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713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docx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

二OO六年十二月

1

2前言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容易接受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控制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办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常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影响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看会给大菱鲆的安全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广大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希望通过本指南能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则

(一)更新养殖观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则

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则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观念入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则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

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发现发病征兆时要及时诊断,找出致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尽快纠正养殖工艺或对症下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切忌拖延处理或盲目用药,进而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疾病大规模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正确诊断,谨慎选择和使用药物

一旦大菱鲆暴发严重疾病,要及时求助当地水产和兽医技术人员,经过认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采取系列措施进行治疗。

大菱鲆疾病种类较多,市售水产药物种类繁杂,在未掌握疾病特征和病因的情况下,不可随意选购药物和盲目施药。

应认真了解可用药物和禁用药物种类,选择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掌握药物的药性、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停药期,以免商品鱼因药残超标、含有禁用药物等问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原种类与感染途径

目前,在我国养殖大菱鲆过程中已发现的主要病原有:

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一)病毒

已发现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有大菱鲆虹彩病毒。

该病毒可能通过养殖水源、鱼苗、冰鲜杂鱼、不卫生操作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二)细菌

大菱鲆的细菌性病原较多,已发现的主要有弧菌类(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灿烂弧菌、溶藻胶弧菌等)、迟钝爱德华氏菌、假单胞菌、肠球菌等。

许多细菌种类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大菱鲆发病,只有当养殖环境恶化,鱼体健康状况欠佳、抵抗力下降时,可能会感染鱼类发病。

细菌性病原可通过养殖水源、鱼苗、饵料、有机物积累、工具、人员、动物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三)寄生虫

目前已发现的大菱鲆寄生虫病原主要有盾纤毛虫病、鞭毛虫、车轮虫和隐核虫。

寄生虫病可通过养殖水源、鱼苗、小杂鱼饵料、有机物积累、工具等方式和介质传播。

三、大菱鲆健康养殖的日常管理

掌握大菱鲆的健康养殖工艺,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和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都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日常的管理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购健康苗种

健康的苗种是大菱鲆养殖成功的基本保证。

选购时应选择体色正常、体表完好、发育正常、游泳有力、摄食活跃的苗种,有条件的情况下选购之前应进行健康检测,以确认苗种的健康程度。

(二)合理的放养密度

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对大菱鲆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鱼体应激反应小、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生长速度快,反之则易引发疾病。

(三)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水质

大菱鲆是冷温性底栖鱼类,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水质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基础。

日常养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光、声干扰和人为扰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换水和清污以保持优良水质和底质环境,防止病原滋生。

(四)卫生操作和管理

日常生产中要进行正确卫生的生产操作。

养殖工人专职专区、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并经常消毒,养殖车间要定期消毒,消毒液经常更换。

制定严格合理的管理措施,杜绝病原带入养殖车间。

(五)勤于观察、定期检查

养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鱼的摄食、游泳、生长等情况,掌握鱼体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苗头。

定期测量水温、溶氧、氨氮等水质指标,适时分池以保持合理密度。

(六)合理使用消毒药物

在健康状态下,过量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抗病力的下降。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健康鱼体的施药次数,选择低毒、高效、对鱼体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工具、车间等的日常消毒操作。

(七)把好饵料质量关,防治病原入侵

不合格的颗粒饵料和不新鲜的杂鱼往往携带有大量病原,是大菱鲆疾病感染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生产中要尤为注意把好饵料质量关,平时可适当在饵料中添加免疫制剂、中草药制剂和营养成分以提高大菱鲆的免疫力。

(八)隔离和销毁病、死鱼

养殖过程中若发生疾病,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病鱼或死鱼,这些病、死鱼携带有大量的病原,对安全养殖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对病、死鱼的处理应该首先隔离,然后选择在远离养殖厂区的地方焚烧或泼洒生石灰后掩埋,不可随意丢弃以防疾病传播。

(九)疾病简易诊断方法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简易的疾病诊断程序可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观察池中大菱鲆的游泳、摄食及病症情况,以此推断是否健康;其次针对患病鱼个体,检查体色是否正常、体表有无明显病灶、粘液是否增多、鳃丝有无明显病变,并对以上部位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再次,打开腹腔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对各器官分别取样进行水浸片显微观察(需注意肠道必须最后取样),确认是否有寄生虫或细菌感染。

通过以上程序可大致判断疾病的发生情况。

四、养殖大菱鲆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一)病毒性疾病

1.病毒性红体症

『病因』病原为虹彩病毒,通常由于摄食带有该病毒的饵料鱼而感染发病。

『症状』病鱼鳃丝贫血,呈暗灰色;鳍基部肌肉组织和脊椎骨沿线组织出现淤血,严重者整个身体呈现皮下弥漫性出血而发红;血液稀薄,凝固性差;胃肠壁呈点状出血;摄食力减弱、活力下降、呼吸困难、散群分布。

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很快死亡,属亚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以秋冬季(8~12月份)水温在18℃左右为高发季节,从苗期、养成期到亲鱼培育期都有发生,流行X围遍布整个XX沿海大菱鲆养殖区域,累积死亡率较高。

『防治及处理措施』该病以预防为主,避免投喂冰冻或不新鲜杂鱼,以防将病毒和其它病原引入养殖系统,一旦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

死鱼应掩埋或者焚烧销毁,并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对养殖系统进行全面消毒。

该病目前尚无完全有效治疗方法。

2.皮疣症

『病因』病原为一种球形病毒,直径300nm左右,种类有待鉴定。

主要通过养殖池水传染。

『症状』鱼体背部出现数个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周围皮肤变为白色。

初期疣状突起小而白,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大并溃烂出血。

患病鱼普遍体质较差,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慢,但较少出现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生于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一般感染率不高,个别养殖池的感染率可达50%,较少出现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选择健康苗种进行养殖,养殖场内定期消毒。

该病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个别患病鱼症状可慢慢消失而自愈。

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病鱼应及时将其隔离以防相互传染。

也可用消毒刀具切除疣状突起,然后在伤口处涂抹土霉素软膏,继而以甲醛药浴处理,以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继发感染。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鳍症

『病因』多因鱼体擦伤后,伤口感染鳗弧菌而发病。

『症状』发病时病鱼的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先变浊白,1~2天后逐渐充血发红直至溃烂。

严重时,鳍部组织可完全烂掉而出现缺损,躯干部肌肉组织也由于大量充血呈紫红色。

个别患病鱼会出现吻部发红及溃疡现象。

病鱼从鳍呈现浊白到溃烂乃至死亡仅需3~4天,属急性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于苗期和养成初期,以体长20cm以下幼鱼最为常见,传播极快,死亡率可达80~90%。

『防治及处理措施』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抗病力,以减少发病机会;加强吸污,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底清洁和良好的水质;适时分池,细心操作和搬运,防止鱼体擦伤;发现病鱼应尽快隔离,对死鱼作掩埋或焚烧处理。

治疗使用噁喹酸15~2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口服3~5天;同时用噁喹酸按1~3×10-6水体浓度药浴,每天1次,连续药浴2~3天,每次药浴时间在3小时以上。

2.腹水症

『病因』病原为鲨鱼弧菌和大菱鲆弧菌,多因摄食携带病原菌的不洁饵料而发病。

『症状』病鱼腹部隆起,打开腹腔后发现肠胃中或腹腔内有大量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严重时病鱼全身弥散性充血呈暗红色,肛门红肿、有时凸出。

发病鱼内脏团各个器官也常常发生病变,如肝脏萎缩,呈土黄色或白色,有时还大量充血;心脏和脾脏变成暗红色。

『流行情况』此病在大菱鲆的苗期和养成期均可发生,属常见疾病,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卫生管理保障养殖用水清洁,选择新鲜无污染饵料,避免投喂不新鲜的杂鱼;定期对养殖车间和工具消毒;及时隔离病鱼以防止相互传染;在病鱼尚能摄食时用磺胺嘧啶,按100mg/kg鱼体重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用5天。

若病鱼病情严重,摄食力弱时,则以磺胺嘧啶3~5×10-6药浴3小时以上,每天1次,连续处理3天,同时辅以药饵进行治疗。

3.肠炎症

『病因』主要由大菱鲆弧菌和溶藻胶弧菌感染引起,病原菌能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引起消化道发炎而导致上述明显病变。

『症状』病鱼体色变暗,腹部下凹;不摄食或吞食后吐出;挤压腹部可见白便从肛门流出,有时肛门处拖带粘稠的黄白色粪便,发病时池底经常会发现黄白色条状物。

解剖病鱼后可见肠壁发炎,内部有大量稀状或稠状黄白色物质;胆液稀薄呈浅绿色,肝脏明显充血,整个内脏团萎缩。

『流行情况』该病常见于育苗期和养成期,其感染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能引起长期性慢性死亡,养殖生产中多与腹水病并发。

『防治及处理措施』加强吸污和换水,及时清除池底白便和有机污物;避免投喂不新鲜饵料;池底较脏时,进行移池或使用适量氧化剂促使池中有机物氧化,保持养殖环境清洁。

治疗时,使用噁喹酸或土霉素口服和药浴处理,口服量50~100mg/kg鱼体重,根据鱼摄食情况,每日投1~2次药饵,连续投喂5~7天;同时进行药浴治疗,浓度为3~5×10-6,连续药浴3天,每天1次,每次3小时以上。

4.疥疮病

『病因』由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而致。

『症状』发病初期,鱼背部出现局部性红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中间产生黄色脓状物,最后表皮出现黄白色、圆形溃疡性伤口。

溃疡伤口多集中在鱼的躯干部肌肉厚实的地方,可形成深窝;严重时伤口可洞穿整个鱼体,伤口处充满脓状物和大量细菌。

内脏团一般无明显的变化。

病鱼活力下降,摄食较差。

『流行情况』该病的感染率不高,可导致病鱼发生慢性死亡。

『防治及处理措施』加强常规管理,诸如换水、吸污和卫生操作等,防止出现残饵,保持良好水质;适时分池,调整养殖密度;当发现病症时,及时隔离伤口明显的病鱼。

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