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3254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27初三文言文 复习资料总结Word下载.docx

急流。

三声:

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 

属:

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久绝(消失)。

绝巘 

(山峰):

极阻绝:

断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通假字:

阙;

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

春冬景色——清荣峻茂;

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

用词精当,趣;

表愉快心情。

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

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

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③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小石潭记中考复习要点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

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重点词语解释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向西心乐之乐:

以……为乐

水尤清冽 

 

尤:

格外全石以为底以:

用为:

作为

卷石底以出 

卷:

弯曲以:

而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许:

来(左右)

日光下澈澈:

照射怡然不动怡然:

呆呆的样子

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潭西南而望西南:

向西南斗折蛇行 

斗:

象北斗星蛇:

像蛇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像狗牙凄神寒骨凄:

使……凄凉。

寒:

使……寒冷

以其境过清 

清:

凄清不可久居 

居:

停留。

隶而从者 

隶:

随从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依托

为坻、为屿、为嵁:

为:

成为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嵁:

不平的岩石

悄怆幽邃悄怆:

忧伤的样子幽:

幽静邃:

深远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开。

⑤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翠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

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  

柳宗元因被贬失意,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

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修辞方法?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

6、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是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

“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

“怡然不动,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

7、课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3分)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凉的心境。

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

9、久坐潭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1、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

“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2、默写填空:

①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②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③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写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影部石上。

写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

2、援疑质理援:

提出质:

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

仰慕

4、俟其欣悦俟:

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

热水覆:

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

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跑逾约:

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报”穿着

10、解释:

嗜(特别爱好)学人多以书假(借)余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卒(最终)获有所闻故(所以)余虽愚未尝稍降辞色(脸色)无致(得到)书以观不敢稍(稍微)逾约又患(担心)无硕师尝(曾经)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请教)问

(提出)疑质(询问)理俟(等待)其欣腰(腰佩)白玉之环穷冬(隆冬)烈风略无(毫无)慕艳意礼愈至(周到)至(到,到了)舍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

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0、作者写富家子第衣饰华美,写自己蕴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自己虽然衣、食、穿、住与同舍生相比甚远,但仍自得其了,因为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这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

11、文中作者记叙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艰难与刻苦,用意何在?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1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

主观题: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

成年从师的艰难;

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

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我物质条件很差,体现了我不畏艰难、不慕高贵、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同时也转入了对我精神境界的揭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

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我的感悟:

1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为什么?

我的看法: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1、文中对比:

①、"

廪稍之供"

"

裘葛之遗"

与"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

②、"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趋百里外"

、"

行深山巨谷中"

③、"

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

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叱咄"

④、"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12、对比的作用:

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

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13、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目的:

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

作用:

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14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在乡求学的艰难。

⑵、远学从师之苦。

15、你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1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文中作者详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者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含殷殷的期待之情,突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写作目的。

17、作者从(读书难),(求师难),(求学难),(生活难)等方面谈了自己年轻时艰难求学的经历意在告诫已是太学生的马生珍惜现在的良好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1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19、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20、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⑴读书之艰;

⑵从师之难;

⑶奔走之劳;

⑷生活之苦。

或:

读书难,从师难,求学生活艰苦

21、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2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

求师难,恭敬询问;

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23、“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

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

不可取。

示例2:

可取。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24、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突出自己学习的艰苦,求学之难,告诫马生,他处在那么一个好的环境里,更没理由不学好

2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只有不畏艰难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学习不慕富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专心学习勤奋学习,勇于战胜各方面的困难,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26、写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什么作者要写同舍生的豪华衣饰?

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其不慕富贵,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

27、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

“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强烈的求知欲,战胜了物质上的贫穷。

28、从文中找出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原因的三个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益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29、本文是作者告老还乡第二年,入朝进见时写给前来拜访的同乡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

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0、你如何看待文中老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

严师出高徒。

同时对待学生的严厉也从一定侧面体现出师道尊严,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平等交流,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不错。

31、你如何看待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态度?

对于他刻苦好学、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我是赞同的。

文章中体现尊师重教的态度值得肯定,对老师也可以很虚心、恭敬、虔诚,但是我们更提倡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追求真理。

拓展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

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请你写出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

1.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

告子下》)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大师,“亚圣”“孔孟”。

3.《孟子》四书之一:

《论语》《大学》《中庸》内容:

4.解词:

发:

起,被任用。

筑:

捣土用的杵。

士:

狱官,狱卒。

举于市:

从狱官那里释放。

市:

集市。

任:

责任,使命。

是:

此,这。

也: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停顿。

苦:

使……受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挨饿。

拂:

违背。

乱:

使……扰乱。

忍性:

使性格坚忍。

衡于虑:

思虑堵塞。

征于色:

他的思想表现在脸色上。

喻:

明白,了解。

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敌国: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忧患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而灭亡。

5.通假字

曾:

通“增”,增加。

衡:

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

通“弼”,辅弼。

6.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理解记忆

中心论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承上文例证,得出结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上启下作用)。

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思路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

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

1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