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170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详解Word格式.docx

C.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

三、释词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是以: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

3.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

与:

4.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诎指:

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

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

7.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

8.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9.寡人将谁朝而可?

朝: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四、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2.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而》)

3.无乃尔是过欤?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固亲。

(《管晏列传》)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

五、阅读分析题(30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

“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3分)

(2)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4分)

(二)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5分)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

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

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很单调。

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是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

2.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共15分)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由《雨巷》而赢得的雅称是什么?

(1分)

2.诗中主要写了哪两种意象?

分析这两个主要的意象。

(7分)

3.《雨巷》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六、作文(30分)

要求:

(1)以“学历与能力”为题目。

(2)写成议论文。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春秋》

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编年体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2.《论语》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罕》,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比喻只有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

凋(或写作“雕”),凋谢;

松柏,这里喻栋梁之材。

荀子亦以松柏喻君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

大略》)

3.曹操

这两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短歌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为后人称道的名句颇多,值得注意。

全诗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騭,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李白

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不在专升本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这里作为延伸,予以详解。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

吴宫: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三山:

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

二水:

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

白鹭洲:

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

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的《黄鹤楼》。

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一说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诗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

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柳宗元

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类文学常识考察。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人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7.闻一多

现代新诗史上有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该诗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诗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8.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9.子夜

《子夜》是茅盾著名的长篇小说。

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中没有作品选入,但多次命题,故这里稍作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

其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原名《夕阳》,1933年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小说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他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

“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另外,其长篇小说《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

《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

《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初春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

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亢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

10.余光中

余光中是当代散文大家,其《乡愁》一诗早已选入中学教材,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有他的《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60年代提倡“散文革命”,提出以“弹性”、“密度”、“质料”三要素为标志的现代散文观,并付诸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意象鲜明多义、字质考究、语法句式多变、结构多姿多彩的风格独具的文体。

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

二、选择题

1.A

《桃夭》是《诗经·

周南》中的一首,也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中。

《桃夭》一诗是《诗经》当中脍炙人口的篇章,一直为后人传唱不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是《桃夭》中的名句,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诗中所描绘的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意境明艳优美,历来为人称道。

《桃夭》全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D

这道题和填空题中的第二题重复,属于命题的疏漏。

具体解说请参填空第二小题解析。

3.A

识记、理解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

《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

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战国策》则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4.C

《孔雀东南飞》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中。

该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

其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

诗歌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A、B、D三个选项也都是汉乐府民歌,但不能称作是“最长的叙事诗”。

5.C

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緿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题其他三个选项中,“A.王昌龄”、“B.岑参”、“D.高适”都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6.B

杜甫的《春望》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但很早即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

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

该题其他几个选项所列,都是杜甫的名篇。

《登高》一诗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全诗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C

识记、理解类试题,属作品人物形象考察。

孙行者就是孙悟空,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考生应该不陌生。

其余三个选项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在“四大名著”之列,《聊斋志异》是清代山东作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

8.D

该题和上一道题知识点上略有重合,可相互参照备考。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9.C

《西厢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戏曲(《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之一,作者元代作家王实甫,戏曲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其余三个选项,《牡丹亭》作者为明代作家汤显祖,《桃花扇》作者为清代作家孔尚任,《窦娥冤》作者为元代作家关汉卿。

补充:

《长生殿》作者为清代作家洪癉。

10.B

理解类试题,考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原话,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同时,从读者的角度看,它也说明,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每一个读者因自身因素的影响,都不会有相同的感受。

简单地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法因人而异,没有完全一致的、固定不变的看法。

四个选项中,A、C、D三个选项都在展示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性和复杂性,分析正确;

选项B从读者的角度着眼,但观点是错误的,即使阅读水平再高的读者,对哈姆莱特的认识也不可能相同,这和读者的阅读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是不正确的。

三、释词题

1.因此

句中“是以”是两个词,并且包含一个常见的语法现象:

宾语前置。

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以是”。

“以”,介词,因为、由于;

“是”,代词,这个;

“以是”即由于这个(原因)的意思,也就是“因此”。

2.使……破败(破旧、破烂)

这里着重考察的是词类活用现象。

“敝”的本意是破旧、破败,这里是其使动用法:

使……破败(破旧、破烂)。

3.与,语气词。

这句话出于《论语·

公冶长》,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内容之外。

“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禜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圬,涂饰墙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

与,语气词诛,责备。

于,从。

与,语气词是,这。

翻译成白话就是:

“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

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

4.委屈自己的旨意

这里主要考察通假字。

“诎”通“屈”,委屈;

“指”通“旨”,旨意、想法。

“诎指”即委屈(自己的)旨意。

此外,该句还有一个语言现象值得考生注意,就是“北面而受学”的“北面”,意思是“面向北”,这里的“面”是动词,“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5.配偶

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考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出自《诗经·

周南·

关雎》,是诗中的名句。

句中的“好”,读“hǎo”,就是“好坏”的“好”;

“逑”的意思是“匹”,即“配偶”;

“好逑”就是“好对象”。

6.使……来、招徕

这里着重考察的是词类活用现象,2008年的《大学语文》真题中也出现过。

“来”这里属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使动用法一般包括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使动三种情况。

在动词的使动用法中,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这里的“乱”就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扰乱”、“劳”就是“使……劳累”。

又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这里的“走”也是使动:

“使……逃跑”。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这里的“臣”就是名词的使动:

“使……称臣”。

同样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的“安”就是使动:

“使……安”。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急”:

“使……急”。

7.私下里

“窃”这里是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表示谦敬的语气,意为“私下里”。

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这是对部分常用文言虚词的考察,是大纲规定的内容。

“为”在古代汉语中意义相当丰富,既可作实词,亦可作虚词。

作为虚词,“为”经常以助词的形式出现,表示反诘或感叹语气。

本道题来自于《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不在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列。

这里的“为”即表示反诘语气。

另外,如《苏武传》中: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句中的“为”,也是句末语气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