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532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9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成本和企业决策Word下载.docx

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

事前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执行一项协议的成本。

事后交易成本包括:

(1)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

(2)为纠正偏离准则而做出的双方努力及争论不休的成本;

(3)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

(4)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

这就说明,通常情况下,交易问题是由人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引起的。

例如,某厂商想用高价销售产品,但如果市场上有大量的竞争者,那么这种策略就很难实施,竞争会使高价产品难以销售出去。

另一种情况,如果目前市场上该厂商是唯一的供给者,或者存在交易方面的不对称信息,则厂商实施的这种高价策略就有可能长期存在。

威廉姆森认为,节约交易成本是影响诸如垂直或水平扩张、兼并、跨国经营等商业策略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目标

1.企业的组织形式

(1)个人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共同出资合办的企业。

(3)公司(法人)制企业——由若干人共同出资,按照法定程序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

2.企业的目标——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当前的和将来的利润都是重要的,所以人们假定企业的目标应当是谋求全部利润的现值(贴现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就是把企业所有未来的预期利润折算成现值,用方程表示:

求最大

式中PV表示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πt表示第t起的利润,πt=TRt—TCt,r表示适当的贴现率,它用来把将来的利润折算成现值。

未来全部利润的贴现值也可以解释为企业的价值,表示如果有人要购买这家企业,他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

因此,谋求将来全部利润的贴现值最大,也就是谋求企业的价值最大。

严格意义上,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两个术语具有同样的含义。

第二节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生产、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1.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

生产要素,即厂商为生产物质产品或提供劳务所需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2.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描述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

如果用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投入的生产要素分别是劳动(L)、资本(K)、土地(N)、企业家才能(T)等,那么,生产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Q=f(L、K、N、T…)(4-1)

在实际分析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时,一般认为土地总量是固定的,而企业家才能又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Q=f(L,K)(4-2)

要说明的是,由于生产函数表示的是投入要素与最大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表明投入要素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在对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时,我们假定所有厂商都知道相应产品的生产函数,因此他们总能达到技术上高效率的产量。

这是因为,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厂商总在寻求达到最大产量的途径;

另一方面,做不到这点的厂商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也称C-D函数)是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1928年,美国数学家柯布(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期(Douglas),根据1899~1922年期间美国制造业中的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得出了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Q=ALαK1-α(4-3)

式中,A代表技术水平,L,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α为系数,且0<

α<

1。

在这里,α值约为0.75,它说明美国在这一期间的总产量中,劳动所得的相对份额为75%,资本所得的相对份额为25%。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Q=f(L,K)=ALαKβ

如果将L、K增加λ倍,则有:

A(λL)α(λK)β=λ(α+β)ALαKβ=λ(α+β)Q

因此,根据α+β的数值,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类型,有关规模报酬的问题将在本章的后面进行讨论。

4.技术系数

生产某一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可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两种类型。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反之,如果产品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可以改变,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是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在生产理论中,主要研究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

5.短期和长期

生产是一个时间过程,生产函数依据生产过程的长短不同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两种。

所谓短期是指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以调整产量,生产只能在原有条件下进行。

长期指的是在此时段内所有的投入品都是可变的。

二、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

在分析要素投入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从简单的一种可变投入的短期生产函数开始,研究固定资本在可变劳动下的短期生产问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是指与投入一定量的可变生产要素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用公式表示为:

TPL=f(L)

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生产要素的平均产出量。

如果用L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那么,平均产量可用公式表示为:

AP=TP/L(4-4)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

如果用ΔTP表示总产量的变化量,ΔL表示生产要素的变化量,那么,边际产量可用公式表示为

MP=ΔTP/ΔL

或MP=

ΔTP/ΔL=dTP/dL(4-5)

为了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Q=f(L)=27L+12L2-L3,则劳动的平均产量可用APL表示为:

APL=Q/L=27十12L一L2

劳动的边际产量表示为:

MPL=

ΔQ/ΔL=dQ/dL=27十24L-3L2

根据上边的计算公式,投入的劳动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表4─1表示。

表4─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L

TPL(Q)

APL(Q/L)

MPL(dQ/dL)

1

2

3

4

5

6

7

8

9

10

38

94

162

236

310

378

434

472

486

470

-

47

54

59

62

63

48

72

75

27

-33

根据表4-1可以做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图4-1)。

从图4-1可以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曲线最初都是上升的,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分别开始减少。

也就是说,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升后降。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APL=TPL/L,连接TP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表示该点的APL值。

因此,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直线的斜率也随之增加,当直线与TPL曲线相切时,斜率最大,随后又逐渐减小。

本例中,当L=6时在总产量曲线上B点处有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与之相切,它所对应在APL曲线上的B′点代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

(2)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MPL=dTPL/dL,所以,TPL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与该点相对应的MPL值。

当TPL曲线随劳动量的增加而以递增的速度增加时,其斜率为正,MPL曲线相应上升,直到MPL曲线的斜率在拐点A达到最大值;

过A点以后,当TPL曲线随劳动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时,MPL曲线随TPL曲线斜率递减而下降;

T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其斜率为零,MPL曲线在C′点与横轴相交;

过C点后,由于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TPL曲线的斜率为负,因此MPL的值也变为负值,其曲线在横坐标的下方。

(3)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图4─1中,MPL曲线与APL曲线相交于此产量曲线的最高点B′。

在B点,连接该点与原点的直线正好切于TPL曲线,从而其斜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因此,APL=MPL。

而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在B′之后,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所以APL曲线与MPL曲线必然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B′。

由于边际产量的变动比平均产量的变动更敏感,因此,图中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边际产量曲线都比平均产量曲线的变动要大。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特征实际上反映了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它是由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杜尔哥(A.R.J.Turgot)最早提出来的。

即:

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固定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不断增加,在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一经济现象就称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运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重要前提条件:

第一,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第二,技术系数可变。

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案例]4-1食物摄入量与生产率:

边际收益递减的一个实例

3.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合理投入阶段

由于生产要素存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变动要素的合理投入阶段。

在此,我们引出了生产弹性的概念。

生产弹性:

是指由于变动要素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数引起产量增加的百分数。

E=

(4-6)

根据生产弹性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平均收益递增阶段、平均收益递减阶段和负边际收益阶段。

图4—1显示了产量的三个区域。

第Ⅰ阶段(生产弹性E>1)。

在本例中,是指劳动投入量从零增加到6,在此区域,劳动的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而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表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都可以提高平均产量,即增加可变劳动量投入可使固定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不会将生产停留在这一阶段的任何产量上,否则意味着固定要素的浪费。

第Ⅱ阶段(生产弹性0≤E≤1)。

随着劳动量从6增加到9,平均产量从最高点开始减少,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大于零。

因此,增加可变投入仍可增加总产量,并在劳动量增加到9时达到最大。

第Ⅲ阶段(生产弹性E<

0)。

当劳动量增加到9以后,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将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时,每减少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可以提高总产量。

因此,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将生产停留在这—阶段的任何产量上,否则的话将意味着变动资源的浪费。

由于理性的生产者必然选择在第Ⅱ阶段进行生产,因此,我们把第Ⅱ阶段称为生产要素合理使用阶段或经济区域,其他阶段则为不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说明了生产者的生产区域,对于生产者应该选择哪一点即哪一产量进行生产,不仅涉及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的价格。

在上述条件已知且为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最大利润的变动要素投入量可按下面公式决定:

(4-7)

上式表示,当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时,利润最大;

或者说,当生产者增加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获得的产品收益时,生产者实现了最大利润。

根据上述关系,如果要素的价格为零,则最大利润的要素投入量即为获得最大产量的要素投入量。

三、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

1.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投入要素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例如给定某生产函数,其产品产量取决于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且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按照A,B,C,D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带来相同的产量Q1,如表4-2所示。

表4-2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

组合方式

劳动(L)

资本(K)

A

B

C

D

1.5

根据表4-2中的数值可以在平面坐标上描绘出一条如图4-2所示的等产量线Q1,Q1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了生产同等产量可供选择的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投入配合。

根据给定的生产函数,理论上可以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无数条等产量线,每一条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

等产量线距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水平越大。

图4-2中的三条等产量线中,Q3>

Q2>

Q1。

等产量曲线又称为生产无差异曲线,具有与无差异曲线相似的几何性质,即从左向右往下倾斜、不能相交、凸向原点等特点,唯一的区别是,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每一条等产量曲线所对应着一个特定的产出量是客观的;

而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无法像等产量曲线一样用数字度量。

[案例]4-2房屋建设中的投入要素替代

2.边际技术替代率

(1)边际技术替代率。

当两种投入要素都可以变化时,生产中往往会出现用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情况。

图4-2中,将要素组合由A点移动到B点,L增加了1个单位K减少了2个单位,产量保持不变,表明劳动L增加所带来的产量正好弥补由于资本K的减少所损失的产量,因此有:

从而有: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为维持同等的产量水平,放弃一定数量的某种投入要素而必须增加的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MRTS表示,即:

(4-8)

等产量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从几何意义上看,是过该点对等产量曲线所做切线的斜率,由于等产量曲线从左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其斜率为负值。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随着劳动要素的不断增加,由于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其边际产量不断下降,即分子在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资本要素的减少使由分母表示的边际产量却在不断增加,所以MPL/MPK的比值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减少,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也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即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3.生产函数的两种特例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即要素之间的配合比例是可以任意变动的。

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排除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两种极端情形的生产函数。

如果生产函数由下式给出:

Q=f(L,K)=aL+bK

这时所有等产量线都是斜率为-a/b的平行直线,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一常数,等产量曲线如图4-3所示。

另一种生产函数的特例是两种投入要素之间不能进行任何替代,也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只增加一种投入要素而另一种投入要素不增加,所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不变。

只有同时同比例增加两种要素的投入,总产量才会按比例增加,因此,等产量线呈L型。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如图4-4所示,原点与每一条等产量线的直角顶点的连线(OA)代表了投入要素的有效组合,其斜率为固定技术系数。

这种形式的生产函数用数学公式表示,可写成:

Q=min(L,K)

4.等成本线

等产量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要素组合,但不同的要素组合却有着不同的生产成本。

因此,生产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即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或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不仅要考虑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还必须考虑要素的价格即成本问题。

等成本线是要素价格既定时,用一定成本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

假设劳动L和资本K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C代表既定的成本水平,PL、PK、L和K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的价格和投入量,在平面坐标中可以做出等成本线,见图4-6,如用公式则表示为:

(4-9)

(4-10)

公式(4-10)表明等成本线为一条直线。

根据直线方程性质,等成本线的截距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成本水平成正比,成本越高,等成本线距离原点越远;

而等成本线的斜率为负,其绝对值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PL/PK)。

斜率为负表明L和K呈反方向变化,即要增加L的投入量必须减少K的投入量,同样,要增加K的投入量也必须减少L的投入量。

等成本线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预算线非常相似,图中每一条等成本线都代表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的总成本。

如果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生产者增加要素的投入水平,使得生产的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则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如由原来的C2移动到C3;

相反,当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则由C2移动到C1。

5.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在长期生产中,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以改变的。

任何一个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一个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结合起来。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研究的是以什么样的要素组合取得最大产出。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企业的等成本线和相应的等产量曲线绘在一个平面坐标中,就可以很容易的确定企业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

由于前提条件是成本既定,图中只有一条代表既定成本水平的等成本线,同时可以画出不同要素组合的等产量曲线,理论上讲,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有无数条不同的等产量曲线。

尽管等成本线可以和许多等产量曲线相交,但只能和一条等产量曲线相切。

图4-7中,给出了代表三种不同产量水平的等产量曲线Q1、Q2、Q3,等成本线和Q2相切于E点,和Q1相交于A、B点,和Q3既不相交也不相切。

从图4-7中可以看出,E点表示生产者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即要素投入分别为LE和KE,产出量为Q2。

其原因在于,虽然Q3具有较高的产出水平,但按照目前的成本水平,不可能生产出Q3的产量水平;

A、B点的要素组合虽然可以由既定的成本提供出来,但生产的产量Q1显然低于产量Q2,因此,不符合经济原则。

沿着等成本线由A,B移向E点,生产者可以在不改变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产量,既是可能的,又是最经济的,显然,在E点实现了成本约束情况下的生产者均衡。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

接下来分析产量一定成本最小的情形。

如图4-8所示,C1、C2、C3代表三条不同的等成本线,由于产量既定,所以只有一条等产量曲线。

同样,在—定产量约束下的等产量曲线,可以和许多等成本线相交,但只能和一条等成本线相切。

图中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C2相切于E点。

显然,E点即为产量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点,其理由和成本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完全相同,只有选择E点进行生产,生产者才可能实现既定产量水平下的最小成本。

其他的任何选择,不是增加了成本,如图中的A、B两点,就是无法生产出所要求的产品产量,如图中C1所表示的成本水平。

根据上述分析,无论是成本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还是产量约束条件下的生产者均衡,在图形表示上都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切点,此时的要素组合即为最优组合,表明生产者按此要素组合进行生产,实现了产量既定时的最小成本,或成本既定时的产量最大,即实现了生产的最大利润。

与消费者均衡点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产者将始终保持这种状态进行生产。

由于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这就要求等产量线的切线的斜率等于等成本线的斜率。

从前面的分析中得知,等产量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而等成本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的负数值,因此,生产者均衡的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4-11)

(4-12)

等式(4-8)表明生产者无论用一单位生产成本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按照生产者均衡条件,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如果每增加1单位货币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要大于每增加1单位货币的资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生产者就会趋向于用更多的劳动来代替资本,直至二者所提供的边际产量相等;

反之亦然。

四、规模报酬

前面两节分别讨论了一种可变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和两种可变要素按不同比例变动的长期生产函数,本节将进一步讨论两种可变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即生产的规模报酬问题。

所谓规模报酬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等比例变化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由于企业只有在长期中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因此,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具体来说,规模报酬的变动存在三种可能性:

首先,如果所有要素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也带来产出的同比例增加,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其次,如果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带来产出更大比例的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反之,则称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也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

假设生产函数如式(4-13)所示,即:

Q=f(L,K)(4-13)

当劳动L和资本K同时增加一个大于1的倍数α,产出增加到f(αL,αK),因此,规模报酬将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如果f(αL,αK)>

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

如果f(αL,αK)=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等于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

如果f(αL,αK)<

αf(L,K),表示产量增加的速度小于要素增加的速度,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

利用齐次生产函数,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某厂商生产规模报酬的变动情况。

假设生产函数为Q=f(L,K)=ALαKβ,如果将L、K增加λ倍,则有:

A(λL)α(λK)β=λ(α+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