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80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话建筑教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陈翚:

(以下简称陈)我在布拉格捷克技术大学工作和学习了6年,捷克的建筑教育有着与欧洲一脉相承的传统,依据1999年《博洛尼亚宣言》的规定,其教案体系与整个欧洲更加一体化。

得益于捷克这种极高的国际化程度,我对欧洲建筑教育的状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从古老的“石匠师傅”传承体系,到“鲍扎”体系,到巴黎美术学院,到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再到当代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建筑教育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然维持一种徒承师业的模式,这种传承关系在欧美以及日本体现的更为清晰完整。

但是教案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生改变。

总体上来说,从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的当代欧洲建筑教育体系主要有这么一些具体的特点:

1工作室制度目前,欧洲建筑教育中最有特色和保留最完整的体系就是纵向分布的工作室制度,这里的工作室不仅仅限于建筑设计课程,学生毕业所需的课程大约有1/4是在各种工作室里完成的,比如美术训练、模型制作、建筑保护等等。

以建筑设计课程的工作室为例,学院通常会邀请业内著名的建筑师来主持各自的工作室,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一年级学生主要在建筑的基础训练工作室里学习),就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室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具体工程的设计工作。

每个工作室有不同的设计方向,比如工业建筑工作室,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室等等,但不会完全根据建筑类型来区分,因此完全打通了班级或年级之间的壁垒:

从二年级直到硕士毕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可能同时聚集在同一个工作室里,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每个学期的设计课题主要由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依据自己的设计经历、研究方向或喜好来确定,一般为真实的设计课题。

每个学期的第一周是选课周(Orientationweek),指导老师或其助手会在这一周将本学期的设计课题张贴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并在约定的时间对各个题目做一到两次详细的介绍。

学生们根据入学时制定的培养计划、已经完成的科目、个人喜好等等来选定工作室和具体的设计课题。

为了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能力,并避免出现学生扎堆选择某个工作室的现象,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3个以上的工作室,同时对于设计课题的类型和难易程度还有相应的规定。

2建筑师职业教育欧洲建筑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注重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邀请富有经验的执业建筑师参与教案之外,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分析、感悟和表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设计过程以及综合评价的注重:

工作室的课题一般都会选取实际的题目,或者至少具有实际的可调研的背景。

在选定题目以后,学生必须按照指导老师预先确定的进度计划一步步地完成从基地调研、分析、概念、功能与技术、结构选型、细部构造等等整个设计过程,在此期间跟指导老师交流的次数和总时长是考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整个学期中,老师会组织1-2次公开讲评和一个集中的设计周,有时候还会跟别的工作室甚至其他院校的学生互动,这些都会跟学生最终的成绩关联,以促使学生参与整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跟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尽可能趋于一致。

这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确保建筑教育能紧跟甚至引领时代的步伐。

3横向的合作与交流受到欧盟一体化的影响,欧洲各个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国际化的地域和视野为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建筑教育变革。

按照《博洛尼亚宣言》的规定,各建筑院校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使得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院校都能保持互认学分和课程共享,实现零障碍的学生互换计划,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学生甚至可以某个学校注册入学并完成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便开始在欧洲的各个院校之间“游学”,等到修满学分,再返回原校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并获得该院校颁发的文凭,因此欧洲建筑院校毕业的学生国际化程度相当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欧洲各国在建筑教育的教案方式上与我国大多数建筑院校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设计课程不分年级,不以类型为主要的教案和考核内容,有利于因材施教和相互交流;

2、注重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仅作为辅助手段;

3、重过程,轻结果,重思辨,轻手法和形式,但并不忽视审美和造型能力的培养;

4、常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跟其他学科相比,建筑学的教育有其特殊性,如何充分利用当代教案手段,发掘合适的教案方法,是建筑教育界一直思考争论的主要问题。

欧洲当代建筑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继承了传统建筑教育中的有利之处,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许:

在2014年暑假您组织了一次海峡两岸建筑院校的联合训练营,您觉得这种暑期训练营给学生们以及建筑学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陈:

2014年暑假初,我们邀请来自台湾东海大学、中原大学的23名师生,与我院40余名师生一起共同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联合设计强化训练营,总人数超过60人。

工作营采取混合方式将学生分成8个设计小组,每组包括6位学生和2位指导老师(大陆+台湾)。

工作营在我院DAL数字工作室和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花瑶乡展开。

设计训练营的主题为营建美丽乡村──湖南省传统村落公共设施概念方案设计。

依托花瑶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内的历史保护村落崇木凼村,三校师生对该村落进行了为期3天的现场深度调研,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的前期基础资料,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该村落的某项公共设施的概念设计。

各组选择的具体设计内容各有侧重,包括村民公共活动中心、村史纪念馆、村庄标志物、环境设计、景观装置甚至垃圾站等各种公共设施。

本次设计工作营的目的旨在为逐渐衰败的古老村庄注入新的活力,建立新的空间与环境秩序。

同时,工作营遵从原有的村落尺度和空间结构,基于历史村落保护和复兴的角度来认真考量介入的强度和规模。

在训练营进行期间,每天晚上还安排各领队老师举办小型的主题演讲,以及组织师生座谈会、建筑沙龙等等。

各种密集强化的训练活动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完全沉浸在建筑思考中的氛围,这种氛围对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因为全身心的投入,短时期里取得的进步甚至比一个学期的学习还多。

同时这种密切的合作设计也大大增进了两岸师生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而这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触动,对于培养建筑学学生的的综合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短期强化训练营对学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将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国内外的建筑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交流。

比如今年年底我们还将组织举办香港内地高校冬季建筑考察设计工作营。

数字技术在当前的建筑教育和实践中的运用和比重越来越大,您如何看待?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整个建筑行业,它的发展也给建筑教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广义上来说,除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经常应用到的各种绘图软件之外,数字技术还包括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案平台,如网络教案,多媒体教案以及精品课程共享等等。

这些新的教案手段对于加强优秀教案资源共享,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增进不同年级甚至不同院校的同学之间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建筑学教案手段。

建筑院校的本科教育通常被分成若干个教案阶段和教案板块,包含多门分别设立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

而建筑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建筑学的教育也应该具有完整的闭合度。

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建筑学教育体系中知识的整合度,让学生将各课程所学融会贯通于设计课程中。

当前更受关注的数字技术当属参数化设计和新三维软件的应用,如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Revit以及擅长曲面造型的Rhino等等。

通过这些三维软件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开阔空间设计的思路。

但是在建筑数字教案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与设计课脱节。

目前大多建筑院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不强调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导致学生把兴趣放在软件的学习上,过分强调外部造型而忽视建筑设计中本质的东西。

2.软件的教案滞后。

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院校的三维软件教案无法跟上软件的开发进程,如目前很多院校仍以讲授CAD、Sketchup和3DMax等传统绘图软件为主,其它软件或者新型软件则推荐学生自学或以课外兴趣组、学术讲座、以及假期工作营的方式完成,以致部分学生在草图构思阶段受到软件熟练程度的限制。

3.专业理论课教案对数字技术的反应太慢。

三维软件可以应用于整个建筑周期和全面的工种配合,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并整合结构、机电等,再到施工、物业管理等阶段。

如Ecotect软件可以提供对建筑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全面分析,但由于目前建筑物理课程教案跟数字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大多数学生面对大量的数据设定茫然失措甚至望而生畏,也很少将这些知识和软件应用到建筑的课程设计上。

我认为在建筑设计课的教案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注重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尤其是学生要多学习、多运用新软件,以辅助和深化自己的设计。

但是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学生被软件左右而忽视了设计思想与设计概念。

当前“非线性设计”、“建筑设计生成法”、“参数化设计”等新概念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对于有些软件基础好的学生,很容易沉迷于软件带来的新奇造型而忘记了设计的本质。

对于这些学生应该及时正确引导,提醒他们数字技术和软件只不过是工具,应该利用它们为设计服务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

近20年来,中国在许多方面高速增长,如经济、政治。

建筑也被这个增长所刺激,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城市在短时间被推倒和重建,对于这一现象你是怎么看的?

你的问题里面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高速增长。

不是近20年来,而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30多年来,我们一直沉浸在高速增长带来的欣喜与利益之中,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增长质量与增长速度无法统一,始终未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现实。

实际上,如果进一步探究高速度奇迹的背后,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极其高昂。

代价之一就是严峻的环境污染和扭曲的生态破坏。

为了追求这种盲目的高速增长,环境和生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时,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对于发展的概念认识不清,也导致历史和文化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以长沙市为例,长沙是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有2400年城建史的古城,一直到今天,长沙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因此成为中国城建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肌理仍然清晰反应出自汉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变迁。

长沙城在历史上也曾屡次遭受严重破坏。

比如在1938年11月13日二战期间,因“文夕大火”全城被焚毁,90%以上的建筑损坏,30000多居民丧生,仅部分老建筑得以保存。

但街巷格局保存完整,地下文物也未遭受损失,因此战后能够很快得到恢复和复兴。

然而自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更新,与中国其他大城市一样,长沙城历史街区再次遭受毁灭性的损坏。

2009年-2011年间,数平方公里的老城被毁坏殆尽,大量名人故居以及地下文物被毁,成为长沙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不可逆转的浩劫,一次性将2400多年城建史彻底切断,其破坏程度远超“文夕大火”,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已经名存实亡,长沙城中心区完全变成了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底蕴的新城,这就是盲目片面追求高速增长的代价。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增长的内在意义。

城市的起源是自下而上的,是自然生长的。

在缓慢生长的历史中,城市形态呈现出顺应地形地貌和历史层积的特点,具有复杂性、多元性、有机性与可持续性的特性,充满着活力与归属感。

因此,城市增量的本质在于可持续而不是增长。

在传统密质肌理的街巷里,本来就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上海田子坊和长沙化龙池在百年前形成时并不是为了开设酒吧或小精品商店的,在百年的历史中其功能形态和建筑样式已经历诸多变迁,但街巷格局和城市肌理并没有大的改变。

当前在高速增长和大刀阔斧建设下的高层住宅区在建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各种可能性,成为别无选择的与城市相对隔离的地区。

正如天津规划师黄晶涛所说的:

“城市需要弹性,而我们正在失去着弹性,因为我们正在用无机的方式规划着城市的未来,总有一天我们的城市将面对着百分之百的存量,增长停滞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将要面对百分之百没有弹性的无机存量。

”城市增长了,人口增长了,经济量增长了,但我们却失去了历史文化,失去了多样性和弹性,也失去了再增长的可能性。

高速增长也导致了城市面貌的迅速改变和记忆的缺失,旧城被拆改,新城不断涌现。

这些速生的新的城市空间与结构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

前一阵频繁出现的水淹城市的现象,就是这些短视主义与急功近利驱动下的速生城市功能缺失的具体体现。

而这一点,也是作为建筑教育从业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需要审慎对待的课题。

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关注,您提到了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研究“,是为了寻求建筑与城市之间一个怎样的平衡关系呢?

“设计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我们在完成每一个设计工程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设计研究。

而我在本科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案中,强调“设计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城市与建筑的本质,理解社会形态,并训练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前两年的造型训练和最基本的小建筑设计课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和城市观,但对于城市形态和空间的实质并没有清晰的思辨,很容易沉迷于单纯追求造型的误区中。

因此在教案中我们刻意加大了前期调研、分析和策划的分量,让学生在城市中,在基地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期更好地去了解街区的社会形态,体验真切的现实生活,去分辨热点问题和把控时尚潮流。

上学期的设计课程教案实践中,我们选择了长沙市的白果园-化龙池街区作为基地,但是并没有按照常规给出具体的任务书,而只是给定了一个主题—历史街区的活化。

要求同学们在充分了解长沙市历史街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角度给出一个延续历史文脉,激活老区生命力的解决方案。

白果园-化龙池街区是长沙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的城市历史地段之一。

街区内保存了“湘江评论”旧址,程潜公馆等历史遗迹;

也有新近发展起来的“化龙池”酒吧街。

这个地区较好地浓缩了长沙市历史街区变迁的过程,反映了长沙的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

学生们被分成几个组,带着某种问题,用各种方式对该地区进行了深度的踏访和研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为了增强理解和记忆,在调研报告初步形成的时候,每组学生还被要求根据分析结果模拟一个或几个在基地被改造前后可能发生的故事,并将之拍成微电影。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此次深入的研究,以小规模的设计介入,通过植入局部的、富于创造力的城市空间或建筑物(功能自拟)来活化街区,使该地区的发展获得政府、财团、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来帮助本地居民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使历史地段在传承原有的空间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确定某种可能性,获得新的功能,融入新城市的发展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