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11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0 大小:1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

”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

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

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

序言》中所说:

“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

”“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

《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

“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

《狗·

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基础练习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2、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探究: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

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2)层次划分及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句段品读

阅读1—8段,

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畅所欲言:

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3、探究质疑

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探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到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几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

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

让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继续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呢。

【1】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

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

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拓展延伸: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探究

1、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明确: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

(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3、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板书设计

随堂抽查训练题一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习题

(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_____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答案:

(一)1、(见课文)2、B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第三课时

教与学目标:

1、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无味: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1有好看的(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

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

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

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C、语言描写:

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

刻画人物。

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教师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训练:

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随堂抽查训练题二

按要求完成下列习题: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

……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掉句中加点的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参考答案:

1、排比、拟人2、不好。

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六、如果学生对冬天捕鸟阅读不深,特补充如下训练题

(一):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

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附课外强化训练题(共参考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外强化训练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

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

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

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

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

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

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

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

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简要分析。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3、文中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认识和感悟。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格破坏的现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

句式整齐,层层推进,感情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2、

(1)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于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

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2)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突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正在被毁坏,并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3、台湾老兵把故乡的泥土放在玻璃瓶子里,带着它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了台湾海峡,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泥土就是老兵与故乡维系的血脉,就是他漂泊在外的灵魂的故乡。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是指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的归宿。

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心中有血地,都要念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赖以寄托的故乡,故乡的沉沦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而故乡的沉沦让灵魂无处安身。

4、C、E(A.表达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深切忧虑。

B、“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

D、“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强化训练题二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

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

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

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

“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

”这下真把我问住了。

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

“你感受过‘火’吗?

‘火’是红的。

”“那‘红’一定很烫呀!

”他说。

我又讲:

“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

太阳是‘红’的。

”“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