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数学可能与生活脱节,人为偏差的数学太多。

比如相遇问题,学生的数学观不正确,现在的数学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就如应用题分散到计算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道数学计算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学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定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

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目标:

1、获得亲身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

二、由新选择、新评价到新考试

1、新选择

中小学生除了在教材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方面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外,还在课程内容、类型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尤其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2、新评价

传统的评价存在问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关注形成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忽视评价主体与评价取向的多元性。

本次课改尤其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尤其重视综合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尤其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档案袋评价:

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