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979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首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竞赛部分作品简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罗新民

独奏:

吕思清

指挥:

杨洋

演出:

中国爱乐乐团 

01传歌

伴随着抒情悠扬的广西民歌旋律,广西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乘风破浪来传歌……

02相遇

采用同名广西歌舞剧中青年阿牛的唱段创作而成,表现了青年阿牛与刘三姐相遇的欢娱场面,其中不乏幽默、朴实、机智、粗犷……

03相恋

描写了刘三姐与青年阿牛相恋的情节。

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委婉动人,音乐富于感染力……

04对歌

经过充满戏剧性的音乐处理,将刘三姐与企图破坏她和青年阿牛自由爱情的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风采表现得淋漓至尽……

05抗争

邪恶势力在对歌落败后恼羞成怒,企图强夺刘三姐,三姐誓死不从。

小提琴的华彩乐段表现了三姐的反抗的决心……

06出走

07百年合好

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刘三姐与青年阿牛终成眷属,携手走向美好的新生活……

6、钢琴协奏曲《长江》

郁钧剑郝维亚

作曲:

郝维亚

孔祥东

杨洋

中国爱乐乐团

第一乐章以歌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的音乐元素为主线展开而成。

乐曲表现从

天际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奔腾不息、生生不已的壮观景象。

第二乐章以歌曲《嘉陵江上》(贺绿汀曲)和民歌《川江号子》的音乐元素为主线展

开而成。

经过多次的陈述和对比以表达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理解。

第三乐章以歌曲《我的祖国》(刘炽曲)的抒情音乐元素为主线展开而成。

在最后的

篇章逐渐将音乐的情绪领向光明和希望,并在激昂中结束

7、赵季平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根据他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音乐主题转变而来,重新结构,重新创作。

组曲以6个乐章的篇幅深情讴歌了一代晋商的情怀,音乐结构缜密,调性形态巧妙,始终围绕主题渗透、发展,使各个乐章既浑然一体,又各具鲜明个性,特别是民族乐器在交响乐队的运用中非常精彩,令人耳目一新,彰显出作曲家把握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厚功底。

赵季平将电视剧《乔家大院》的配乐改为独立的器乐作品,运用乐队语言体现新的创意,旋律发展动人且个性化,不同乐器音色对比和音量控制对声乐性的插入与乐器语言的有机结合等,都取得了整体性的统一,不仅体现了音乐创作的灵气,也体现了一种大胆创新又谨慎思索的艺术品质。

8、黄自的毕业作品交响序曲《怀旧》,1929年5月31日,由黄自的导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指挥家大卫?

斯坦利?

史密斯(DavidStanleySmith,1877~1949)指挥该院学生乐队与新港交响乐队,在康州新港坞西音乐厅联合首演。

《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新港晚报》刊文称赞《怀旧》是音乐会中“唯一能自始至终给人以享受的乐曲。

是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配器的手法”。

9、《第一交响序曲》是关峡根据所作歌剧《悲怆的黎明》,于2003年12月重新结构而成的。

乐曲的主体旋律由于被用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配乐中而广为传播,家喻户晓。

作曲家认为作品“在挖掘那一代人心灵层面的崇高美,表现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及其深层表达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乐曲开端,铜管声部勾画出寥廓的天宇,弦乐奏出第一主题众望所归地磅礴显现,仿佛朝霞烘托的冉冉红日越跃出山顶或波澜壮阔海面;

又好象是置身于激情燃烧年代的景象里~~钢琴流水般细诉出质朴柔和的曲调,如一只白色的蝴蝶,轻盈而愉快地翻飞在青葱岁月之间,仿佛是一位讲述者在叙述或咏唱曾经有过的一种忘我奉献的情怀,用平凡与信念感染年华。

乐曲中部,在鼓声狂燥的敲击之上,铜管奏出第一主题的变奏,所有的声部都在由层次的紧张行进,鼓点的敲击仿佛心跳的节律,像是死神的降临和对命运的抗争,展现出黎明前的黑暗和生死之战的残酷。

斗争与希望对比交织着,然而鼓舞的力量从来没有放弃过。

经过殊死的较量后,大提琴奏出废墟般的宁静,在一片狼籍的惨烈寂静中,异常柔美的小提琴独奏开启了一种可能,仿佛死劫后余生的一个生灵在呼唤和找寻她的挚爱,木管的深情的回应并与之相互倾诉着久别重逢的缠绵;

随后一个个乐器声部逐次加入,仿佛一朵莲花在一瓣瓣展开花苞,最终绽放在令人震憾的光明中。

乐曲最后,木铜管声部与弦乐声部次第与小提琴交织,展现出一幅甜美,稳定的安宁景象,充满着勃勃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力量与希望,并令人回忆起曾经奋斗的荣光。

作为一个完美回忆的结局,乐曲又回复到最初那段感人至深的著名第一主题。

乌云尽散阳光普照,庞大的乐队合奏,愈演愈烈,在激情燃烧中嘎然而止,将“崇高”永恒“定格”在信念的碑文上。

10、交响音画《北方森林》

张千一:

交响音画《北方森林》-香港小交响乐团.叶聪

这首单乐章管弦乐曲的内容,作曲家概括为:

“通过对森林一日的描绘,给人们展现出

一幅北方森林的风景画。

”创作此曲时,张千一为工程兵文工团创作人员。

该作品1981年在“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中的6首优秀作品之一。

时年作曲家22岁。

11、交响音画《上海往事》经过04、05两届音乐节的尝试和努力,“上海之春”传承“新人新作”的传统特点,基本形成以展示最新当代音乐作品为特色的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展示上海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面貌,展示以上海城市为主题的音乐新作,特别安排了三部上海优秀中、青年作曲家的最新作品组成开幕专场音乐会。

  一部是由音乐节组委会委托约请创作的作品《上海故事》,这部作品是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小钢最新创作的交响曲;

一部是由音乐节组委会委托约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国辉创作的大提琴与乐队作品《上海,1979,莫扎特》,作品从一部1979年在沪拍摄,反映上海优秀音乐青少年人才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出发,以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为主题;

第三部是上海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赵光最新创作的交响与人声作品《上海往事》,共有七个乐段。

这三部作品都是上海培育出的作曲家以上海为主题创作的最新力作,开幕式音乐会上,将展现为它们“量身定做”的多媒体画面,配合音乐旋律,展现上海城市风貌,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品格。

12、《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瞿小松、谭盾的人本主义,则是另一番情趣:

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命实在,其最基本的层面是人的本能;

追求“自然意识”,将自然界作为生命的象征或人本观念的载体,强调人与自然统一,即是用音乐来观照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MongDong》,表现了人类祖先对自然的“亲近感”,人与自然之间的“浑然无间”,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天人合一。

就形态而言,它给人的正是一种原始图景,透过一些“象征”性符号,人们便仿佛感受到“飞土,逐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原始生活场面。

从而让人体味到原始人超历史、超社会的原始人的欲望、恐惧、痛苦、快感、欢乐、图腾。

谭盾的《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则似乎表现了原始人的性爱,它与《MongDong》保持同一流向,迸发出了柏格森的那种“生命冲动力”。

这种“冲动力”在新潮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如作家张贤亮笔下人的“色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恒笔下人的“食欲”(《狗日的粮食》)。

特别是张贤亮的“大青马”情节,使人感觉到,在“色欲”上,作为人的“章永麟”与作为动物的“大青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新潮画家的作品中,也以“生”、“死”、“性”为中心,将这种“冲动力”刻画得入骨三分。

总之,“人”在一些新潮文艺作品中,不仅是超历史、超社会的,而且成为一个普通的生物性概念。

特别是瞿小松《MongDong》和谭盾《乐队与三种音色的间奏》中的“人”,仿佛还保留着一条尚未被磨掉的尾巴,而显露出赤裸裸的生理本能;

甚至使人顿悟到音乐艺术的发生形式。

这种音乐在“直觉”(超验)的表现中,引导人们进入“生命之流”,认识人的本体及“生命冲动力”。

但对于这些,一些理论家却认为:

“把文艺创作这种复杂的、高级的精神生产降低到表现下意识和生理本能,这是文艺原始化的表现”,“是没有多大意思的。

”“强调感觉、直觉、下意识和本能”“是不可取的”。

[17]我们认为,这种批评是欠妥的。

文艺创作表现“下意识”和“生理本能”,这不是文艺原始化的表现,而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方法表现、体验原始人的“下意识”和“生理本能”;

再者,现代人同样存在“下意识”和“生理本能”,但长期以来,“下意识”和“生理本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一个禁区。

新潮音乐打破这一禁区,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强调感觉、直觉、下意识和本能”,也并不是不可取的,而应成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对象或审美方式。

13、《蜀道难》1987年,31岁的郭文景用李白的同名诗篇创作了这部交响合唱曲。

其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使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获得极大成功。

该曲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在《蜀道难》中,郭文景对宏大题材的驾驭能力,神秘、粗野、狂暴的戏剧性张力等个性化特征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是郭文景早期的重要代表作。

14、唢呐协奏曲《天乐》在中国第二届艺术节上,朱践耳特为刘英而作的唢呐协奏曲《天乐》一下子震慑了观众。

《天乐》是指“天然的乐趣”,兴致所至,随意吟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它是一部难度极大的现代交响作品,它没有直接采用传统唢呐曲的素材,而引进了不少各地民歌和各种戏曲音乐等非唢呐的元素,演奏者若没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话,要将这南腔北调融合一体是十分困难的,而刘英实现了,他不但实现了,且还融合得天衣无缝。

《天乐》既有高亢豪放,也有低回婉约,不时转换情感,对唢呐来说很难做到,而刘英成功了,亦刚亦柔,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游刃有余。

为了与用12音序列无调性手法写的管弦乐曲相融,要在唢呐孔上吹出12个半音,12个调,这种难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如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技巧的话,要完成这一课题乃是天方夜谭,然而刘英又克服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演奏中,刘英巧妙地运用民间唢呐中的“借字”、“偷气”、“破宫音”、“循环换气”等技巧来吹奏乐曲中的临时变化音和连续本音。

他用反复试验的“天乐唢片”,将摇板一节吹得玉润珠圆,有板有眼。

悠板一节,他用了F调中唢呐箫音吹奏法,传统的用箫音控制时间短尚可,如超过1分钟便不行了,而刘英却吹奏了3分钟。

难怪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作曲家吴祖光赞道:

“唢呐和交响乐,好似油和水,极难融合,不料想,这次居然做成了一道美味的浓汤,吹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绝。

”也难怪俄罗斯作曲家西捷尔尼可夫感叹曰:

“非常惊讶,非常喜欢,太精彩了!

这是真正的中国交响音乐,是任何外国人绝对写不出来的。

”朱践耳也高兴地说:

“我看到了既能掌握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技法和现代意识的、学贯中西的年轻一代的唢呐演奏家已脱颖而出。

可以说,刘英已成为中国现代唢呐的第一人,也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人。

15、《台湾舞曲》江文也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有《白鹭的幻想》、《盆踊为主题的交响组曲》、《台湾舞曲》、《孔庙大成乐章》、《第二交响曲──北京》、《汨罗沉流》、《俚谣与村舞》等。

其中,1934年在日本所作管弦乐《台湾舞曲》,是其早期器乐创作的代表作。

它以纯朴的旋律、民间舞曲的节奏以及色彩鲜明的配器,生动地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16、“文革”结束后,王西麟于1977年12月回到北京并任北京歌舞团专职作曲。

他步入乐坛之所以为人所知,并成为“文革”后出现的一位有全国意义的作曲家,是因为他的《云南音诗》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政府最高级别奖)。

这部四个乐章的组曲在1986年由袁方指挥土耳其总统府交响乐团演出于安卡拉。

尤其是其中的第四乐章——终曲“火把节”,成为在当今国际、国内上演最多、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之一。

它曾上演于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个城市,其中有新加坡、柏林、伦敦、塔林(爱沙尼亚)以及维也纳、美国、西班牙、法国、瑞士、南斯拉夫、意大利、奥地利以及中国台北、高雄、香港、澳门等地。

17、在洗星海的眾多作品中,最為燴炙人口的應是抗戰初期所寫的「黃河大合唱」,尤其經改編為「黃河鋼琴協奏曲」後,更是家喻戶曉,但聽過「中國狂想曲」的恐怕不多!

這一首曲子,是音樂家於去國千里下,一方面貧病交迫,一方面回國無日,在思鄉、思親、思故土的強烈情懷下,以他所熱愛的故國音樂旋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譜下他對熟識的故國河山與人情舊事最後的想望!

第二部分民族器乐作品篇

18、《长城随想》中国作曲家刘文金于1978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

由闵慧芬和上海民族乐团1982年首演。

全曲4个乐章:

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

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

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

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

第四乐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

作品蕴含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曾在1983年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19、《滇西土风》是对山峦叠嶂、民风淳朴的云南西部山民生活、生产景象的咏颂。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一个人只有一个出生地’,俄罗斯大帝所留的气息对他来说不可改变,尽管他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远离故土。

地域性对创作者的影响会贯穿终身,但如果创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所谓异域情调,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就可以估量了。

”在被问到他的创作是否会囿于巴蜀山地文化对他的影响时他说,“《滇西土风》实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云南西部民间风物的再现,像基诺舞这个篇章,它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深入骨髓的沉稳心境。

20、何训田为七位演奏家谱曲的《天籁》(1986)是应用他自创的“RD”作曲法创作的,因为作曲家宣称“平均律已经用穷尽了”。

“R”代表任意律,“D”代表对应控制法。

这首作品给人以原始、荒诞、冷漠、神秘、空旷、深邃、凄凉、恐怖的印象。

演出时舞台上的灯光压得很暗,能见度很低,给听众造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心理压力。

听上去它仿佛是对亡灵的招魂、追念;

又仿佛是对洪荒世界的描绘……,音色离奇新颖,不同凡响,力度与节奏的起伏变化有致。

作者应用“RD”作曲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功,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21、1990年,何占豪创作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一说由林吉良的中阮独奏曲《满江红》改编)。

这首曲子并不著名,广为人知的版本倒是1992年何占豪自己移植的筝曲。

如今提起《临安遗恨》,多名之以“古筝协奏曲”;

细究这措辞并不准确,所谓协奏曲(Concerto)是一到数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体裁,而何占豪所作,实在只是筝与钢琴而已。

我倒也听过此曲筝与管弦乐队的版本,并不见佳,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后来此曲又经作者本人移作琵琶协奏曲,诸版本各有所长,综评起来,当推筝曲为最上,琵琶次之,中阮的版本却微嫌“原唱而似和韵”了。

何占豪的筝曲从旋律到技巧都是很传统的路数,在现代创编曲目中颇为难得。

当代筝曲创作有不少坏习气,滥用快速指序即是一端。

炫技的曲作者多是技巧高明的演奏家,何占豪本人不会弹筝,反能不染流弊。

代表作如《茉莉芬芳》,并不刻意求新求异,现代技法也用得极谨慎,实际上演奏难度丝毫不减,倒是非有传统曲目的深厚功底不可。

筝与钢琴合奏的体裁很少见,除此曲外,较知名的似乎只有《云裳诉》。

因这两种乐器性质十分接近,论理并不适宜合奏,然而何占豪写来竟是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临安遗恨》属五声羽调式,全曲五段,结构略如A-B-A’-C-A。

引子开头是散板,钢琴一串铿锵有力的下行和弦,势如天风海涛,恰好弥补筝的短处。

筝音域不广,又按五声音阶定弦,和声非其所长,音量又有限,以扫摇刮奏强作高声,毕竟难脱单薄,不比钢琴的雄浑。

接下来筝在高音区一段长摇,缠绵不尽,似转幽咽。

继以模进,弱起渐强,上行复转下行,最后稳定在羽音上。

钢琴复以琶音轻轻托住,曲调渐趋低缓,引子结束。

至此主题方出。

全曲只有这一个主题,旋律写得极美,素材取自学堂乐歌《满江红》,一洗原调之沉雄悲壮,而以清丽深婉出之,于深婉之中,愈见沉痛。

这一节,筝上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弹起来说易极易,说难也极难。

因其微妙处全在吟揉滑颤,最见左手的功力。

现代筝曲将双手同在琴码右侧演奏的技术过度发展,左手除了4、7两个音竟难得按弦,大半时候都在弹分解和音,音色和力度的微妙变化却无暇顾及了。

此曲有钢琴伴奏,左手不必分心旁骛,正好将揉滑的表现力发挥十足。

初学者以为这一段旋律简单优美,易于上手,是大错特错了。

接着第二段,快板。

钢琴四个小节跳跃的顿音引出筝上主题,“划然变轩昂”,是最接近《满江红》原曲的一次变奏。

这里用大段扫摇稍嫌苍白,好在力尽即止,并不勉强,高潮交给钢琴推上去。

下面一段是最妙的手法,筝与钢琴在连续的五声模进音型上追逐相竞,倒恰好印证了Concerto这个词的本意。

第三段转为慢板,是主题变奏,沉静悲凉,徐徐如诉。

袁莎在这一段里加进两处轮指摇,可谓神来之笔。

轮指本是从琵琶借来的技法,慢板中点缀一二,愈见迤逦宛转。

此段结束,以钢琴慢起渐快的下行模进过渡到第四段。

第四段是小快板,写得飞扬跳脱,酣畅淋漓,起落间矫捷潇洒,如公孙氏剑器舞,是举重若轻的大将风度。

技巧看似平常,然须弹到十二分的干脆利落,实非易事。

其间摇指大都轻盈短促,如蜻蜓点水,非悬腕摇不办,否则被扎桩一缓,便不免拖泥带水。

十六分音符用山东筝派连续托劈的指法,也很考较功底。

此曲D调定弦,这段快板实际是G调,颇多按音,有几处跳跃简直匪夷所思;

后来看到袁莎的视频,发现她其实趁前后钢琴SOLO段落移了两次码,这才恍然大悟。

接下来是散板,筝有一大段华彩,模仿琵琶武曲技巧,激昂有力。

钢琴在高音区奏响主题,大气磅礴,全曲至此推到最高潮。

末段是主题再现,慢板,与首段基本相同。

结句很干净,于意犹未尽时戛然收住,清商随风,余音绕指,无限低回。

22、张晓峰于一九七九年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词意而作。

全曲由引子、「忽闻水上琵琶声」、「说尽心中无限事」、「江州司马青衫湿」、尾声「月白江心」组成。

乐曲表达了诗人遭遇被贬的悲愤和对民间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此曲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方锦龙的演奏句法清晰,音色清丽,气质沉静大方,与乐队配合默契。

1、「引子」由琵琶和箫奏出自由的散板旋律,筝则以流水般的琶音衬托,描绘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

2、「忽闻水上琵琶声」:

乐队以慢速奏出白居易《琵琶行》的主题,豪放洒脱。

然后是优美的琵琶声,接着,乐队与琵琶时分时合,犹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情景;

3、「说尽心中无限事」:

委婉连绵的旋律配以琵琶连珠般的轮指和琵琶女的主题,深刻地表现了感情悱恻、忧患沧桑的古代妇女的形象。

接着,运用多种手法,根据诗歌的描述,刻划了琵琶女形象的不同侧面:

高超的演奏技艺、风流的教坊生涯和凄凉的天涯沦落;

4、「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以摇指变化再现了琵琶女的主题,更加深沉悠长;

二胡悠缓的独奏,恰似诗人的感叹。

继而旋律连续的上下行模进,琵琶和乐队的交替奏鸣,诗人和琵琶女主题的糅合发展,犹如诗人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5、尾声「月白江心」:

皓月当空,秋水如银,唯有琵琶的泛音在寂静的夜色中飘荡。

丝竹音乐

第三部分民间器乐篇

一、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

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

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

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

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古乐溯源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

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

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

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也有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

弦索"

,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

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

文明雅集"

、"

清平社"

钧天社"

等。

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

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

清客串"

和"

丝竹班"

(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

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

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

"

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