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430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5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书》Word格式.docx

(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22

(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22

(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23

六、生态功能区划.24

(一)分区方法.24

(二)区划系统.25

七、分区特征概述.30

(一)生态区.30

(二)生态亚区.34

(三)生态功能区.47

(四)生态功能区类型.66

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7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主导功能原则

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

在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3区域相关原则

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尽可能满足现实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损害现实的利益或尊重现实利用方式。

4协调性原则

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相相銜接。

(三)区划目标

1、分析云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分析其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划分各类生态功能区。

2、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

3、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为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所用的数据与资料包括:

1.云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3年);

2.1995-2002年Landsat(TM/ETM)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分辨率30米,部分15米;

3.根据卫星影像数据解译的云南省植被现状图(1:

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

50万);

4.云南省水利厅提供的云南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4年);

5.云南省1:

50万数字基础地形图(包括高程、等高线、水系、公路、居民点等图层);

6.云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提供的1:

50万土壤图、云南省水文总站的1:

50万降水、径流等值线纸质图等,在本次研究中经数字化后使用;

7.省直各厅局的相关规划、相关统计年鉴等。

区划中所引用和使用的数据均为正式出版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电子数据与数字化图像处理主要采用Erdas、ArcGIS进行。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数据需要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和建库,并与国家的相关数据接轨。

因此,本区划对云南省国土面积的界定,采用云南省测绘局1:

5万地形图量算所获得的数据,面积为38.32万平方公里,各功能区面积的计算均以此为依据。

内容来自环评吧eia8

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区域位置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

31′-106°

12′,北纬21°

08′-29°

15′之间。

东西宽865千米,南北长990千米,东邻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北部及西北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相连,西部、西南部及南部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毗邻,国境线长4061千米,国土面积38.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

2.地形地貌

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

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河谷,海拔76.4米。

以元江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元江以西为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区,其北段高山大河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玉龙雪山,形成气势极为险峻的山川并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类型;

其南段为横断山余脉,地势向南、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海拔一般800-1000米,个别地区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南部地区。

元江以东为云贵高原主体,亦称滇东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表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岩溶地貌广泛分布。

3.地质

云南省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纪均有出露。

下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呈巨大的变质岩带分布于高黎贡山、苍山和哀牢山等地。

上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出露于滇东北和滇西北等地。

古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层序完整,分布广泛。

中生界以陆相碎屑岩为主,滇中、滇西均有出露。

新生界也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分布零散,其中新第三纪沉积仅限于山间盆地,第四纪沉积成因多变,有冲积、洪积、湖积、冰磧、残坡积和泥石流堆积物等,均为松散堆积体。

云南省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接合部,形成一系列的大断裂和深大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具备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是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按其频度在我国大陆居第三位,按单位面积的密度则为第一。

4.气候

云南省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

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

滇南、滇西南的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为北热带气候,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全省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19~22℃,最低气温6~8℃,年温差一般10~12℃。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

5.水系

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

除金沙江和珠江为国内河流外,其余均为国际河流。

水资源丰富,各大江河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在1亿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为9000亿千瓦小时,占全国总蕴藏量的15.3%。

可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接近4000亿千瓦小时,占全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的20.5%。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222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

但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趋势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云南省是国内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冰蚀湖、喀斯特溶蚀湖次之,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37个,以小型为主,成群分布于滇中、滇西、滇南、滇东,构成了云南著名的四大湖群区。

6.土壤

云南省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7个土纲,14个亚纲,18个土类,35个亚类,占全国土类的30%。

地带性土壤以砖红壤、红壤系列的土类为主,占全省土壤面积的56.4%,故云南有“红土高原”之称。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交错分布的现象突出。

大部分土壤的光、热、水条件配合较好。

在干热河谷和高寒山区,由于光、热、水诸因子配合不协调,常成为发挥土壤潜力的制约因素。

7.植被

云南省地处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的交汇地带,过渡色彩明显,寒、温、热三带植物并存。

植被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发育,是一个植被类型复杂和植物资源丰富的省区。

根据《云南植被》一书所采用的原则和分类系统,植被共分为12个植被型、169个群系和209个群丛。

水平地带性植被自南向北依次为:

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云南西北部为横断山系中段,优势植被类型为寒温性针叶林及高寒草甸,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类型;

西北角一隅独龙江河谷是东喜马拉雅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带向东延伸的部分;

东北角则主要是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的湿性常绿阔叶林。

在水平带基准面以上的山地,分布着构成植被垂直带的各类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温凉性及寒温性针叶林。

亚热带地区基准面以下则为深陷的干热河谷,分布着干热的稀树灌木草丛和干旱草地。

原生植被除滇南、滇西、滇西北边缘有保留外,滇中、滇东地区多被破坏,多以云南松林为主。

草地类型丰富。

共有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山地草甸、山地灌丛草丛等十一个草地类型,除滇西北和滇东北的高山草地比较集中连片外,大多数零星分散地分布于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之间,并与林地和农地相嵌,形成云南的三大类草场,即:

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场;

山地灌木、禾草草场;

河谷稀树、灌木草场。

8.生物多样性

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复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性地区和重要的模式标本集中产地。

省内约有高等植物17000种左右,约占中国的57%,占全世界植物总数的6%。

植物物种一是起源古老,二是特有种类繁多,三是成分复杂,分布交错。

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的15个主要地理成分在云南省内均有分布,且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分布相互渗透、相互交错。

动物物种丰富,已知有陆生野生动物1350种左右,占中国陆生野生动物总数的58.4%,世界的5.8%。

有些动物仅在云南分布,如亚洲象、绿孔雀、印度野牛等。

动物特有类群多,有许多单型种属,其中许多是生物进化系统中的孑遗类群或关键类群,不少是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或建群种,一些是家畜家禽的祖先和野生近缘种。

(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1.行政区划

云南省共有8个省辖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29个县(区、市),省会驻地昆明市。

2005年总人口4450.4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1312.9万人,农村人口3137.5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13人/平方公里。

在全省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29.9万人,城镇人口有1312.9万人,城镇化率29.5%。

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及人口最多的省区之一。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5%,占全国少数民族的20%。

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民族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基诺、德昂、蒙古、满、水、布衣、独龙等25个民族,大部分民族大多数集中或混居在边远山区。

2.经济状况

2005年,全省年生产总值(GDP)完成3472.34亿元,人均GDP为7833元。

全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56.20亿元、1449.70亿元和1366.5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65.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96.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1.79元。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05万人减少到246万人。

已形成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矿产业、旅游业和水电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

3.社会发展

2005年,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区)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86%,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期间,全省新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市、区)23个,人口覆盖率提高14.4个百分点。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有贫困学生373.29万人,占全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9.68%,共投入“两免一补”资金4.63亿元,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勤工俭学”的贫困生救助体系。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2.19%。

127个县实现“扫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提前两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西部“两基”攻坚目标。

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1.0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2.63%,比上年分别增长0.96%和0.31%。

建成了省、地、县三级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了1.68张,每千人医生数达到1.25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7‰。

4.土地利用

据云南省土地局2005年土地详查数据,全省土地总面积3831.94万公顷,其中耕地609.4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90%;

园地82.7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0%;

林地面积2212.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0%;

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0%。

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0%。

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0%。

全省现有水利设施用地7.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

未利用地533.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0%。

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0%

5.水资源利用

2005年,全省水利工程总蓄水量98.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9%,其中,大型水库(含毛家村、鲁布革、漫湾、大朝山4座大型电站水库)蓄水量16.79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中型水库蓄水量48.6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

小型水库蓄水量33.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3%。

6.矿产资源开发

2005年全省生产矿石1.65亿吨(其中固体矿产1.55亿吨,液体矿产474万立方米,天然气560万立方米),矿山企业(采、选业)工业总产值139.47亿元。

全省规模以上矿业企业(采、选、冶、加工企业)实现产值762.69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4%,矿产勘查、采选冶加工及技改等直接投资年均80至100亿元,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

煤炭工业,2005年全省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6462.14万吨,同比增加1145.53万吨,增长21.55%,实现销售收入153.5亿元,工业增长值92.1亿元。

有色金属工业,2005年受投资及市场等因素的拉动,主要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47.44万吨,增长13.3%。

全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增加值163.9亿元,同比增长60.03%。

利税总额27.35亿元,增长66.95%。

黑色金属工业,2005年全省钢铁产品产量增长,但因生产受资源、能源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效益较上年下滑,共完成增加值75.96亿元,同比增长8%,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46%。

中国环评吧网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多年来,云南省在自然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农业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由于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据估算,解放初期全省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14亿立方米以上,在全国和许多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下降24.9%,活立木蓄积减少到9.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长江防护林工程”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金沙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州境内的天然林采伐,使森林资源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持续上升趋势,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现在的49.91%,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

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很少见;

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成了“濒危”物种;

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2005年,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9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3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354.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9.58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5.01万公顷。

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43种;

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144种,其中列入一级保护植物有38种。

但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低,基础设施和设备严重不足,仅有的设备大多集中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普遍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

(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云南省是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省区,全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37个,总面积10.13万公顷,径流面积约90万公顷,总蓄水量近300亿立方米。

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2005年,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5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占39.7%,Ⅲ类占20.7%,Ⅳ类占17.0%,Ⅴ类占13.2%,劣Ⅴ类占9.4%。

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53个湖泊、水库中,有25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47.2%。

水质优及良好的湖泊是泸沽湖、抚仙湖、阳宗海、洱海、程海,水质受到中度、重度污染的湖泊是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滇池草海。

一半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著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四)自然灾害频繁

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

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

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

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

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江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

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的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七)土地退化加速

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瘠薄,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刀耕火种、轮歇种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毁林开荒,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丧失使土地不断贫瘠化致使粮食产量低,又导致新一轮的毁林开荒,使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

据2004年云南省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24%,年土壤侵蚀总量5.135亿吨,平均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1304吨,年均侵蚀深0.97毫米。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威胁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

云南省有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过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内容来自环评吧eia8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和程度。

云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生境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评价等级分为5级:

极敏感、高度敏感、中等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云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受降水、地形、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全省土壤侵蚀的敏感性以中度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

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30%,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文山州,以及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德宏州的大部分地区;

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61%,主要分布在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昆明市大部分地区;

不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09%,主要分布在曲靖市、昆明市东部、大理州、保山市的部分地区;

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0%,分布在李仙江流域下游的红河州、普洱市,以及临沧市、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等紫色土集中分布区;

极度敏感区域分布面积极小。

(二)石漠化敏感性

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受石灰岩地层结构、成分、降水量和植被盖度的影响。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为对石漠化不敏感的区域,面积为24.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09%,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中地区;

石漠化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91%,以滇东南和滇东地区分布最广;

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75%,分布在红河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昆明市、玉溪市、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