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3066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为低密度流动,在咸水面上向海水流动,属严格的平面喷流类型,形成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海成三角洲。

2.1.2决口改道作用

沿三角洲分流体系形成的决口扇在三角洲平原的发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同在河流体系中一样,决口扇是在洪水期间水和沉积物通过天然堤上的缺口涌出时形成的。

然而,许多三角洲分流决口扇的形成比河流更复杂。

实际上,决口扇可以变为进积到边缘三角洲间海湾的子三角洲[4]。

2.2破坏作用

三角洲的破坏作用是各种对建设性河流作用所沉积的沉积物进行改造、改变、再分布或迁徙的过程,包括波浪能通量,潮能通量、侵入的恒定盆地流、季节性的风力流,以及由盆地边缘与盆地之间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势能。

2.2.1波浪和流水的再分布

在几乎所有的蓄水体中均存在波浪能,,在三角州河口坝或决口分流中的推移质沉积物的沉积作用,使它处于波浪和潮汐改造的最佳位置。

河口坝上的破浪会加强混合作用,产生紊流,使啥子沿沿岸流的方向进行重新堆积。

沉积在河口的沙就这样在侧向上重新分布,如果没有多少沙被重新移动,由河道进积作用产生的砂带就是简单地扩宽;

如果大部分的河口坝被改造,三角洲前缘有可能变成一系列联合的弧形滩脊(沿岸障壁坝),二泥质依旧呈悬浮状态被从三角洲前缘带走。

当潮流在河口处流入流出,会使河流交替性增强、减弱甚至倒流。

,重新活动的沉积物沿倾向分布,在分流河口形成长条形沙坝,并向海扩展成宽阔的水下三角洲前缘台地。

2.2.2压实和块体重力搬运

河口沉积物及其海洋改造过的三角洲沉积物,位于由重力势能改变、破坏或重新活动的理想位置。

首先,砂沉积在前三角洲泥质台地的顶部,该台地一般是迅速沉积而成的、饱和水的、欠压实的、和厚度巨大的;

其次沙沉积位于倾斜的前三角洲裙的顶部,虽然三角洲的前缘的坡度很少超过几度,但是这样的坡度早为骨界的水下沉积物中是不稳定的;

其三。

大型河流体系的沉积物注入以每年几千万吨来计量,并且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不规则分布的。

沙在较大的河流分口处的迅速沉积增加了下伏前三角洲泥的负荷,从而产生密度倒置。

泥因其高的含水量,所以在其受力时表现为可塑性。

欠压实的、低密度的、低渗透率的前三角洲沉积物,其不稳定性因细菌分解有机碎屑生成天然气而进一步增加。

沉积物的负荷引起差异压实和流动或前三角洲泥的断裂。

在最活跃负荷之下的横向和垂向流动,会形成叫做“尼丘”的泥底辟。

前三角洲斜坡上的形变作用还产生各种层构造。

边缘断层和滑塌形成于活动河口、河口坝及其伴生相的附近。

大型弧形滑塌断块常沿三角洲台地和前三角洲斜坡上部的边缘发育,它也可能表现为穿透下伏陆架层序和上斜坡层序长期活动的主生长断层的一部分。

除了层形变和差异压实外沉积在三角洲台地顶部的沉积物还可以重新活动并向坡下迁移。

表层滑塌和泥流沉积在进积作用活跃的三角洲前缘是很常见的现象。

沉积物在前三角洲斜坡顶部的迅速沉积,可能会导致浅处沉积层的过陡,由此产生重力滑动、一定的滑塌或沉积物的液化。

滑塌和风暴会周期性地扰动与活化前三角洲台地的沉积物。

沉积物一旦被携带,就可能以块流或浊流沿前三角洲斜坡向下流动,在前三角洲相层序中沉积或过路进人下邻的斜坡/盆地中。

三角洲前缘层序呈现出多变的沉积特征,例如广阔的席状砂、陡峭的或平卧的褶皱层、递变层理、球枕构造和底面印痕[5]。

这些特征组合与海底斜坡体系一致,前三角洲与斜坡体系的边界很难确定。

然而从古地理以及经济的观点来看,关键因素在于发育一个独立的水下沉积物分散体系,它能将大量的过路推移质沉积从其原始沉积位置三角洲台地的顶部,推至斜坡和盆地的底部。

在陡的构造活动盆地边缘,重力流搬运会成为为一种具重要意义的甚至是主要的三角洲破坏作用。

3、三角洲的类型

3.1三角洲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三角洲类型具有差别很大的油气储量,因此三角洲类型的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影响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Fisher等(1969)提出了建设性和破坏性三角洲的二分法,强调了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对三角洲共同作用的结果。

Galloway(1975)在收集了30个近代和古代海相三角洲的资料之后提出了以河控、浪控和潮控为端元的三角图解。

Reading(1978)在他主编的《沉积环境和相》中将三角洲划分为河控、河流—波浪相互作用、浪控、河流—波浪—潮汐相互作用以及潮控五大类。

有人根据沉积物的粒度划分为粗粒三角洲和细粒三角洲(Gould,1960;

于兴河,1991)。

有人根据受水盆地的类型划分为海相三角洲和湖相三角洲(锅谷淳和宫田一郎,1990)。

Donason根据受水盆地的深浅划分为深水三角洲和浅水三角洲。

另有学者根据注入受水盆地冲积体的不同类型来对三角洲加以概括,如将冲积扇直接注入受水盆地称为扇三角洲(Megowen,Garner,1970;

Galloway,1976;

Duton,1980;

Miall,1984;

思田等,1988),将辫状河注入受水盆地形成的沉积体称为辫状河三角洲(Mepherson,1987;

赖志云等,1991)。

Nemec和Steel(1988)在Holmes(1965)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冲积物物源类型和沉积物特征将三角洲分为二类6种,即冲积三角洲(河流三角洲、辫状河平原三角洲、冲积扇三角洲和碎石锥三角洲)与非冲积扇三角洲(火山碎屑三角洲和熔岩三角洲),该分类扩大了三角洲所包涵的容和围。

以及龚建明将三角洲分为两类6种,即海相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州,潮控三角洲和复合型三角洲)与湖相三角洲(吉尔伯特型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6]。

下面我们就详细重点分析Galloway的的三种极端类型的三角洲。

3.2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能形成厚度大、面积广的大型三角洲,且在地质历史中能保存下来和识别。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如图3-1。

图3-1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3.2.1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其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地区。

三角洲平原沉积的亚环境多种多样,以分流河道为格架,而分流河道间地区常发育有沼泽、分流河道的两侧有天然堤、决口扇,湖泊和分流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和)褐煤沉积,这是与一般河流的重要区别。

三角洲平原亚相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陆上二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流河道微相:

是河流体系河床沉积向下延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

具有一般河道的沉积特征,即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的层序特征。

但是它们较中、上游河流沉积的粒度为细,分选变好。

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

砂质层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而且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地接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

由于分流河道位置较固定,而且较直,所以曲流沙坝一般不发育。

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在平面上为长形砂体,有时分叉;

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

砂体常沉陷于下浮的泥岩层,其中部最厚和最粗,而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2)陆上天然堤微相:

位于分流河道的两旁,向河道方向一侧较陡,向外一侧较缓。

这种天然堤系由洪水期携带泥砂的洪水漫出淤积而成。

天然堤在三角洲平原上部发育较好,但是下游方向其高度、宽度、粒度和稳固性都逐渐变小。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而且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变薄。

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纹理发育。

水流波痕、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

有时见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的构造。

(2)决口扇微相:

三角洲决口扇与河流的决口扇沉积亦很相似但由于这种天然堤稳定性较差,故它们较河流中下游更为发育,而且有的面积较大,可形成席状砂层。

(3)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分布最广,约占三角洲平原面积的90%。

它们具有一般在沼泽多具有的特征。

这种沼泽的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

其水体性质主要为淡水或半咸水。

这种沼泽中植物繁茂,均为芦苇及其他草本植物,为一停滞的弱还原或还原环境。

其岩性主要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其中常夹洪水沉积的薄层粉砂岩。

常见有块状均匀层理和水平纹理,生物扰动作用强烈,有时见潜穴。

常含植屑、碳屑、植根、介形虫和腹足类以及菱铁矿等。

(4)淡水湖泊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之上相对低洼的蓄水体,一般面积小,水体浅,一般2~4m。

禅机物主要为暗色粘土物质,夹有泥砂透镜体。

可见水平层理、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

3.2.2三角洲前缘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至波浪基准面之间,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向海洋一侧边缘,即分流河道的前端。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

三角洲前缘亚相科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等沉积微相。

(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为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也称水下分流河床。

在向海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

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泥质极少。

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并见有层变形构造。

在垂直于流向的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7,8]。

(2)水下天然堤微相:

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分流河道两侧的沙脊,退潮时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为沙坪。

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

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

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体组成。

常具少量的粘土夹层。

以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和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

其他尚有冲刷一充填构造、虫孔、泥球和包卷层理等。

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3)分流间湾微相:

为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海湾地区,与海相通。

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流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称为“泥楔”。

故分流间湾以粘土沉积为主,含少址粉砂和细砂。

砂质沉积多是洪水季节河床漫监沉积的结果。

常为粘土夹层或呈薄透镜状。

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

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

在层序上,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

(4)河口沙坝微相:

也称为分流河口沙坝微相,是由于河流带来的砂泥物质在河口处因流速降低堆积而成。

其岩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组成,一般分选较好,质较纯净。

砂层呈中层至厚层状;

发育有楔形交错层理或“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

其前积纹层的倾向多变,反映水流方向的变化。

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

砂层中化石稀少,但有时可见到由其他环境搬运来的介壳。

河口沙坝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的椭圆形,横剖面上呈近于对称的双透镜状,其周围为前三角洲泥沉积。

当砂泥供应量大,而且砂与泥比率低时,河口沙坝发育,在其向海方向推进过程中可形成所谓的指状沙坝。

(5)远沙坝微相:

位于河口沙坝前较远的部位。

沉积物较河口沙坝为细,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组成,只有在洪水期才有细砂沉积,并偶见递变层理。

沉积构造以水平纹理和颜色纹理为特征。

但同时亦具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一波状一透镜状复合层理。

沿纹层面分布较多的植屑和炭屑。

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发育,贝壳零星分布。

(6)前缘席状砂微相:

由于三角洲前缘的河口沙坝经海水冲刷作用,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而形成的薄而面积大的砂层。

这种砂层分选好,质较纯净,可成为极好的储集层。

其沉积构造常见有平行纹理和水流线理[9]。

3.2.3前三角洲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前三角洲的海底地貌为一平缓的斜坡。

其沉积物完全是在海面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海水波浪所不能及的深度下沉积的。

岩性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可以有三角洲前缘滑塌来的浊积砂。

多发育水平纹理和块状层理,偶见透镜状层理[10]。

其中发育有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并含有广盐度的化石种属,如介形虫、瓣鳃类和有孔虫等。

但随着向海方向过渡,海生生物化石逐渐增多。

前三角洲的暗色泥质沉积物富含有机质,而且沉积速度和埋藏速度较快,故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图3-2河控三角洲垂向层序(据永传,1985)

3.2.4平面相组合及垂向层序

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由陆地向海方向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主要由分流河道和沼泽沉积组成)至三角洲前缘环境(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主要由河口沙坝和远沙坝沉积组成)至前三角洲环境(海底厚层泥质沉积)。

这三种环境大致呈环带状依次分布。

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其沉积物和生物特征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变细;

植屑和陆上生物化石减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

底栖生物的扰动程度增加;

多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变为较单一的水平纹理;

有机质含量增高,颜色变暗等等。

对于河控三角洲来说,由下至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砂和粉砂(含滑塌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沼泽泥沉积,因此,沉积相序的下部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如图3-2,上部为为局部出现三角洲分流河道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旋回沉积,顶部出现夹炭质泥岩和薄煤层的沼泽沉积。

3.3浪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如同河控三角洲一样,也可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浪控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特征类似于河控三角洲平原,但在浪控三角洲前缘中,波浪作用能使大多数供给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物发生再分配。

河口沙坝的形成受到阻碍,三角洲前缘斜坡较陡,进积作用沿整个三角洲前缘发生,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进行。

它的进积作用比河控三角洲前缘进积要慢,但对这类三角洲的沉积亚相、微相沉积特征还缺乏深人研究。

浪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通常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但是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沉积的海滩脊层序。

浪控三角洲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沉积,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砂质层中具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递变纹理和交错层理,最后演变为具低角度交错层理的分选好的高能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11,12]。

3.4潮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也可以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但潮控三角洲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低沿岸流的盆地狭窄地区。

潮汐作用不仅影响着三角洲前缘地带,而且对三角洲平原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具有中高潮差的三角洲平原地区,潮流在涨潮时入侵分流河道,溢漫潮岸,淹没附近的分流河道间地区。

在潮汐平静时期,这些潮水暂时积蓄起来,然后再退潮时又退去。

因此,在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下游以潮流为主,而在分流河道间地区则以潮间坪沉积为特征。

潮汐影响的分流河道具有低弯度、高宽深比和漏斗状形态。

在此河道中主要底形是沙丘,分流河道下游主要底形是平行于河道走向排列的线状沙脊。

一般来说,该沙脊长数千米,宽数百米,高几十米,反映了潮流对河流体系所提供沉积物的搬运作用。

受潮汐影响的分流河道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为含海相动物碎片的粗粒层滞留沉积、槽状交错层理砂岩潮汐水道沉积、生物扰动多的泥炭沼泽沉积或海岸障壁砂沉积。

潮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地区包括渴湖、小型潮沟和潮间坪沉积。

在潮汐旋回期间,整个分流河道间地区先被淹没,然后出露水面。

在潮湿气候地区,分流河道间地区多为被分流河道和弯曲潮沟所切割的沼泽沉积;

在较干旱地区,分流河道间为干燥的泥坪和沙坪沉积。

因此,潮控三角洲平原是由受潮汐影响的分流河道序列和潮坪组成的。

在潮控三角洲前缘斜坡沉积区,存在着许多从分流河口呈放射状分布的、长几千米的潮流沙脊,沙脊之间的潮汐水道里有许多浅滩和河心岛。

到目前为止,有关潮控三角洲的沉积序列综合研究得不够。

在潮控三角洲中有时也可见到下细上粗的反旋回沉积序列。

如在奥德河三角洲的现代沉积物中,就发育有这种类型的沉积序列。

据科尔曼等人(1956)的研究,该层序的下部主要是以潮汐沙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的进积作用所产生的向上变粗的序列(厚24-60m);

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汐水道沉积,其潮汐水道规模较小。

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沉积序列,看来潮控三角洲的沉积剖面以出现潮汐沙脊、潮坪和潮汐水道沉积为特征。

它们与潮坪和河口湾沉积的主要区别可能在于其层序顶部往往发育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而且其沉积厚度较大,常与其他类型三角洲沉积相伴而生。

潮控的古三角洲前缘垂向层序的最大特征在于近顶部见有双向交错层、复合层理及再作用面构造等,以及潮汐砂坝及坝间水道沉积交替组成的特征。

潮控三角洲的层序,由于其为为破坏性三角洲,因此层序完整性较差[13,14]。

4、古代三角洲沉积的识别标志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4.1古代三角洲沉积的识别标志

1.岩石类型

三角洲沉积以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往往夹有暗色有机质细粒沉积、泥炭层或煤层。

无或极少砾岩和化学岩,这是与河流相和湖相的区别之一。

2.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类型多样,河流作用和海洋波浪作用、潮汐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同时发育。

如砂岩和粉砂岩中见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此外还发育有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冲刷一充填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等。

3.粒度分布特征

由陆向海方向,三角洲砂岩中的碎屑颗粒粒度和分选有变细和变好的总趋势。

在粒度概率图上,远沙坝沉积的粒度分布主要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

河口沙坝砂岩的概率图有三个总体发育,其中以跳跃总体为主,其粒度区间为2-3.5中,分选好,其他二个总体含量少,而且分选差,反映沉积时水流作用不是很强,但具有一定的波浪改造作用。

在从C-M图上,三角洲前缘显示了牵引流型图式,可分为二段,即QR段和RS段,其中RS段很发育。

这种粒度分布特征反应主要是悬浮搬运方式为主,滚动搬运方式很少。

4.生物化石

在三角洲沉积地层剖面中具有海陆生物混生的现象,这表明正常盐度的、半咸水的和淡水的沉积环境皆有发育·

而且在一个沉积层序中自下而生生物减少,淡水生物和植物化石增多,甚至最后出现炭质页岩或褐煤层。

5.沉积层序

从岩性和测井曲线来看,自下而上为由细逐渐变粗的反旋回进积型沉积层序。

但在层序的上部可以出现下粗上细的正韵律的分流河道沉积。

它反应在沉积环境上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远沙坝和河口沙坝(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

一个完整三角洲沉积旋回的厚度一般为25-100m。

在浪控三角洲中有时见到退积型沉积序列。

6.砂体形态

砂体在平面形态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海岸线分布,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向前三角洲方向插入泥岩沉积之中,与前三角洲泥呈齿状交叉。

建设性三角洲河口常发育“指状沙坝”,其延长方向与岸线垂直;

破坏性三角洲的边缘则发育与岸线平行的沙坝或沙堤。

7.地震反射和测井响应特征

三角洲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s形前积结构,反映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的亚相构成。

在SP测井曲线上反序特征明显,自下而上构成深水滑塌浊积岩-三角洲沉积的序列,在东营凹陷古近系三角洲中尤为典型。

Galloway等(1996)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加以识别:

(1)进积砂体的几何形态和方向;

(2)进积砂体与分流河道的空间关系;

(3)分流河道充填的几何形态。

4.2角洲沉积与油气的关系

三角洲沉积与后期生成和聚集有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具有远景的油气田,必须具备有以下几项基本地质条件:

生油岩、储油岩、盖层、圈闭、后期储油构造未被破坏等。

这些条件存在与否、质量好坏以及相互配合的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油气藏形成及其规模。

三角洲沉积体系一般具备上述各项条件。

1.生油层

前三角洲的暗色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河流不仅为三角洲沉积带来大量的泥沙,而且带来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质随着悬浮的泥质一起在前三角洲地区沉积下来。

创门为湖盆或海盆中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使生物得以大量繁殖、生长。

因此,前三角洲的泥岩中含有丰富陆源的及原地生长的有机物质。

另外,前三角洲环境一般是处在波浪所不能及的还原或弱还原环境,加之三角洲的沉积和埋藏都比较迅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

2.储油岩

在三角洲沉积中,良好的储油砂岩体是很多的。

如河控三角洲中的河口沙坝、前缘席状砂以及分流河道砂,浪控三角洲中的海滩沙和障壁沙坝等都具有良好的储油性能。

其中分流河道砂岩一般由于距油源区远,不如其他砂体有利。

因此在古代三角洲沉积中,主要的储集层是三角洲前缘砂和与三角洲破坏密切共生的海岸砂。

例如,墨西哥沿岸盆地新生界下威尔克格斯群中己知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三角洲前缘砂分布的地带。

在这里,三角洲前缘砂与邻近的前三角洲泥呈指状穿插,从而构成了复式储集层,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因此,前三角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岩。

3.盖层

在三角洲沉积中,盖层是大量存在的,如沼泽沉积、分流间湾、陆架和前三角洲泥等皆可作为盖层。

而且,在三角洲形成的进退过程中,它们和生油层、储油层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4.圈闭

在三角洲沉积中,上述储油砂岩除席状砂和分流河道砂体外,大多数砂体呈透镜体状产出,这就容易形成地层岩性油藏,当然也可形成构造油藏。

如在河控的三角洲沉积中,常有同生断层和由此而产生的牵引构造、底辟构造和盐丘构造伴生,因而可形成多种圈闭类型。

上述圈闭大多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时间较早,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形成,如美国墨西哥湾中生代、新生代油气田即与此有关。

勘探生产的实践已证明,三角洲沉积有利于油气聚集。

根据国外油气勘探资料的研究,油气主要聚集在三角洲沉积发育的海陆过渡地带,即海岸线附近的地带。

因为这个地带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由于盆地的不断缓慢下沉,海水反复的进退可形成很厚的三角洲沉积。

这种沉积为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且石油主要聚集在过渡带与浅海沉积犬牙交错相间互层的地带,而不是产于过渡带与陆相犬牙交错的地层中,后者和距离油源较远或无生油岩有关。

总之,三角洲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