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529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学年高二生物下册章节知识点过关检测第第3节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航1.通过对池塘群落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结合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通过探究实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P71)1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阅读P7273)1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

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

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高度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2种间关系

(1)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阅读P7475)1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B图:

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

植物分层:

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6)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7)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8)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1)

(2)(3)(4)(5)(6)(7)(8)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2)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

(3)各种生物的总和,即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4)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例如:

某一池塘中各种鱼、虾、蟹等动物,各种沉水、挺水、浮水植物以及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2个体、种群与群落的关系个体、种群与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三者关系可表示为:

3群落的种间关系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特点捕食“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

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寄生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互利“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共生1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吗?

为什么?

答案不能。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

2思考寄生与共生关系的异同点有哪些呢?

答案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1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B._,C._,D._。

(2)造成现象是由于__。

(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

问题导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应曲线为。

(2)大、小草履虫属于竞争关系,对应曲线为。

(3)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对应曲线为。

(4)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对应曲线为。

答案

(1)

(2)竞争过程中,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解析

(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曲线波动变化在前(b),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为此消彼长,对应曲线为;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结果是噬菌体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降,对应曲线为。

(2)造成现象是由于竞争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

(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原因陆生:

光照、温度水生:

光、温度、O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导致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数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2.界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它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落,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事实上,上述每一个群落,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垂直结构,如下图所示。

3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现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

答案不正确。

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畴为种群而非群落。

4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是否正确?

答案不正确。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分布差异。

森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

草原群落中同样也存在垂直结构,也常明显的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和草本层。

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问题导析

(1)a处高山植物的分布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引起的。

(2)b处森林植物的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此种结构为垂直结构。

(3)c处海洋动物的分层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此种结构为垂直结构。

答案C一题多变a处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光照有关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没有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方法步骤环境考察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3用具分析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5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答案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6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问题导析

(1)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

(2)图中的分离收集装置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的是A。

答案A解析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

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

一题多变

(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是_的。

(2)不同地域内的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是_的。

(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_。

(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

答案

(1)不同

(2)不同(3)较多(4)放回原地1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C种群与群落没有任何关系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答案C解析群落中包括许多种群。

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温度湿度D光照食物答案D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答案A解析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也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4.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