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祝福的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的读后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上的打击是必然的,然而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最残酷的。
一个人,没了生的欲望,活着还有多大意义。
于祥林嫂而言,生的悲哀,死的恐惧,已让她无所适从。
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她们没有幸福可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
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
祝福,为自己祈祷;
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篇二:
祝福读后感
我捧着鲁迅的《祝福》,本是为了放松消遣,读后却让我倍感压抑,心情如同这夜晚一般的凝重沉郁,几欲窒息。
整篇文章旨在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揭示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摧残,把当时社会的黑暗,迂腐,愚昧,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小说展示了一个悲惨的女人——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她结婚后丈夫死了,伤心之中,她又被逼改嫁,然而平静生活不到三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甚至连儿子也被狼吃了。
她不爱说话,只是时常与人诉说心中的苦: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时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碗豆,叫我们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
他就出去了。
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
呢”句句都那般真切,满怀一个母亲丧子的痛苦与悔恨,催人泪下。
可是说多了,说久了,便引来了众人的厌烦和唾弃,而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安慰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还苦命挣钱去买门槛为自己赎罪,可同时,许多人又拿她脸上的伤疤作趣。
她变得胆怯,苍老,健忘,她在世上无依无靠,最终沦落成一名乞丐。
她精神失措,充满
与亲人团聚的幻想,她对鲁迅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
”她在痛苦不解中死去
鲁镇人对祥林嫂从喜欢到厌恶的感情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在鲁镇做过女工,可就因为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认为她是个极为不吉利的人,处处受歧视,最终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在新年来临前悲惨地死去了。
她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的。
祥林嫂在生活中历尽了苦难,受尽了嘲讽。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也与她自身的愚昧有关,她疑惑世上是否有鬼,她捐门槛给土地庙,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为的只是赎罪,一个根本算不上是罪的罪——结了两次婚。
但她的愚昧中透着善良,不存有一丝杂念,她沉默少言,这都使她在世界上显得是那样不合群,遭人排斥。
祥林嫂的经历又不禁让我想了作者笔下另一位鲜活的人物,孔乙己。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中那些小人物的缩影,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具体的经历。
记得文章中这样几句话“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那我可不知道。
”甚至他们的死活也无人关心: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令人悲叹。
合上书,我深深叹了口气,无奈,对祥林嫂的无奈,对那个时代的无奈;
幸运,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运
篇三:
《祝福》读后感
让读者觉醒
——《祝福》读后感
近日,读了鲁迅《彷徨》中的《祝福》一文,对鲁迅的文章又增添了几分认识。
《祝福》写了“我”回家过年时,听说了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
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
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不得不自了终生,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图,便是要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来批判禁锢人的封建思想。
纵观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
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丧夫后,受封建思想中妇女要“守节”,不能再嫁的影响下,不肯再婚,甚至寻死;
后来,被逼再嫁后,在别人的眼里她已“失节”,于是人们便不停嘲笑她,歧视她,给她带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
然而,她尽管尝试挽回名誉,却寄希望于神灵,向庙里捐门槛以求摆脱“罪名”,但这终究是无用的;
最后,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杀,以求在地狱中与家人能重逢。
仔细想来,这导致其悲惨遭遇的竟几乎全部源于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让人不能呼吸,不给人活路。
人们认识到了这思想的罪恶后,便会摒弃它,从而动摇封建统治根基,推动社会进步。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着。
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
事实证明,直接攻击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不但不会被接受,还会被当作反动思想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于是,鲁迅便富于战略性地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
人们一开始读来,不会存有戒备心理,只是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来看,或许它平常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但随着阅读深入,他却不知不觉地发现,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似乎并不是偶然。
再一琢磨,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
即便思考到这也就足够了,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见,斗争不能只靠冲动和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
今天,我们在赞叹鲁迅的文笔和构思时,更应该感谢他,是他为黑暗的中国带来第一缕曙光。
篇四:
祝福读后感《祝福》鲁迅先生所写,鲁迅先生写出来的让我颇有感动,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面祥林嫂是有个悲惨的角色,祥林嫂结婚以后,没过多久,丈夫就给死了,她很是伤心,有被逼无奈改嫁了,那时改嫁很不好,因为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
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不光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他被狼叼走了,祥林嫂真是悲痛欲绝了。
她现在也不爱说话,也没以前干活利索,但天天都给别人说“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
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
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
再进去;
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每一句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一句又充满了对儿子的怀念和愧疚感!
可是天天他都给别人说,别人已经都能背过了,乡亲们听的已经不厌其烦了,还有人拿他的伤疤来做趣,最终沦落到了一名乞丐,无依无靠,在别人高兴的时候,祥林嫂却死去了!
篇二:
祝福读后感《祝福》这篇文章是我在寒假假期里读的一篇散文。
本来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读后我倍压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能反映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的小说。
他用“我”的眼光(“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这个人物鲜活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
无论是从写事还是写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旧社会丑恶的文章。
在我认知鲁迅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
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泰斗。
鲁迅的《祝福》一开始就给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感到荒凉痛苦。
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
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全文鲁迅用一个见证人的叙述方法叙述祥林嫂的一生,没有直接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祥林嫂的同情。
但他在叙述中让读者深深被故事吸引。
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是极高的。
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觉得文章最费解也最发人深思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呢?
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
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
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奠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
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
己杀死了。
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观,对祥林嫂是鄙夷的;
而小说中的我是小资产阶级,是萌发的新生力量和先进思想的代表,虽说唯唯诺诺,但对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
从西汉至清末,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头脑中,男子三纲五常,女子三从四德,是为人的基本准则。
两千多年的根深柢固。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临进步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封建的道德准则是与社会现实脱轨,无视人权的。
思想的因循守旧是当时中国落后而不奋起的根源。
鲁迅呐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和前驱者,唤醒麻木的人们,鼓舞进步青年寻求救国之道所以,我要说,站起来吧!
迷茫中的人们。
起来奋斗吧!
篇三:
祝福读后感我读了《祝福》这篇文章后,深深地为旧中国的妇女感到不平,和对旧封建社会宗教制度强烈的不满。
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教。
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互相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者)。
这种荒诞和野蛮的可怕还在于:
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
更为令人毛骨悚然
的是,这种医学专用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
《祝福》中主要反映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她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妇女,她勤劳善良,对生活一无所求;
她饱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终于凄然无告地默默死去。
故事开始是讲祥林嫂死了丈夫后,仍在家任劳任怨地啊作。
而她婆婆却在她堂伯的诱利下想把她嫁掉为她的小叔娶亲。
可见,旧中国的妇女是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一切均由长辈去安排,实在是可悲。
当她逃到鲁四爷家中做帮工时,又因她是寡妇而遭到鲁四爷的讨厌。
本来在他家做个女工也算不错,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逃不脱她婆婆的手掌心,被抢回去塞进花桥嫁到山坳里去了。
当时的妇女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羊一样,毫无投生的机会。
祥林嫂最后还是认命了,她与后夫结婚时向地主借了钱。
夫妻辛勤地劳动,挣来的钱仍不够还,反而越滚越多,财主追债没钱就要封屋。
就在追债的这一天,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儿子被狼吃掉了,原来已卧床不起的丈夫也被活活气死。
屋被收走了,祥林嫂一无所有。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是何等残忍啊。
它贪得无厌,不顾一切,运用各种手段来对无产阶级农民进行剥削。
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家时,并没有得到鲁四爷的同情,可怜,反另他更讨厌。
每次过年的祭忌品都不让她碰,说她的手不干不净,她碰过的东西祖宗会不吃。
祥林嫂精神又受到一大打击。
可见旧中国对封建迷信中毒之深又如播种一样散在当时人民的脑子里,使它们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生长繁殖。
更可悲的是祥林嫂把存了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以为用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
人踏、万人跨就会赎了“罪”,争得做人的资格,难道当时的妇女还不如一根门槛吗?
最后,由于过多的精神压抑,使祥林嫂崩溃了,这更使得鲁四爷讨厌,终被他辞退了。
祥林嫂只能靠行乞度日。
然后在一个风雨交迫的日子,在一个人人祝福的大年夜中死去。
她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说: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而鲁四爷却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大年夜中死去,可见她是一个谬种。
难道人有选择什么时候死的权利吗?
枉他还是个XX呢!
可见,当时人民受的是严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
篇五:
祝福原文及读后感
写作背景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中心思想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更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的有动于衷而不知所措,且对这样的行为给予反思。
《祝福》全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
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
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
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是的。
”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
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
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试望门外,谁也没有。
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
”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
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
”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
他也不很留。
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