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166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类进化的历程》人教版选修Word文档格式.docx

探究人类进化的意义

体质变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物证比较

人类进化与文化进化相伴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人类进化的进程。

难点

影响人类不断进化的因素及主要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围绕“人类进化的历程”这个主题,用三个

子目,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个方面,介绍“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人类进化的粗线条发展过程;

第二方面,介绍“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画龙点睛,揭示历史探究的现实功能。

本课内容与第一课一样,历史久远,资料匮乏,但由于人类进化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议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人类进化过程的新发展,深入理解探讨人类进化的重大意义。

本课引言部分由示意图和文字组成。

示意图用形象的躯体形态勾勒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一方面,从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就是从四足行走到上肢和下肢分离、直立行走的发展过程;

同时,脑形的变化揭示了古猿到人的脑容量的变化。

文字部分是围绕“人类进化示意图”,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述现代人与祖先的变化,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着的。

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正文内容之前,充分运用引言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放大的、动态的图片或是投影演示人类的进化过程。

问题一:

现代人与祖先从体质上对比,有哪些变化?

允许学生阅读引言文字内容,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问题二:

现代人与祖先的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导致这样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

第一个子目“从古猿到人猿相别”

课文叙述了2300万年前~180万年前古猿的进化概况。

由于古生物化石资料的缺环,从古猿到“能人”之前的进化链难以比较清晰地绘制出来,课文只选择了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进化过程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环节,一个是森林古猿,一个是南方古猿,虽然不能确定二者具有直接的进化联系,但是它们同属于猿类,存在的先后关系和反映出的不断进化趋向为探究人类进化历程提供了有力证明。

(1)森林古猿的进化

森林古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森林古猿的出现是探索人类进化历程的阶段性标志,即一部分具有猿类特性的灵长类逐步区别旧大陆猴类。

课文关于森林古猿的概念分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关于森林古猿体质的基本特征。

森林古猿生存于距今2300万年~1000万年,生活在热带森林,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体质与黑猩猩接近,用四足行走,可以用臂行法在树上活动,因此,考察森林古猿化石而只针对其某一部分进行分析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建议教师补充猿和黑猩猩的相关知识。

二是关于森林古猿分化。

森林古猿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有重要的影响。

在地质年代第三纪中新世到上新世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和地形发生了变化,全球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甚至出现了长达8000千米的断裂谷,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森林逐渐消退,林间空地增大,稀树草地出现,森林古猿面临生存的选择,沿续旧的生活方式的古猿选择南方和森林;

留在新环境生活的古猿,开始地面生活,适应性强的,逐步演变为新的种属,不适应的逐步被淘汰。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两种发展方向初步形成。

(2)南方古猿的进化

课文关于南方古猿的介绍跳跃性比较大,学生阅读可能在理解上有点困难,或是产生误解。

建议教学时,对涉及南方古猿内容的两个自然段可以适当调整。

课文解释南方古猿一是进化的表现,南方古猿体质特征与人类接近,能够直立行走,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可能有语言能力;

二是关于南方古猿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地位的评价。

课文采用了一种观点,即南方古猿是最早的人类或是从猿到人的最早类型。

南方古猿生存年代是距今550万年~100万年前,因此,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之间有一个寻找化石的缺环,这也是课文“历史纵横”补充的问题,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弄清人类进化大致态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第二个子目“从人猿相别到智人”

课文叙述了180万年前~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这也是现代人种最终形成的时期。

对于这个时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是角度和标准的差异导致的,由于这一时期古化石、遗址发掘相对丰富,因此,选择任一分期法都有充足例证,课文选择了比较严谨的分期法“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建议教学过程中,要

给学生选择空间,不要强求学生接受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

(1)进化的能人。

能人概念的提出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是森林古猿,还是南方古猿,如果称之为人猿,到这一时期,就可以称为原始人了。

课文关于能人的进化表现谈了四点内容:

第一,能人的出现是与南方古猿有亲缘关系的,进化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在此之后的进化链较为完善。

第二,能人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者,而且是工具的制造者,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化石附近还发现了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

第三,能人体质进化中,脑容量接近现代人的一半,手骨和足骨与现代人相似,手脚变化先于脑容量的增大。

第四,由于对黑猩猩制造工具的观察,现在基本放弃了“人是工具制造者”的定义,人类的形成是以直立行走为标志的。

(2)进化的直立人。

直立人显然在身体方面比能人有了更大进化,能够直立行走,脑量也增加了,但是猿的特征很明显。

在17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漫长岁月,直立人的体质变化不大。

课文着重提到两点,一是直立人学会使用自然火。

火的使用增加了原始人抵御自然的能力,扩大了生存的空间。

直立人这一时期不仅可以在热带地区生活,也可以到气候相对寒冷的地球中纬度地区生活。

用火烧熟那些难以消化和不宜生吃的食物,穿兽皮以保暖等,使人类的文化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

二是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20世纪20年代末,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现的猿人遗址,出土的化石数量多、门类全,为关于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也有力证明中国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

北京猿人是直立人的重要代表。

(3)进化的早期智人。

直立人发展之后是早期智人阶段,这一阶段无论是人的体质,还是工具的使用,人类的演化有了明显的进步。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5万年~4万年前。

课文首先介绍早期智人的体质和使用工具的进步,早期智人脑容量增加,体质形态与现代人接近。

发明了人工取火,制造的工具较为精细,但依然属于旧石器时期。

其次,早期智人的化石遍及欧洲、亚洲、非洲,1856年在德国发现了被后来定名为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考古显示尼安德特人不仅使用精细的工具和人工取火,而且还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早期智人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中国,发掘的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化石比较多,有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湖北长阳人等,可以认为它们代表了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里程。

(4)进化的晚期智人。

课文介绍晚期智人内容很少,距今4万年前,人类进化历程进入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

晚期智人化石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使用工具更加精细,而且掌握了穿孔技术。

体质的发展与现代人没有差别。

建议教师运用课文中克罗马农人化石复原图或者中国的山顶洞人复原图加以说明。

第三个子目“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叙述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进化的涵义;

一是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虽然三个自然段字数不多,但理论性强,认识水平高,学生可能一时不能理解,建议教师多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整理、归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活动探究,理解课文观点。

(1)人类进化的涵义。

课文归纳了三点,第一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工具的使用和发明方面;

第二是人的体质的变化,但这不是主要的;

第三,是与人的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相伴随,创造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进步,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等,它是人类进化的最集中的反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加以说明。

三者关系是,体质变化是一种自然性,工具的创新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和表现,文化进化是人类进化整体、质的反映。

(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课文十分明确讲了三点,即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

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有助于对人类未来积极的预测。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一目,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时间遥远、课文叙述简单、相关概念好记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不能指望师、生的一方活动,必须形成互动,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利用课文引言的“人类进化示意图”和右边文字,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进化的”导入课文学习。

其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粗线条设计人类进化的“流程图”,同时把相关的固定概念圈出来。

在此基础上,策划小型的阅读交流会,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画出的人类进化“流程图”,师生共同对“流程图”加以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

第三,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结合学生的疑惑和课文内容,重点讲解。

(1)区别人猿和猿人的概念,前者是古猿向人类过渡,属于猿类,后者虽然带有猿的特性,但已经过渡到人类。

(2)森林古猿的分化是自然环境变化和古猿的适应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占主导的因素是古猿的适应能力。

(3)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在传承关系上,目前化石考古还有缺环。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表,让学生边听边看,了解古猿的进化历程。

也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对比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是在进化的。

关于“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一目,这部分虽然概念多,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难点是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化石、遗址多,学生容易混淆。

本目教学,可以与第一个子目一样,首先,教师请学生通读本目,圈出相关的概念,由于本目条理较为清晰,教师可以转换角度,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对比“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代表性化石、遗址,教师应准备中国和世界地图,通过地图加深学生印象。

其次,请部分学生展示所画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对表格内知识点进行评价,包括正确与否、完善与否。

对表格同类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如“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体质是如何变化的?

”“从能人到晚期智人使用工具上有怎样进步?

”“从能人到晚期智人化石、遗址发掘范围是怎样变化的?

”“如何看待上述三个进化的关系?

”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把第一目人类进化内容和第二目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在距今180万年以后,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关于“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一目,如上所述,理论性强,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前面内容回顾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1)“人类进化的涵义是什么?

(2)“人类进化的成果是什么?

”不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而是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提出新的观点,有依据的就要鼓励。

在这里,教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加以诠释,可以结合课文中“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形象说明。

最后指出,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所在。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解从森林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历程,用图示法:

图1:

进化历程

图2:

对比图

名称

时间

体质特点

使用工具

进化评价

森林古猿

南方古猿

案例二 讲述进化中的直立人,选择北京猿人为代表,用遗址照片和猿人头部复原像,通过投影说明。

图片1 北京猿人遗址照片

距北京城约50公里,位于北京房山县的龙骨山。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具完整的头盖骨。

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猎及使用火的遗迹,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

这一发现和研究,奠定了“北京人”在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周口店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遗址。

图片2 北京猿人头部复原像

北京猿人是因19

27年北京周口店发现一颗猿人牙齿而得名,1929年发现完整的头盖骨,遂闻名于世。

北京猿人的特点是头骨最宽处位于左右耳孔稍上,眉脊粗壮向前突出,头骨厚,牙齿粗大。

案例三 分析人类进化的涵义,要借助“从古猿到人猿相别”“从人猿相别到智人”两目内容的整合,启发学生。

首先问学生:

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主要探讨哪几方面问题?

图示1

图片2 人类文化发展的物证,这些物证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人类进化经过几个重要阶段?

解题关键:

自然性直立行走是人、猿的分水岭。

思路引领:

阶段;

主要表现。

答案提示:

第一阶段是从古猿到人猿相别,距今约2300万年~180万年。

典型代表有森林古猿、南方古猿。

第二阶段是从人猿相别到智人。

距今是180万年前~4万年前。

人类进化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时期。

2.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何在?

人类进化集中是文化的进化。

进化的涵义;

进化的意义。

人类的进化过程是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体质不断增强的过程,更是人类文化进化的集中反映。

探索人类的进化有助于科学理解人类的来龙去脉;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高建国 顾勤)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达尔文论自然选择

“我们可以比喻地说,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仔细检查着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排斥掉,把好的保存下来加以积累;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就静静地、极其缓慢地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同有机的和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

这种缓慢变化的进行,我们无法觉察出来,除非有时间流逝的标志。

然而我们对于过去的悠久地质时代所知有限,我们能看出的也只是现在的生物类型和先前的并不相同罢了。

(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 方宗熙译:

《物种起源》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

2.课文注释

最早的人类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

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

汤恩头骨

1924年,在

南非阿扎尼亚一个叫做汤恩的地方,那里的采石场工人采石时爆破出来一个小的头骨化石。

这块汤恩头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约翰内斯堡的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医学院,交给了解剖学教授达特(RaymondDart)。

达特是澳大利亚人,当时刚结束在英国伦敦的医学、解剖学和人类学学业回来。

采石场工人送给达特的头骨化石,包括颅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颅内模,颌骨上保存着全套的乳齿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恒臼齿,属于幼年个体(相当于现代3~6岁的小孩)。

汤恩头骨枕骨大孔的特征表明,它所属的个体已能直立行走。

到50年代,总共发现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

学术界将在南非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归为一个属两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壮种(Australopithecusrobustus),或称纤细型南方古猿(gracile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壮型南方古猿(robustaustralopithecine),并逐渐确立了南方古猿作为早期人类祖先的地位。

这里需要指出,虽然南方古猿在名称上仍叫做古猿,但实际上已经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员了。

国际古生物学命名规则规定,一个种属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随便改动其名称了。

因此,古猿之称沿用至今。

东非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非洲寻找人类化石的活动,逐渐转移到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东非的地质特点是,存在一条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为一系列峡谷和湖泊。

这个地区有几百万年以来大量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沉积,这为同位素年代测定提供了良好材料。

因而,埋藏在这些火山层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确地测定出来。

1959年7月17日,经过30年的寻找,古人类学家路易斯·

利基(LouisLeakey)及其妻子玛丽·

利基(MaryLeakey),终于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一个粗壮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头骨和一根小腿骨。

头骨特别粗壮,牙床上带有硕大的臼齿。

利基夫妇将这个头骨所属个体的种命名为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boisei),后又改为南方古猿鲍氏种(Australopithecusboisei)。

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石器和灭绝动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为取食营养高的骨髓而造成的)。

“东非人”是否已能够制造石器,甚至狩猎动物呢?

从头骨来判断,要完成这样复杂的技术操作和劳动,其脑子还是太小了。

如果这些石器不是“东非人”制造的,那么又是谁制造的?

1960年,在发现“东非人”头骨地点的附近,路易斯·

利基的儿子乔纳森·

利基(JonathanLeakey)发现了一个10~11岁小孩的部分头盖骨和下颌骨,不同年龄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锁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

1963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一件头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齿的下颌骨。

对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人。

其脑量比“东非人”几乎大出50%,头骨的形状更为进步,牙齿比“东非人”小,生活于178万年前。

根据达特的建议,路易斯·

利基等将其命名为“能人”(Homohabilis),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

Homohabilis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此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又发现了一批“能人”化石。

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

利基的另一个儿子理查德·

利基(RichardLeakey),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东岸发现的编号为KNM-ER1470的头骨。

从60年代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尔,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从约350万年前到15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

其中,1973年在哈达尔发现的构成一个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两段骨头,已显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

这些化石的年

代为350万年前。

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松(DonaldJohanson)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为“露西(Lucy)”。

根据对她的骨盆、脊柱和膝盖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两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测定为340万年前。

1976年,玛丽·

利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地区,发现了一组凝结于火山灰中的人类足迹。

这组370万年前留下的足迹相当完好,对其进行的年代测定也相当可靠。

根据对足弓形态和步态的分析,可以认定是直立行走时留下的。

上述发现是人类两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证据。

根据对哈达尔和莱托里化石的对比研究,约翰松等认为,这两个地点的标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两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较小的脑子和

大的犬齿,故属一类,应归入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afarensis)。

他们认为,阿法种的一些性状介于猿与人之间,但其似猿的性状在明显向人的方向转变。

因而,阿法种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种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

阿法种一方面经过南方古猿非洲种变成粗壮种和鲍氏种,最终灭绝,另一方面发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已达5个种,即非洲种、阿法种、粗壮种、鲍氏种和埃塞俄比亚种。

这五种南方古猿分别归类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纤细型和粗壮型。

非洲种和阿法种属于纤细型。

其中,阿法种年代较早,以“露西”为代表;

非洲种则年代稍晚,并且只在南非有发现。

其余3个种属于粗壮型的南方古猿。

埃塞俄比亚种是根据一块250万年前的下颌骨命名的。

这块化石1967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

许多古人类学家不承认这个种,认为应将其归入鲍氏种。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非的早期人类化石研究又获得了新的突破。

199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怀特(TimWhite)等宣布,他

们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440万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并命名为南方古猿始

祖种(Australopithecusramidus)。

ramid在阿法语(当地的一种部落语言)中是“根”的意思。

以此命名所发现的化石,表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直接祖先。

在此之后,理查德·

利基的妻子梅亚维·

利基(MeaveLeakey),与美国古人类学家沃克(AlanWalker),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4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anamensis)。

由于学术界对始祖种的人科地位还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认为湖畔种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南方古猿看人类演化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

近年发现的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

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

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

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