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
到2025年末,全省建筑产业化施工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新建建筑装配化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均为50%。
2.配套政策逐步完善
一是密集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从政策措施层面保证了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配套政策涉及内容包括:
用地支持、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税费优惠、容积率、评奖、信贷支持、审批、消费引导、行业扶持等;
二是逐步完善标准体系。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了20多部地方标准和图集,形成了一批技术标准和规范。
3.各地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上,我省各地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量”上看,近几年来,苏南、苏中、苏北历年分别约占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的60%、20%、20%;
从“质”上看,集中体现在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的数量上,2015年至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的示范项目分别38个、21个、9个;
从“质”、“量”两方面综合考量,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分别是南京市、南通市、徐州市。
(二)先进地市经验借鉴
1.政府强势引导型——南京市
(1)强化组织领导。
以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为抓手,成立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建设、规划、国土、住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措施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产业办),办公室设在市建委,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各区县也同时组建了产业办同步开展工作。
(2)完善政策支撑。
市政府出台3项政策,市建委及产业办共出台了13项政策。
基本涵盖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及监管全过程:
财政资金支持、BIM技术应用、质量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工程检测、施工管理、全装修管理、指标控制等。
(3)狠抓监测评价。
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政策,率先建立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施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动态监管,及时发现装配式建筑管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项目落地实施的效率。
同时鼓励装配式建筑开展全过程BIM技术应用,推进装配式建筑与BIM的深度融合。
(4)落实项目保障。
率先在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房、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中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
同时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推进”的原则,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划定为重点推进区域(主城区、东山、仙林、江北新区、溧水永阳新城、高淳淳溪新城、中新生态科技岛)、积极推进区域(江宁区未列入重点推进区的、板桥、龙潭、桥林、龙袍)、鼓励推进区域(全市其他区域)。
重点区单体5000平方米以上建筑、积极区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住宅、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或单体面积2万平方米公建采用装配式建筑。
2017-2109年期间,完成装配式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25%,已建成1个国家级示范城市、2个省级示范城市(江宁区)、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36个省级示范基地、17个省级示范项目(装配率60%以上)、5个省级装配式实训基地。
2.市场(企业)主导型——南通市
(1)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发展的优秀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
将建筑产业列入全市“3+3+N”重点培育产业序列,积极引导从业单位由传统单一的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向装配式建筑的全产业链集成化转型发展。
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成立南通智慧建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智慧建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转型技术创新研发奖补资金。
几年来,效果显著,产生了一批自主发展的优秀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如:
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南集团、龙信集团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全产业链进行整合发展;
施工总承包企业南通三建、华新集团、苏中建设、南通四建、南通二建、启东建筑集团、中如建工等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院、部品部件厂,深耕EPC总承包模式。
(2)提供政策支撑。
针对发展初期市场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从用地保障、财政金融、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同时明确市区内新建高度12米及以上住宅100%采用装配式,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50%,成品房比例100%。
(3)狠抓项目指标落地。
市城乡建设局从源头入手,紧紧把握土地出让环节,落实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指标;
与发改、国土部门密切配合,对划拨和出让土地进行全覆盖,对符合装配式建筑要求的地块明确提出相关指标要求。
(4)闭合监管机制:
健全完善全过程监管和服务体系,从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工程招投标、造价定额、质量监管等五大环节落实监管责任主体,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
2017-2019年,南通市年度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从20万平方米,增长到40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从7.19%上升到35%,截止2019年底,已创建1个国家级示范城市(海门市)、3个省级示范城市(南通、海安、海门)、4个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5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13个省级装配式示范项目、2个人才实训基地。
3.规划引领型——徐州市
(1)制定发展规划。
徐州以创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为抓手,制定《徐州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徐州主城区和丰县、沛县、睢宁、邳州、新沂五个中等城市为装配式建筑重点推进区,30个中心镇、30个重点镇和130个新型社区为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区。
明确划定在城市核心区域、功能开发区、高新园区和示范园区等区域新建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的比例。
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从2017年开始,政府投资新建的医院、敬老院、学校、幼儿园和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引导社会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本市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对社会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按照相应政策给予财税或补贴等支持。
2016年底前,各县(市)、铜山区、贾汪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合理确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力布局,统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2)严格项目落地措施。
一是细化相关政策措施。
下发了《关于明确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分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文件的有关事项的会议纪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分工,明确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推进路径,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二是加强装配式建筑具体管控流程。
在土地出让阶段,在地块规划条件中提出装配式建筑指标;
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土地出让条件中规定的装配式建筑指标,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指导意见》登记,明确装配式建筑的楼栋号、预制装配率要求;
在施工图审查阶段,按照《装配式建筑设计指导意见登记表》中拟采用的装配式指标,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审查。
在项目施工阶段,确保装配式建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监管;
在项目验收和备案阶段,监督建设单位按照相关的装配式建筑质量验收规范组织验收,对复核要求的项目进行竣工备案。
2017-2019年,徐州市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612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30%以上。
截止2019年底,创建1个省级示范城市(徐州)、1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10个省级装配式示范项目、3个人才实训基地。
二、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总体情况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方努力,我市已创建完成1个省级示范城市(阜宁县)、1个省级示范园区(阜宁绿色智慧建筑产业园)、5个省级示范基地、3个示范项目、1个省级人才实训基地。
和我省先进地市相比,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晚。
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和苏南、苏中地市的差距明显,即使在苏北地区,也落后于徐州市、淮安市,目前基本和宿迁市及连云港市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小。
虽然我市近几年装配式建筑面积逐年增加,但总体规模不大。
2017年—2019年,我市完成装配式建筑面积分别为3万、31万和140平方米,累计完成量仅占全省同期完成量的4%;
二是装配率低。
随着我市装配式建筑的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也逐年提高。
2017年—2019年,我市完成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基本在15%左右,和先进地市装配率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全省97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单体建筑预制化率50%以上,60%左右),我市仅有3个。
三是各区县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不均衡。
目前,我市仅有阜宁县是省级示范城市。
各区县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组织、目标、政策措施、管理机制及工作成效等方面参差不齐。
四是缺乏具备装配式建筑集成应用能力的产业集团、产业联合体。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涉及建筑行业全产业链,在项目开发、策划、管理、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物流运输等环节具备集成应用能力的产业集团、产业联合体可以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市场力量。
(二)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SWOT(态势)分析
1.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生产效率高,工期缩短。
利用装配施工方式能够避免掉传统现浇方法的一些繁琐的环节,运输到现场即可安装。
此外,建筑物构件的工艺和质量由于采用机械化的、批量的生产、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精度和生产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
(2))建筑质量高,效用提高。
一般而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要高于现浇混凝土建筑。
其构件在专业工厂内的生产以标准化、系列化和工业化为前提,避免传统施工方式存在的质量通病,如渗透、开裂、空鼓等。
(3)节约资源,清洁生产。
预制构件从工厂中生产完成后运输到现场施工,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作业,避免了传统建筑的施工常常会出现的抛洒滴漏等现象,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和砂浆等材料,还可以保障施工现场的卫生清洁。
由于施工作业量少,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等显著降低,保护了环境,助力我市打赢蓝天保卫战。
(4)节省人力,增强安全。
用工难、用工成本高是目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建筑业从业工人最年轻的也到了60岁,从业工人奇缺,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急待解决的重要矛盾。
装配式建筑可以让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减少80%左右,促使向产业工人转型,留下的20%左右因机械化施工,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避免管理和安全的疏忽。
2.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劣势
(1)生产成本较高。
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现有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成本,尤其是土建工程成本较现浇混凝土建筑有所增加。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预制构件及安装成本的增加。
由于预制工厂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还未形成规模,构件需求量不大,市场占有份额少,企业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2019年,我市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实际产量为9.45万立方米,达产率为5.05%;
轻钢构件生产企业实际产量为2500吨,达产率为35.71%)。
预制构件作为工业产品,税收较高,为了保证企业自身利润,构件价格自然高居不下。
另外,相较于现浇施工工艺,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需要大型设备,其吊装、支撑等安装费用也就相应较高,造成装配式建筑整体成本较高。
(2)施工难度较大。
预制件的现场安装以吊装为主,大部分的构件体积大,质量重,安装精度要求高,为了满足结构的整体性与抗震性,要求预制梁柱连接节点精细处理,对于不同的预制构件,其吊装方式也大相径庭。
然而普通的施工队伍,人员素质较低,对于构件的翻身、场内运输、吊装技术设备与经验均存在不足,施工存在较大的难度。
(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大型企业利用自有设计软件与部品库进行设计,设计标准化水平低。
预制构件的生产也是依照施工企业自己要求进行定制。
整体来说,我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而且现有标准的推广使用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造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实施还不成熟。
3.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明确长三角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的重大变革,是提高建筑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经之路。
(2)我省大力推进。
《江苏省“十三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苏建计〔2017〕151号)明确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约束性指标);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苏政发〔2017〕111号)明确到2025年末,全省建筑产业化施工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新建建筑装配化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达50%以上。
(3)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装配式建筑发展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
2019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9%。
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使得对住宅需求量不断上升,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巨大。
(4)产学研联合更紧密。
发展装配式建筑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
如南京大地建设集团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了预制装配框架体系研究,中南建设集团与东南大学开展了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合作研究。
这些企业在参考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装配式建筑的本土化,结合我国的施工管理实际情况、技术标准以及自然环境条件,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装配式建筑提供条件。
同时设立创新平台并为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实验、应用、推广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基地。
4.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挑战
(1)社会普遍对装配式建筑认知度不高。
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等从业人员对装配式建筑不是十分了解;
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对装配式建筑持怀疑态度,认为装配式建筑就是上世纪的预制板建筑,其抗震性、整体性较现浇混土建筑房屋差,安全得不到保障。
目前,由于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构件价格高,市场不认可,加之自身对装配式建筑缺乏了解,中小型建筑开发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只能依靠政府主导的项目来推动装配式建筑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实践。
(2)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的完整产业链包括开发、设计、构件生产、运输物流、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修加固等环节。
目前,江苏苏北某市在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企业与装配式建筑有关业务主要集中在预制构件的生产环节。
因此,为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以确保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
建筑行业传统现浇生产方式以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施工精度要求不严格。
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主要是构件安装和节点的处理。
预制件的现场安装以吊装为主,安装精度要求高,同时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处理既要能保证承载能力又要满足整体性与抗震性。
传统建筑行业的施工队伍,由于施工技能和质量意识薄弱,难以满足装配式生产方式对施工质量的要求。
三、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组织领导
由于我市发展装配式建筑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及社会认知度不高,强化组织领导,对有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很有必要。
建议借鉴南京市经验,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建设、规划、国土、住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全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工作措施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产业办),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各区县也同时组建产业办同步开展工作。
(二)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江苏苏北某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在全面深入分析我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环境、工作基础与现存困难的基础上,从建设规模、科技创新与质量提升、产业发展、队伍建设、综合效益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明确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同时确定重点发展片区,利用重点片区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各区,实现空间布局统筹。
市住建局还应陆续编制出台系列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技术标准、相关导则,促进各专项规划中项目任务落地实施。
(三)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全市现有阜宁县、江苏苏北某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金贸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晟功筑工有限公司、江苏美鑫源绿色房屋有限公司、江苏博拓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6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县(基地)以及阜宁县建筑产业现代化实训基地。
依托我市现有资源,在培育本地企业的同时,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落户,打造全产业链集中化的产业园区。
我市应向先进的地市学习先进经验,必要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定专业技术咨询机构,提供我市在装配式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决策建议,协助政策文件制定、建立制度机制等服务。
逐步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整合配套技术,形成完整产业链。
一是整合装配式建筑所涉及的前期策划、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物业管理等环节,做好技术衔接工作;
二是发挥设计的核心作用;
三是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必须从方案阶段入手,标准化设计是控制成本的前提;
四是预制构件必须实现从“定制到预制”的过渡,才能保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五是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上下游产业链;
六是对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消费给予财政节能奖励和绿色信贷支持,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
(四)强化监管机制
一是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严格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预制构件监管,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通过试点工程项目,总结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二是健全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
整合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建设用地等源头信息,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质监安监、竣工备案及现场执法检查等环节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有序开展。
三是研究开发装配式建筑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
(五)探索人才培训机制
开展多层次装配式建筑知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培训紧缺技能人才;
支持企业对接专业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操作工人;
扶持装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建立职业化施工队伍,着力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为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提供人力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