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899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致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上,密度小。

②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密度较小。

③平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上,密度大。

[由问题引知识]

[一题串知]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

(1)~

(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答案] 

(1)D 

(2)C

[一站归纳] 

(一)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二)三类地形区河流地貌对聚落的不同影响

地形

高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较小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三)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温馨提示]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由高考到模拟]

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

(2014·

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解析:

1.C 2.A 第1题,由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知该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应为地势较高的山地,所以顺着山地峡谷进入的山间开阔地应为山间盆地,不可能是山前平原或平缓高原。

第2题,“桃花源”为世外桃源,由于地处河流源头,山地深处,地理位置偏僻,不受当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012·

江苏高考)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km,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右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

3.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A.多断崖、深谷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D.多角峰、U形谷

4.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3.AC 4.CD 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高速公路位于四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且材料中明确给出沿线地区多高山、断崖、陡坡和深谷。

溶洞对桥隧影响不大,角峰为冰川地貌,本地区极少分布。

第4题,冰川和冻土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在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极少分布。

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河流     B.海陆位置、地形

C.地形、经济发展水平D.河流、气候

2.与甲城市附近相比,乙城周围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  )

A.夏季光照更足,有利于提高单产

B.冬季气温更低,有利于农产品保存

C.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收获

D.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1.C 2.D 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汉中,地处秦岭以南的山区,由于地形崎岖,该地区铁路线少,且绝大部分在平坦的河谷;

乙为淮南,地处淮河平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运输量大,铁路密度较大;

所以影响山区铁路布局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平原区主要则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

第2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位于季风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相近,不同的是乙地处平原,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商品率高。

故选D。

(2018·

南京、盐城二模)如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

读图回答3~4题。

3.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D.江南地区

4.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治火势蔓延

C.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3.D 4.C 第3题,马头墙为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风格,天井结构可避免过多的阳光照射以降低院内气温。

该民居“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说明了该地光照较充强烈,降水较多。

第4题,据上题分析,南方地区冬季温和,没有风沙天气,其民居不需要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问题。

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考点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下列气温变化示意图,回忆以下知识。

(1)由图1可知,地质时期气温波动特点是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由图2可知,近现代气温波动特点是气温呈波状上升,特别是1980年以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

(3)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目前全球气候正处于温暖期,人为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等。

某年的气温(或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之差称为气温距平(或降水量距平)。

近50年来,西藏年平均气温为3.9℃,年降水量为448mm,且变化明显。

读西藏年平均气温距平、年降水量距平图,完成

(1)~

(2)题。

(1)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D.冷干

(2)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温带草原和草甸退化

B.冰川和冻土融化加快

C.一年一熟的北界南移

D.旱灾加剧,粮食减产

[解析] 第

(1)题,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信息理解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的内涵,距平值大于0,表示变暖或变湿,距平值小于0,表示变冷或变干。

根据图中气温距平和降水量距平曲线分析,西藏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气温距平为正值,降水量距平也多为正值,说明年平均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气候具有暖湿特点。

(2)题,根据图中曲线判断,2000年以后,西藏地区气候趋向暖湿,主要影响高寒草原和草甸,并非温带草原和草甸,A错;

气温升高,加速冰川和冻土的融化,B对;

年平均气温升高,一年一熟的北界将北移,C错;

降水增加,旱灾应减少,粮食可能增产,D错。

[答案] 

(1)A 

(2)B

[一站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3大考查点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2大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变暖的3大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农业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5项对策

(2013·

江苏高考)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

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

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1.B 2.A 第1题,由图中可以直接看出,CO2浓度呈上升趋势,四个地区的温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故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2题,由图可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状况与CO2浓度的变化虽呈正相关关系,但并非完全同步,这说明CO2浓度是影响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气温的变化。

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图。

完成3~4题。

3.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900~1910年B.1910~1940年

C.1940~1975年D.1975~2010年

4.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  )

A.纬度较高B.海拔较低

C.陆地面积比例较大D.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3.D 4.C 第3题,读图,根据图例,结合图中相同的时间气温距平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1975~2010年,D对。

第4题,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C对。

纬度没有差异,A错。

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B、D错。

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5.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

B.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C.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

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

选B 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课时跟踪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1~2题。

1.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

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    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D.冰川融水量增大

2.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1.C 2.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

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

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

第2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结合某区域地形图,回答3~4题。

3.仅从自然条件考虑,图中四聚落中受泥石流威胁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四聚落中(  )

A.甲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取水最方便,形成最早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但发展缓慢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发展最快

D.丁聚落地形平坦,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慢

3.C 4.B 第3题,图中丙聚落位于河谷地区,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甲、乙、丁三聚落所处河谷较为平坦,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

第4题,丁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形成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乙聚落位于河流上游,地势最高,水量小,洪涝灾害少,但受地形和交通的限制,发展缓慢。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6.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5.B 6.C 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

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启东中学模拟)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8.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B.气候

C.资源D.地形

7.D 8.D 第7题,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不是主要原因。

第8题,图示地区西部为高山、谷地相间分布的地形,东部为盆地、山地地形,所以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

二、双项选择题

9.(2018·

盐城月考)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

如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该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选AD 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考虑该地高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

且该聚落与山坡有一定距离,可避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B、C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选A、D。

10.如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图,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河流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选AD 图中聚落多沿河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为河流沉积地貌,地形平坦,河流又可以为聚落提供淡水和运输功能。

苏锡常镇一模)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

如图为1980~2012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面曲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A.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冷

C.冰川融化加剧D.冰川面积扩大

12.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推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11.AC 12.BD 第11题,“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快,地表冰雪减少,反射率下降。

第12题,西伯利亚地区为高纬地区,全球变暖导致这里的热量条件发生变化,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高山上林带的上限位置则会上升;

北部因北冰洋极冰的融化及陆上融雪量的增加使得入海水量增多,导致海岸线位置向南(陆地)退缩。

三、综合题

13.(2018·

镇江实验中学测试)读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避开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区修建交通线应当尽量避开陡坡,以减小工程量;

优先考虑地势起伏较小的河谷地带。

公路和铁路相比,公路的工程量较小,同时还可以联系较多的聚落。

答案:

(1)呈“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4.(2018·

盐城测试)读有关大气及海平面变化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________,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源利用角度考虑,简述应对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1)题,读图可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波动上升,导致其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2)题,主要从气温变暖方面进行分析。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温度升高大气不稳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3)题,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主要措施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发展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1)波动上升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大面积破坏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灾害加剧

(3)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第二讲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生活中自然资源的数量变化及利用情况

(2)洪涝灾害、寒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产生的原因,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一)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回忆下列知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