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4081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望平实和孩子们一起玩科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长自述】

  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这便是平实。

平实的生活才能活得自然和洒脱,活得轻松和自在。

守望平实,就是守护自己快乐的教学人生。

  ――题记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

由此,我们或可想望,学习的基本样态,乃在充满“劳绩”的区域内去仰望天空,这种仰望,向上直抵天空,而根基却还留在大地之上。

  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科学到底是什么?

到底怎样才能走好科学探究之路?

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但我心中理想不灭,不在云中舞蹈,贴在地面行走,亲历着、体验着、理解着、享受着……

  教育是条回“家”的路,教师是智能灯火的引领者,而路,走平实了,就不会遥远。

  亲历科学,让课堂生机盎然

  1992年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在走上工作岗位最初的两个年头,我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94年,老校长看我为人忠厚、老实,叫我担任学校总务主任,兼教自然。

就这样,我和小学科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教科学,我像孩子一样,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出于本心,不曾刻意修饰,只求“能踏实上课,把课上踏实”。

1995年,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昼夜的形成》,效果不太理想,我带着遗憾和沮丧走下讲台……教研员评课时问:

“你上的《昼夜的形成》,属于地球与宇宙知识,你对这一领域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因为是师范毕业,缺少理科背景,当时我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粗浅、单薄的……可正是这样的追问,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促使我系统地通读小学科学教材,也促使我多次研读课程标准,重新学习理化生学科,积累了大量关于学科知识和课程理论的学习笔记。

  1996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我随妻子调入江苏省金坛市洮西小学。

当时学校要创建省模范学校、省实验小学,决定成立教科室。

校长见我勤于动笔,便让我担任教科室主任。

因为自己“职务”的改变,这时我才去真正地思考:

学生喜欢科学课吗?

为什么会喜欢?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科学课呢?

  1999年3月开始,我开展了“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调查”(此调查分析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并发表于《江苏教育》2004年第2期),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我奔波数周,联系了本市的几位学科同仁,随机抽取了我市城区、城郊、乡镇中心小学和一般村小50多个班级,17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形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内容。

经过认真、科学的统计分析,我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焕发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创新,要关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等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学生喜欢科学,是因为科学好玩。

要让学生能真正亲历科学,那就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吧!

于是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项课题《小学科学课学玩融合的研究》。

2000年,在全市的评优课活动中,我执教了《磁铁游戏》,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学生在“玩”中探索,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第一名(此教学反思发表于《科学》2000年第11期)。

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精心设计“玩”的形式。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唐老鸭滑冰”的游戏。

课前学生做了许多纸“唐老鸭”,脚上安装一块铁块,把涂成蓝色的玻璃当作“溜冰场”,发给学生每人一块磁铁。

上课时,我让学生用磁铁在玻璃下面移动,使玻璃上的“唐老鸭”来回滑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科学设计“玩”的程序。

对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

让学生用磁铁跟自己带来的物品打个“招呼”,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

学生们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拿出来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小铁勺、小刀等一些铁制品能被磁铁吸引,从而能直观地认识到“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

  巧妙安排“玩”的内容。

教学中设计了“磁铁钓鱼(就是巧取试管内的小铁钉)的游戏,我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设计各种方法进行实验。

结果有的学生用磁铁在试管外吸住铁钉,将铁钉移出来;

有的学生用环形磁铁套在试管上取出铁钉;

还有的学生用磁铁先吸住一个长铁钉,再用长铁钉吸住小铁钉,把试管里的铁钉“钓”出。

  恰当拓展“玩”到课外。

我布置了两个课外游戏:

一是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铁做的。

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磁铁的性质设计一个小玩具。

安排一定的课外游戏,给学生们提供了“玩”的场所和机会,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实“亲历”也是双向的,当老师也成了和孩子们一样的研究者时,“亲历”才更有教育意义上的“科学味儿”。

  体验科学,让课堂相得益彰

  任教科学对我来说很幸运,因为科学课与素质教育理念更为接近。

每节科学课我都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引领孩子们去亲历,让学生在“真枪实弹”的探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

  2001年,我有幸加入了由金坛市研训中心姚爱祥老师主持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材料的优化和呈现策略研究》的课题。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对11节典型课例进行了分析,结合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了讨论,学习了刘默耕先生的专著,研讨了《小学自然教学》(现改名《科学课》)上的一些专题文章,运用科学教育网,追踪了“动手做”教学改革理论与实例,系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符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

通过实践研究,我对科学课“材料”的优化和呈现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一个“生活化”问题,要尽量从学生身边去选择,这样可以启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

在材料的获取上,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准备;

在材料的呈现上,要尽量以“自助餐”的方式出现(此课题研究成果获常州市一等奖,并发表于《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年第6期)。

  2002年,金坛市实验小学和实验初中合并组建了华罗庚实验学校,经公开招聘,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我努力着去做课堂的精心设计者、细心观察者和耐心倾听者,以实现我心中做一个科学教育守望者的梦想。

  同年12月,在全市的新课改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在执教的《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此课堂实录与评析发表于《科学课》2003年第6期),尝试着对材料进行优化和呈现:

  首先,让学生玩橡皮泥――想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学生异常开心,不一会儿就有了十几种玩法。

接着,出示一组有结构材料:

鸡蛋、易拉罐皮、塑料尺、小铁圈、小药瓶等,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想办法让它们浮在水面上,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

一时间,乒乓的声响、轻声的商量、大声的讨论……不绝于耳,学生心灵深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愿望被激发了,没过多久,他们便纷纷举起手来:

  生:

我们先把泡沫放在水面上,再把小铁圈置于泡沫上就行了,塑料尺也可放在上面。

  生:

用玻璃杯舀大半杯水,加了一点盐,鸡蛋没浮起来。

我们又加了不少盐,并用筷子搅,咦!

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

把鸡蛋轻轻地敲一个小洞,把里面的蛋清和蛋黄倒一点出来,然后把蛋壳放在水面上,也浮起来了。

把小铁圈和小药瓶放到盐水中,没能浮起来。

  师:

你们为什么要把小铁圈和小药瓶也放到盐水中呢?

我看过《死海之谜》,一些原来沉在水中的东西在死海中都浮起来了,人也可以浮在水面上看书呢!

人还知道这是因为死海水中含盐比较多,增加了水的浮力。

(开心地)你知道的真多!

还有谁说?

把小药瓶中的水倒掉,小药瓶就浮起来了。

我们发现塑料尺、易拉罐皮只要平着放,小心一点就能浮在水面上,如果竖着放就会沉下去,有时放得快了也会沉下去。

我们采用一个“三全其美”的方法,就是把易拉罐皮、塑料尺、小药瓶和泡沫绑在一起,它们都浮在水面上了。

  (学生们一片赞叹声,热烈鼓掌)……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探索研究活动中,亲身体验,想出了许多办法解决了“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了起来”的问题。

有许多方法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孩子们在亲历探究活动中的创造性让我惊喜不已。

  我一直认为:

“参与”不仅仅是一种肢体外在的表现形式,科学探究中的参与更需要一种精神的参与、一种思维的参与,这么多的发现本身就很好地证明了精神参与的“美”。

在科学启蒙教育中,我们必须克服把“科学”和“科学探究”神秘化的倾向,让孩子在乐此不疲的“玩”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

  理解科学,让课堂同构共享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常态发展期,从“活动”的角度来讲,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

2006年,我和同仁们对全市已全面进行课改的32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调查。

调查涉及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和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问卷总变量数为43个,主要是选择、填空、判断、画图和探究活动设计五种类型,共收回有效问卷3980份。

调查显示:

课改中的科学课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把握,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此调查分析获201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针对调查,2007年我申报了课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研究》,该课题中期评估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9年升格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研究中邀请了研训中心姚爱祥老师作为课题顾问,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直溪小学、洮西小学、朱林小学、汤庄小学和涑渎小学等多所学校加入了研究团队。

通过研究,形成了科学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要点:

一、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寻找科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点;

二、准确把握科学活动内涵,组织好科学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三、精妙设计科学问题,闪亮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四、有机渗透过程技能,凸显科学课堂教学的增长点;

五、合理处理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如果说,十多年前,我的课堂已朦胧地触及“以儿童为本的科学教学”的真谛,但由于对科学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故无法“一心向着儿童”,课堂只是浮于表面。

现在,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我又有了新的把握,认为真实、朴实、扎实应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真实是教学的本色,朴实体现教师的教风,扎实则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从两次执教《常见材料》的导入设计中(此教学反思发表于《科学课》2004年第11期),或许能反映我教学风格蜕变的历程。

第一次是2003年上的(获得了常州市首届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课的导入是这样的:

让学生先观察我,说说我身上的穿戴分别是由什么做的,学生观察后得出:

衣服是由布做的;

纽扣是塑料做成的;

领带好像是丝绸做的;

皮鞋是由皮和橡胶做成的;

眼镜是由金属和玻璃做的;

皮带是由金属笼头和皮做的……从研究老师开始(研究老师身上的穿戴),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学生来说却很意外,平时谁会注意这个问题呢?

可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本身就给儿童一种启示:

身边就有科学,熟悉的东西也含有科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

  科学探究赋予课堂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是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科学本质、科学探究本身的理解。

“繁华”课堂的背后,应来点“冷思考”。

在2010年全市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活动中(本人获得第一名),我又有机会再上《常见材料》这一课,同样的教学内容,理念不同,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次的导入环节是这样的:

出示一只纸杯,问:

“它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说:

“这个是喝水用的纸杯,用纸做的。

  “喝水用的杯子还有用其他材料做的吗?

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用玻璃做的杯子,比较容易破,有的时候还会爆破;

用铁做的,拿起来比较烫手;

还有用铝做的。

”我进行小结:

“我们把后两种杯子叫作金属杯子。

  “还有用陶瓷做的杯子,就是这个(拿出他喝水的杯子),它掉在地上也会破;

我还见到那种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它比较软,拿的时候会把水挤出来……我在电视里看到还有用竹子或木头做的杯子。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板书:

纸、金属、陶瓷、塑料、竹、木头……

  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表述最普遍的科学教育目标之一”。

课堂教学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给予我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科学教学最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

是科学的方法、过程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应该能表达我对科学课堂的真切感受。

  享受科学,让课堂返璞归真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智慧行为,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要打好自己的“太极拳”。

我通过各种渠道与名师对话,他们对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的诠释和坚守,让我豁然开朗。

经历了繁忙的课改实验后,我们的教学渴望回归自然和简单,享受简约带来的快乐。

“走向平实”已成为我行走的价值取向,简洁、高雅的教学风格也逐渐鲜明起来。

  梳理自己的探索历程,我一直守望着:

2006年主编了《科学探究活动》(三年级),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撰写的《享受科学:

追寻科学探究的理想境地》获全国小学科学年会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课程研究》2007年第2期;

2008年撰写的《课堂交流:

迸发智慧火花》发表于《江苏教育》;

2009年撰写的《走向平实:

科学探究的价值回归》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并作大会交流;

2010年撰写的《平实,科学探究的必然追求》获全国小学科学年会论文一等奖……因为平实,我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因为平实,我的科学课堂生动活泼而又自然真实。

课堂上师生间的真情对白,引发一声惊呼、一声叹息;

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引来阵阵赞叹声……我想,这不就是我一直追寻的教育生活吗?

  江苏省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曾专门来到我校,听我执教《物体的运动方式》。

卢老师对课的评价是:

由玩入境,巧作迁移,让学生在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玩玩”中,玩出“科学味儿”!

(此课堂实录与评析发表于《江苏教育》2005年第11期)

  整堂课我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玩”的活动,学生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他们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产生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一个个“玩”的活动,由于“玩”得“实在”,学生实现了真正的认知迁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大人总认为孩子们的玩就是“胡闹”、“瞎搞”,而实际上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使他们的“胡闹”、“瞎搞”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孩子们就能从“玩”中学到许多我们用“教”无法给予的东西。

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

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

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我想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生命力的!

  让科学探究走向平实,就是师生以“享受”为核心,一起“玩”科学,互动互促。

把学习与孩子们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让学生把科学学习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一句话,教师因教而快乐,学生愿学而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简单的;

长大后,简单就是快乐的!

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我经历了由稚嫩到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享受到了做一名科学教师的快乐人生!

  一个人在爬山的途中已经看到几许风光,但如果停滞,那就看不到峰顶最美的风景。

我将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去一览那山顶美丽的景致!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