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
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
他又思索了什么?
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
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三、练习反馈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
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
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
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
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
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
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运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
我说,那就是人生。
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
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
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
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
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
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
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
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会看着你美丽。
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
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
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
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
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注:
此时作者的女儿18岁。
)
1、开头两段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给了女儿哪些具体忠告?
这些忠告最终可归结为哪两点?
3、第五段作者创设情境,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人生的短暂,自然贴切,你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
请仿照作者的写法,把你所认为的人生描述出来。
4、有人埋怨爹妈没给自己生一张好脸蛋;
有人说“鸟靠羽毛,人靠衣装”“三分身材,七分打扮”,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请结合作者的看法和自己的身份谈谈你的认识。
5、“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一句中“冬天”比喻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议论文知识要点梳理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常见题目是: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
(这是开放性试题)
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他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
a、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
b、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2)、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
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
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
(包括肯定和否定)
3)、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但是,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还应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4)、论点的呈现方式:
明确表述式:
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
有的文章标
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论点。
归纳、概括式:
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文章的论点。
5)、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
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2、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常见题目:
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
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
1)、哪些可作为论据?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
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
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3)、论据间的关系:
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
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
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
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
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
引论部分有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
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
本文的结构怎样?
(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
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
层层深入、步步发展;
起承转合、环环相扣。
(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
正反对比。
4)、综合式。
3、结论:
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四、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
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
3)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练习反馈
一、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
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
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
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1.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2.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3.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和“垫脚石”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4.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辽宁)
①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
此时,如果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他善意的帮助,他不但会乐意接受,而且会心存感激。
当然,要帮助他人,你就要付出一些劳动,或是受到一些损失。
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付出和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②中国有句俗话: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很多年以前,有两个穷小伙子在斯坦福大学半工半读,非常困难。
这时候,大钢琴家伊格纳西•帕德鲁斯基请他们帮忙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将音乐会所得的1600美元全部作为酬金给了他们。
一战结束后,帕德鲁斯基担任了波兰总理。
当他为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奔波时,只有一个人,即美国食品与救济署的署长郝伯特•胡佛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
一吨吨食品运到了波兰救了饥民。
后来,帕德鲁斯基总理在巴黎见到了胡佛,向他表示感谢。
胡佛回答说:
“不用谢,完全不用。
帕德鲁斯基先生,有件事你可能忘了:
早先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但您帮助了他们。
其中一个,就是我。
”这真是“善因出善果”啊!
③退一步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即使他不报答你,也决不会做于你不利的事情,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帮助呢?
哈默在成为美国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
有一年冬天,他随同伴流亡到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并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
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
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
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
结果,再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
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
“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有什么不好?
”从镇
长的话中,哈默领悟到: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如同花圃前面的小路。
生活的天空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
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呢?
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从这一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⑤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保持一颗同情心吧!
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伸出友爱之手,尽力帮人一把。
请相信,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选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
2.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3.第②段画“________”线句有什么作用?
4.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字数40字以内)。
(2分)
5.读完选文
后,你有什么启示?
三、说说“浅阅读”(呼和浩特)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
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
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
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
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
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
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
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
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
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
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
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
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
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
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选自200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
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2分)()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小议传统读书教育(怀柔)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
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
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
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
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
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
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五四”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
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
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
陈寅恪
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
“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
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
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3分)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