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493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docx

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word版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化秀玲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

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

孟子认为,只要通过推己及物,推己及人,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状态。

荀子认为人与天各起各自的作用,和谐共生。

张载在孔、孟思想基础上,又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万物是我的好朋友,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

儒家的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

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

虽为天子,欲不可尽”。

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

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

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延续到法律领域,比如,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

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

《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严格保护自然,不去触碰种种禁忌。

这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

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界,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伙伴朋友关系。

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自身就越能实现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

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

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

这一思想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

(《人民论坛》2017年2月上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亲亲”“仁民”“爱物”,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意思是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让自然资源为人服务。

C.荀子认为“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人类是上天的儿子,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

D.“天人合一”是我国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人人类对自然界应感恩、敬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抓住“天人合一”这个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自然段论述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C.文章第三自然段从法律领域的角度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进一步的阐发。

D.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重大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当善于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把自然万物当成好朋友,把人民当成同胞兄妹。

B.我们要保持道德自觉,合理地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C.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不要为了满足人类的一时需要去改造自然。

D.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珍惜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事萧红(悄吟)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①,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

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

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

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

”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

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

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

”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

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

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

”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

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

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

”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

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

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

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

“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

”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

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

”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

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

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5.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5分)

6.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记者来到郭俊丽家的时候,家里刚炸好过年的丸子。

她靠着被子,正玩手机,脸红扑扑的,快言快语,一点也瞧不出这是个需要换肾的姑娘——如果不刻意往肚子上接出的管子上看的话。

“这叫腹膜透析,跟上透析机的那种不一样,这种方便。

”郭俊丽笑着跟记者“科普”,“一天得透析4次。

要不是能报销,一天的药费就不少!

小郭是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和镇贾寨村人,家境贫寒。

5年前,刚20岁的她正在浙江慈溪打着工,突然查出患了尿毒症。

尿毒症,无底洞,得多少钱往里扔!

因为钱不够,在医院排队排到肾源,也没换成。

“现在好了!

”郭俊丽拿出一个红本本,“去年,去了5趟医院,加上天天透析的钱,你看看,给报了这么多!

”这小本儿,叫“困难群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结算明白卡”,打开一看,看病花多少、报多少,一清二楚——

2017年,小郭住院一共花费113023.62元,基本医保报销70507.25元,大病保险报销5654.37元,大病补充保险报销11905.31元,健康扶贫又提高10%报销比例报了319.36元,团体健康险报销6410.23元,特种病救治保险报销3900元,民政医疗救助5000元,合计报销103696.52元,个人自付9327.1元,实际报销率高达91.8%。

报这么多,一年的保费只用缴150元。

在老颜集乡闫南村,记者还见到了一位肝硬化、肺气肿患者樊明中。

看病花了43万元,各种报销37万多元,向亲戚借点,病就看了。

常来看望他的乡医院院长邵执权告诉记者,一开始,由于不了解政策,老樊以为钱不够、看不成病,连坟地都找好了。

郭俊丽说,报销解决了大问题。

她现在在某网络平台做直播,平均每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新年的愿望是把肾换上!

(节选自201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

要按照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机制、提升服务的总体思路,从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积极构建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要推动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困难群众看病的实际报销率可达91.8%左右。

B.2017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13.5亿人,居民人均报销医疗费年增长11.8%。

C.五年来药品加成已全部取消,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大病保险制度已建立。

D.现在,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已经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7年的76.5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5分)

A.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解决了困难群众医疗费用难的问题。

比如尿毒症患者郭俊丽和肝硬化患者樊明中就都报销了90%左右的费用。

B.“困难群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结算明白卡”让患者清楚看病。

从郭俊丽的表中可知道,她一年只交150元的保费,却在去年报销了11万多元的医疗费用。

C.应该努力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

患了肝硬化、肺气肿肝硬化和肺气肿的农民樊明中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就因没看成病找好了坟地。

D.国务院对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十分重视。

国务院的相关文件要求实现医疗、医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