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434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导学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学情分析

过程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

归纳提升

学生依照教学目标参照课本归纳,完成基础再现部分。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归纳提升(30分钟)

网控全局——知识结构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成就

①二战后,爆炸了原子弹和。

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

苏联优先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改革

①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改革体制;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结果:

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但改革没有突破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打破了对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前期:

在工业领域推行“”改革,扩大,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但改革只是对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

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领域:

承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

取消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在意识形态上抛弃,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主义随之兴起。

3.解体

(1)1990年,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

(3)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4)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造成国民经济失调。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成果:

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弊端:

改革也导致抬头,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其他国家: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

破的束缚。

3.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战略的影响。

(2)含义:

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领导地位,实行政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实质

史料 这些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①。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②。

——钱其琛答记者问

根据史料,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

(3)中国以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体制。

2.成就

(1)2021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

第位。

到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2)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建设快速突进。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

(3)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

3.中共十九大召开

(1)背景:

在全面建成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2)意义

①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合作探究

知识升华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设问,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环环相扣、绕疑深入的目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探究本课重点难点:

一、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

存在弊端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不足之处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

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二、全面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4)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

2.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

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

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3.实质:

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默写过关

知识深化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

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

3.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

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

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苏联模式

年邓小平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7.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8.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9.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0.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1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2.历史学家尤·

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

“(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毁灭”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

C.新经济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

这主要得益于(  )

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

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

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

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坚持公有制主导下,允许私有制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

材料二 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材料二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以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与它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和民族矛盾。

材料三 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扰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

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1)苏联和东欧剧变是否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

(2)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什么战略

(3)结合上述材料看,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第6课教学案参考答案

(1)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答案】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

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

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

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

故本题答案为C。

3.【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项错误;

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

C项“放弃”的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根据所学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选B项;

A、C、D三项均错误,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排除A、C、D三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党的影响,故A项错误;

材料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

“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

D项并不是从本质上说明问题,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1992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等信息可知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故排除。

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成立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重点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

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D项。

9.【答案】C。

【解析】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又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改革,两者均从经济改革开始,故选A项。

B、C、D三项均属于1978年后中国改革的特点与结果,与戈尔巴乔夫改革不符,故排除。

12.【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A项错误;

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这个超级大国“毁灭”是1991年,故B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早于材料中“斯大林逝世时”,故C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不是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80年代就已经落实,故C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4.【解析】

(1)问,根据材料“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来回答。

(2)问,根据材料“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法”“《国营企业法》”提炼特征。

第(3)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特征:

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

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

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

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

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5.【解析】第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和东欧剧变不能表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

因为苏联、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影响,但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必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被称作“和平演变”。

第(3)问,“教训”,依据所学知识从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方面解答。

(1)不是。

苏联、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和平演变”。

(3)建设社会主义切忌照搬一种模式,而应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抵制外来不利因素,坚持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