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别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由于世界贸易主要由美国带动,因此很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
尽管中国出口的市场结构已经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20%,仅次于对欧盟的20%。
一些依赖出口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其利润受到较大影响。
此外,出口增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影响银行机构对出口部门发放的贷款质量,进而危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盈利大幅提高,得益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繁荣周期。
国民财富急剧增长,GDP增长质量很高,微观企业盈利增长状况良好,信贷投放规模增长也非常之快,给银行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不断攀升的利润掩盖了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银行在评价贷款风险时往往过于乐观。
同时,近年来加剧的资产泡沫也使得银行对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过高,从而增加了自身承担的信用风险。
中国的经济以及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或经济发展调整的考验。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中国的经济可能已进入下行区间,这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1、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绩造成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业业绩的持续增长表明,在从紧货币政策下,虽然大多数银行不能依靠扩张贷款规模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但是贷款资源变得更加稀缺,银行的议价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定价走高增大了存贷款利差,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在货币政策松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减低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
而且,当前政策松动采取的是向中小企业定向松动的方式,这部分企业风险较大,即使执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无法完全覆盖风险。
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的松动很可能不能提高银行的利息收入。
此外,信贷紧缩使得民间借贷利率高企,但这并不代表银行业贷款利率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目前,通过民间高利率融资的企业,多数是资金链面临断裂的企业,这类企业信用风险极大,在目前的环境下,无法成为银行大力发展的客户。
2、利率市场化或降低存贷利差
由于中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银行利率仍存在限制,具体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
同时,利率的上下限管理,意味着银行的利差是有保证的,进而,银行只要能够发放贷款,收益就有保证,在中国银行业收入仍以利差为主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对银行业的一种扶持和保护。
然而,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迟迟没有推进的种种弊端已日益显现。
例如,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且很低,且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或很低,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更高的收益,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市,极易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
商业银行有强烈的放贷冲动,很可能刺激投资增长,等等。
因此,在利率受限制的情况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引发经济过热的内在机制。
而且,利率的管制也会降低货币政策的内生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也不利于中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在当前抑制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正通过不对称加息的方式,逐步放松银行存贷款的利率限制。
这无疑会使得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这给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压力。
直接融资的发展造成金融“脱媒”,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
金融脱媒现象的原因:
一是居民在金融市场购买并持有股票等直接证券的需求日益增加;
二是企业也需要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资金成本;
三是多种形式的信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已经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挑战。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显着,将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挑战。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直接融资扩张的时期,往往也是银行业转型压力较大的时期。
因为那些能够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公司通常是比较优秀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银行传统客户中的优质客户流失,并迫使银行不得不面对此前并不熟悉的、风险较高、风险识别难度较大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客户,与原来相比,这些新的客户对于银行依赖抵押担保等传统风险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都使得银行丧失了传统、稳定、高质量的贷款收入。
3、中间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今年,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当前的资本市场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调整期,这会在很长时间内限制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拓展。
为了弥补资本市场低迷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不利影响,银行加强了其他金融产品的销售力度,主要是银保产品和理财产品的销售。
但此时销售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与以前有所不同。
例如,在2008年上半年,多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贷款的方式来规避央行的信贷额度控制。
但是这种模式后面潜藏较大的风险。
这类表外委托贷款虽然从法律上看银行不做担保,也不承担相应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
如果这些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出现偿付问题,银行会遭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因此,很多时候银行依然会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损失。
而且委托贷款的规模已经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明显的冲击,央行已经对表外委托贷款出台严格的限制政策,此类中间业务不具备可持续性。
总体来看,当前中间业务的扩张仍然以传统的业务为依托,或以模仿、借鉴为主,缺乏技术含量和独创性。
长远来看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4、资产质量有可能恶化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股改上市这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且尚未经历经济周期步入下行轨道考验。
在经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
资产质量可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出现恶化。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
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已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控制标准。
随着拨备覆盖率的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成本也快速走低,持续下降的空间有限。
此外,近年来贷款高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的贡献度较高,信贷总量控制使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其次,中国银行业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贷款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中的住房抵押贷款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住房抵押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良资产,各银行一直在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但现在多数城市的房价已开始出现下行走势,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将会大大上升。
此外,房地产开发商未来风险值得警惕,因为一旦开发商的楼盘滞销,资金回笼出现问题,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同样会暴露出来。
再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银行业信用风险累积。
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显着下滑,银行业信用风险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反弹压力加大。
目前,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已在加大。
虽然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率较低,但关注类贷款余额较大,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较高,随着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移的可能性加大,引起不良率反弹。
5、流动性风险显现
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影响,银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
但规模不同银行影响程度大小不同:
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网点多、存款多,总行又有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因此,受货币从紧影响较小。
大银行的存贷比一般为50%~60%,只是苦于没有放贷额度。
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则依然较大。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不断上调,作为同业市场资金拆入方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去年向资本市场分流的资金在向银行回流,但基于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第三方存款,而这一业务又主要由实力强大、网点众多的大中银行经营,所以资金回流的主要方向是大中银行。
这种流动性压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贷比和流动性方面,有些银行可能不得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盈利。
二、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顺应形势,支持内需,银政企合作“危”中寻“机”。
1、贯彻落实“国十条”和地方区域发展政策,扩大有效信贷需求。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贯彻落实好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
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银行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分析政府背景项目的财政同步投入资金比例和财政负债容忍度,加大重点项目服务力度,对受经济波动影响小,具有资源优势和垄断特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大项目以及无锡市交通、能源、环保、民生安居、新农村建设等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并在授信额度、期限配制、贷款方式、产品创新、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达到控制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资金的沉淀时间等目的,提升银行的存款和综合效益。
2、积极实施信贷结构调整,实施差别化的信贷策略。
在控制风险前提下,积极拓展、维护好重点优质客户关系,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状况良好、无不良信贷记录、担保措施合法有效的企业主体,积极推进区域特色明显地区、小企业模式试点行的贷款投放。
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注重绿色信贷业务的推广,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项目以及资本金比例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客户或项目的信贷贷款,科学决策,防止出现“一退就死”的情况。
(二)积极拓展,夯实基础,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提升
1、积极拓展存款业务。
要持续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势头,就要依靠负债业务,特别是核心的负债业务。
在目前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一方面保持个人存款的快速增长,巩固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在控制住成本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对公存款尤其是机构存款,降低平均负债成本,扩大总体负债规模,特别要充分发挥银行的综合优势积极竞争优质客户。
2、努力保持中间业务增长。
中间业务在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相对来说风险要小得多,或者说有些风险可以预知和控制,而且占用资本金较少,这对银行来说特别地重要。
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夯实中间业务发展基础,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来努力提升盈利能力,在保持传统特色优势业务的同时,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均衡发展。
例如,可以客户为目标开展综合产品营销,大力提升结算账户的活跃程度和客户的综合贡献度,加强重点客户的动态管理,在确保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舆论和监管环境的宽松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相机推出或提高公司类服务收费项目,拓展服务收费渠道。
又如,可以加大固定收益或低风险、低收益产品的销售,积极开发新的利润来源的业务,在信贷需求降低、股市直接融资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手中积累的大量客户资源,选择提供投资银行、股权投资基金的对接业务,并购业务。
经济衰退过程中是开展这些业务的好机会,有利于银行扩展新的利润来源。
3、持续改善客户结构。
小企业业务是无锡市政府明确的战略性发展业务,是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重要的开拓市场。
加快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是调整经营结构、深化专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本回报的内在要求。
银行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区域特色明显地区、小企业模式试点行的贷款投放,加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推广风险防范能力更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进一步提高小企业贡献度。
4、推广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覆盖率。
进一步统一和强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产品创新体系和产品信息管理工作平台,不断完善产品创新流程,形成前中后台良性互动、市场反应敏锐的产品创新机制,抢占发展制高点。
通过细化产品分类,深化产品研究,对现有产品再造和组合创新,加大产品优化与整合力度,提高已有产品灵活性和便利程度,适应市场与客户的变化,以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吸引客户,以增加客户的综合回报来赢得市场,培育我行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客户行业特点,推广风险防范能力更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用以替代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
推广银团贷款,促进同业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积极跟进新型融资产品的研发进程,及时推广使用,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
(三)加强联动,防范风险,保持资产质量可持续发展
1、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实现资产质量可持续发展。
风险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掌控风险和促进业务发展。
如何以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保证银行业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是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事项。
在目前宏观经济态势尚不完全明确之时,风险管理既要守住底线,以独立审慎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又要保持风险管理的适度开放性,面向不断变化的市场、客户和同业,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满足服务经营领域的广泛性、业务产品的多样性、客户需求的复杂性之需要。
2、提升贷款定价技术和能力,匹配信贷业务的收益和风险。
风险业务的收益和风险匹配是银行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原则,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其中相对可控的银行内部定价机制直接影响贷款收益能否覆盖风险。
在当前市场大形势下,银行在提高议价能力方面已具有主动的优势。
因此,在贷款申报、审批时要加强经济资本的分析计量,根据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综合测算贷款的潜在违约成本、预期损失、核销拨备、投资收益率等定价因素,通过边际VAR分析确定贷款在资产组合中的整体风险,整体考虑客户的利率、费率及综合贡献度,同时以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代替风险资本回报率(RORAC)进行业绩考核,进一步提高银行风险回报管理水平和风险与收益平衡分析能力。
3、区分不同行业、客户和产品,实施风险敏捷管理和监控。
在经济周期性调整中,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价格变动;
关注政府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关注原材料涨价等企业经营风险,及时做出风险预警提示,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对于出口相关行业,要严格审查贸易真实性,密切关注其资金周转速度、海外应收账款和出口订单等经营指标变化,审慎评估行业景气变化、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所得税调整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对于小企业,要高度重视第一还款来源,重点审查押品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审慎评估担保企业偿债能力。
对于房地产行业,要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客户及项目准入标准和信贷政策,落实对项目资本金比例及“四证齐全”等要素的合规性审查,加强对公房地产贷款的封闭管理,强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资金使用和销售资金回笼的监控,有效防范企业挪用资金。
4、加大贷后管理力度,提升风险反应与处置能力。
贷后管理是日常监测企业及其风险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存量信贷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加大客户现场走访频度和力度,加强预警客户动态跟踪、重大风险事项跟踪落实,按照“早发现、早决策、早处置”精神,确保贷后管理信息反馈充分、决策及时、执行有力;
要明确客户的监控重点,现阶段要持续关注金融危机对敏感行业、重点区域、出口依赖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的影响,分析评估影响程度,加强对客户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控,密切监控企业资金出入境变动情况,同时要加强大额个人贷款客户监测,防范大额个贷风险的冲击;
要提高风险处置的反应速度和力度,完善风险预案,一旦发生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
5、重视声誉风险管理,提升银行总体形象。
良好的声誉已成为一项主要竞争优势,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银行不仅要在内部广泛传播价值理念,也应当将这种价值观延续到合作伙伴、客户等方面,并在整个经济社会环境中树立富有责任感并值得信赖的积极形象。
一旦因为金融理财产品或服务存在不可靠造成公众的不信任感,即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用于事后的危机管理,也难以弥补对银行声誉造成的漫长的实质性的伤害。
香港雷曼债的回购事件说明,从法律意义上对银行没有风险的事件,由于考虑到银行的声誉,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风险。
因此,特别要注意理财产品的声誉风险,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尽量实现承诺,保持大部分利益持有者的期望与银行的战略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