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4846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周教学活动安排小学Word下载.docx

三、兹决定举办“沃土育新苗”奉贤区学生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之“创意民风”文化项目启动仪式,请准时参加。

活动时间:

4月14日(周四)上午9:

30

活动地点:

阳光外国语学校(南桥2、4、5线均可到达)

活动内容:

“创意民风”文化项目(纸艺)专家讲座

(特邀市工艺美术学会纸艺专业委员会主任朱立群先生、秘书长姚晓嫣女士)

参加对象:

各中小幼美术教师1—2名蒋茵

6、2011年“黄浦杯”长三角“新观念,好实践”

征文评选活动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科研室:

2011年“黄浦杯”长三角征文评选活动又开始了,本次活动的

主题是“新观念,好实践”,正文的具体要求见下面的“2011年‘黄浦杯’长三角‘新观念,好实践’征文评选活动说明”。

同时,本通知后面附上二篇范文仅供参考。

请各校科研室认真组织好本次征文评选活动,将优秀的稿件(一式两份)于2011年6月10日之前,报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顾婧老师,过时不候。

谢谢配合!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11年4月6日)

附:

2011年“黄浦杯”长三角“新观念,好实践”

征文评选活动说明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的成效,交流有关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上海教育研究》编辑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以及长三角城市群教科所将联合举办2011“黄浦杯”长三角“新观念,好实践”征文评选活动。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加。

(一)来稿评选要求:

1.围绕“新观念,好实践”的主题,反映自己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和思考。

其中“新观念”是指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等文件中提出的教学理念;

“好实践”是特指有多次实践基础的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教学探索。

(1)提出明确的问题。

具体说明自己在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时的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简要介绍自己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路。

(2)展现实践的过程。

用案例形式体现实践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同一主题的多轮实践反思(纵向发展),也可以把自己的做法与一般或以往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新旧比较),或者是对同期几种不同的教改实践的描述和比较(横向比较)。

在描述过程和效果的同时,注意呈现改进的依据,包括执教者的想法、学生的反应和其他教师的评论。

(3)阐明教改的事理。

基于教学案例做适度的提炼,有针对性地提出自

己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

2.文体形式以叙事结合说理为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要写成单纯的教育故事或思辨性论文。

3.文章篇幅一般以4000字左右为宜,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中公开发表。

4.参考材料:

有关“新观念,好实践”的理论阐述及文本实例,可浏览“上海普教科研网”或查阅《上海教育科研》杂志2011年第3期有关文章。

(二)报送稿件要求:

1.本次征文要求各大市和上海市各区县进行初评后报送。

2.文字稿件由各大市或上海市各区县统一邮寄至《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邮编200032)。

信封上请注明“黄浦杯征文”字样。

3.每篇稿件请注明:

作者单位、作者姓名、联系手机、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和邮编,便于获奖后通知作者并索要电子稿。

“黄浦杯”长三角征文秘书处

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

2011年3月23日

范文一:

没教就会了怎么办:

数学新授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杭州市景华小学丁柏娟

【摘要】教师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掌握,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教师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研读自己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而不是自己教什么,展示什么。

教师应对所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都得到满足,促进学生有差异的成长。

【关键词】学习目标目标定位目标达成

老师不教,学生也会做。

当我们的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掌握时,老师该干什么?

是以教师为本根据教参目标按步就搬,还是以学生为本重整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老师们都会照抄教参,很少进行自己思考,从而导致表面上课堂热闹风光,作业正确率很高,而实质上学生的课后收获几乎划0。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首先得认真进行学情分析,探寻课堂教学的起点,然后才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一、没教就会了?

【案例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课内容。

翻阅教参后,我没多想便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助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出示课件灰太狼10元玩具赛车40元美羊羊玩具20元

师:

买一只灰太狼和一只美羊羊要付多少钱?

(列式计算)

结果,这节课上得非常顺利。

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加思索的举起手来,嘴里不停地喊着:

“老师,我来说!

”但是,老师让有困难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居然没有一人使用。

而且,课堂现场作业正确率94%,只有两个学习障碍生有部分错误。

由此可见,他们在课前就已经能正确口算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课后我翻看了学生的口算作业本,发现他们早已完成这个内容,比较好的孩子正确率在97、5%以上,就连平时很差的那几个学生的正确率也在95%左右。

问其原因,都说内容很简单。

这就促使我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仅仅关注了大纲的教学目标,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制定本班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那么,我这样教是不是有效?

学生都会了,我应该教什么?

二、评估学情,重订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学习结果的关注。

学习目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指南,是规定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

而为了更充分的确定学习结果,首先我们要确定学习的起点。

在没有任何提示下,我对另一个班的35位学生进行了约10分钟的调查。

前测习题

一、口算

A30+20B2+30C35-5

20+3020+335-3

50-2032+235-30

50-3032+2035-10

二、看算式,画简图。

(看谁画的既简单又正确)

4+34+3040+3025-225-20

调查结果显示:

口算A组正确率97%,B组正确率66%,C组正确率69%。

看算式画简图中,能用简单的图画表示算式意义的正确率只有32%。

从前测情况发现:

①我们的孩子对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已没有问题;

②对容易混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不太明确。

③在用图表示算式意义时,更是不能以“十”为单位画图表示。

由此可见,①需要“弱化学习”,②需要进行“补缺学习”,③需要进行“全新学习”。

因此,对容易混淆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算理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以“十”为单位,画图表示算式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而对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只要那个还不会的学生学会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学情,我首先调整内容,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三个内容合在一起,然后重新制定了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画图等操作活动,学生能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创设呈现学生错例等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给定信息,判断购买的物品,并列式计算。

两次目标制定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教师根据教材编排顺序,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中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发挥主导作用,而事实上,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提高几乎为0;

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后把部分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而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自己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法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当“指明灯”功能,学生能力提高很快。

 

三、两次教学后学习目标的达成比较

【案例二】

教学片段: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首先,用小棒表示“12+20、10+20、2+20”任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思后,呈现学生两种表示方法并比较优劣。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不同的认知,在对比中直观感知以“十”为单位表示式义,初步感悟对算理的理解。

然后,出示两位学生答案生A:

12+20=14、生B:

12+20=41。

判断对错,交流错因。

此环节主要通过交流错因以及小棒验证,进一步感悟算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相加。

出示“25—20、25—2、25—10,”要求先口算,然后选择一题用图表示算式的意思,画好后让同桌猜所表示的算式。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相减。

为了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在课前我设计了相应内容,目标达成情况如下:

目标的达成状况

内容

案例一

案例二

任务

◎教师提供学生学习“50—30”的学具使用情况如何?

◎“题组练习”:

3+2、30+2、3+20、30+20

的完成情况

◎“12+20、10+20、2+20”学具使用情况如何?

◎题组练习1:

“30+40、35+4、35+40”;

◎题组练习2:

“70-40、76-4、76-40”;

学生表现

◎36人均未使用学具辅助计算。

◎师: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这节课你最感兴起的是哪个内容?

生1:

同桌不会说,我把她教会了。

生2:

做作业。

我全对,得了一颗五角星。

生3:

没有,我早就会做。

生4:

没有,很简单。

生5:

没有,太简单了。

◎35人均使用学具辅助计算。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这节课你最感兴起的是哪个内容?

同学12+20算错了,老师让我上台说。

画图表示算式意思。

画图表示算式,让同桌猜,我猜对了。

猜丁老师购买的物品,第一次猜对了。

猜丁老师购买的物品,两次都猜对的。

目标达成情况

◎学习用具的准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实际能力,缺乏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认知起点的预测。

致使学习用具准备虚设。

因此,学具用或不用是应有取舍的思考的,核心点是:

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用具的准备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与实际能力,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课前对算理比较模糊,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这一目标的达成。

从学生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案例一的教学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困难)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

而案例二的教学中,各个层面的学生兴趣浓厚,通过画图、判断、再画图、猜测等环节,使学生轻易理解并掌握了算理,并在具体情境中,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关于学习目标的启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

对一般的教师来说,这一案例的产生和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

1、强化学情分析,把握学习起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促使教师全面地、客观地、有选择地将内容与学习水平联系起来,让教师正视学生原有的基础,并以发展的目光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因此,学情分析是备课方案和课堂实施有效地起点。

学情分析一般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已知、学生的未知、学生的能知、学生的想知、学生的怎么知”六方面。

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已知”这一学情把脉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效现象。

2、基于学情分析,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要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弄清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还要做到五个转变:

由抽象的结论目标转为问题目标、由无法操作的隐性目标转为可操作的显性目标、由罗列性目标转为系列性目标、由并列的目标转为融为一体的目标、由目标组合转为目标组合序列化。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教与学的随意性,极大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笔者所制定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目标中可以看到,层次清晰、指针明确,教师一眼就能看出,它是通过哪些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精细分解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目标达成

学习目标的精细分解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表现,是指将课的三维目标分解落实到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习目标更具体、更可测。

分解学习目标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之后所要产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设计评估和教学。

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一课中,笔者在经历了阅读课程标准、阅读教材、阅读学生后,制定了四个学习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将整个学习过程用六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串连起来。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了一个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促进课时总目标的达成。

这样细致划分的过程将帮助教师明确课堂上的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所在,随着反馈跟进,细化目标逐一落实,是实现学习目标达成的保障。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