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59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辨证法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后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

同时亦因为李约瑟本是一位科学家,观点亦是以科学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停滞不前。

他的李约瑟难题正好证明了这点。

一些学者以历代的汉化和中央集权,来阐明“中国”文化思想上的高度一统性,欠缺多元化和竞争,从而使科技停滞。

应注意是这些学者笔下的“中国”是指“汉族”生活区,而不包括自清朝起所包括的蒙,满,回,藏,苗等少数民族的居住区。

 

2、结合科学史案例,试比较归纳、演绎与类比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

A.概述:

a.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这在19世纪以前是最基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1)求同法(契合法)例:

伽利略的单摆实验

(2)求异法(差异法)例:

声音传播与空气的关系

(3)求同求异并用法(契合差异法)

(4)共变法

b.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

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

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

如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推演出光线经过巨大星体时将在引力场作用下发生偏移。

c.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思维方法,在逻辑学上叫类比推理。

例:

人工培植牛黄

B.比较:

1)类比的应用范围特别广。

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适用范围,只局限于同类事物中的联系,而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甚至类差非常大的。

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2)类比方法虽然也要借助于已知知识,从已知推测未知,但却不受已知知识的束缚。

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

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3)类比方法在各种逻辑推理方法中,是可靠性最小的一种方法。

运用类比方法,常常推出错误的结论。

4)类比和归纳都从具体事例出发而所得结果并非必然而言,它们在与演绎有区别这一方面是相同的。

但仅就数量可能影响结论的确定程度而言,归纳主要在于已知事例的多少,而类比则主要在于有关事例的已知的相同或类似方面的多少。

如果归纳的前提可被视为部分地是由多次类比构成的,则类比从属于归纳。

而归纳法和演绎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3、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特征与趋势。

1.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2.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

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3.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

4.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5.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

6.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

7.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

8.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

9.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0.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

11.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相调适的问题应该进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

4、试论述跨国公司海外研究开发的主要特征及实现形式。

主要特征:

研发活动外部化,即1)把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2)实现专业化;

3)降低成本。

五种基本形式:

1)在海外建立中央研发机构,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研发活动

2)在海外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

3)在海外生产机构中建立研发部门,进行技术开发等工作

4)通过兼并与收购,获得所需的研发设施和研发人员

5)在海外建立情报站,获得公司所需的技术和市场信息

5、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最普遍、最本质问题的理论概括,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观点和看法。

纵观人类思想史,“自然”的观念始终是被人们反思的课题。

由于人类自然观的变迁是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哲学、宗教特别是科学对自然观念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自然观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试论述自然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变迁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观经历了古代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阶段。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即人类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时期(形成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第二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人定胜天”时期(形成近代机械的自然观);

第三阶段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即“朋友关系”时期(形成当代辩证的自然观)

科学基础:

1.机械论自然观:

1)经典力学的发展;

2.辨证的自然观:

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

6、生态中心论把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所有存在物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

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

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生态中心主义虽然也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但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

试结合现代生态哲学,谈谈生态危机的表征形式、形成根源及应对策略。

1.生态危机表现:

第一,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第二,水土流失急剧,大量国土“沦丧”。

第三,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

第四,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第五,人工林树种单一,危害国土生态。

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

第七,人口问题:

人口迅猛增长,从而又引起粮食问题;

第八,环境恶化:

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水体污染严重及淡水供应不足、酸雨、垃圾及工业废渣等。

2.形成根源

第一,人类视自然为征服对象的价值观。

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人类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

人口日益增多给人类经济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必然会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

第三,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

第四,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也在不停地推动着人类经济系统的扩张。

3.对策

一、重视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中的作用。

二、高斯原理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四、推行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教育,提升人与自然交融的感情

五、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衡量和评价政绩体系

7、杨振宁指出,所有研究生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通常是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呢?

因为在做论文之前,是学习已知的东西。

学习如何解答书上讲的、老师讲的那些已经被咀嚼过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而在做论文的时候,是要寻求未知的东西,需要自己发现和提出那些尚无标准答案,甚至尚不知是否有答案的问题。

结合杨振宁的观点,试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意义、原则与步骤。

选题:

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重点。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

原则:

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步骤:

1.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

2.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

3.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8、试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

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

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

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

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

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洲大陆,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

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点:

1、这次科学革命主要是一场划时代的物理学革命,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

2、这次科学革命使得人类认识伸向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揭示出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

3、这次科学革命对技术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这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迭次发生与紧密结合,导致国家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产生。

9、比较第一次、第二次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技术革命:

1、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纺织技术为先导,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的技术体系。

2、这次技术革命史以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3、这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产业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1、由经验,规则性技术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技术转变。

2、形成以电工产业为主导的各种技术全面变革的新技术体系。

3、产生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风格的集成式转化型人才。

第三次技术革命:

1、这次技术革命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理论先导的科学性革命。

2、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传输技术为先导、以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技术体系,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

3、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产业化。

10、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从培根的归纳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命题的意义和真理性取决于它的证实。

科学通过理论知识的“归并”而发展,不断用更加全面的理论代替原来的理论。

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是一种渐进积累,纲、连续而没有中断的过程。

一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经验所证实,它就越普遍,其解释力和预见力就越强,它所包括的非错误成份也就越少。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渐进积累科学发展观。

他认为,一切被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理论其实都是可错的,应能满足可反驳性这种否定性要求。

理论的实质就是猜测,它之所以被提出来,在认识上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它们证伪I否证),否证对科学决不是灾难而是进步的表现。

一种理论被否证得越早,科学革命越频繁,科学发展就越迅速。

人们越是追求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就是越来越提高理论的信息量,因而也就越来越接近“真理”。

依据对科学理论及其发展逻辑的这种理解,波普尔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

“P1—TT—EE—P2—……”。

这里P1表示提出的问题,TT表示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即“猜想”或“假说”,EE表示对试探性理论的批判性检验,清除错误并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P2则表示提出新的更深刻的问题。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系列愈来愈好的演绎系统的递升,“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

”这是一幅不断革命的科学发展图景。

试比较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发展模式与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区别。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

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

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

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

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

(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

(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

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11、科学技术社会史告诉我们:

科学技术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科学技术具有社会功能,它的功能就是普遍造福人类。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试从科技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经济价值: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科学技术不仅作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它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从而引起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综观社会历史,科技活动对经济体制的影响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来。

“科技——生产——经济”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通过这种建构,科技生产力就能现实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成果,创造新的价值。

这一建构重塑了当代社会,特别是重塑了社会生产方式,从而一般地,也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使当代的“生产力”截然有别于过去的“生产力”。

这个一体化进程的显著标志便是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现代科技有机地、内在地并入生产过程。

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改变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日益高级化。

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本世纪以来,第三产业的迅速兴起以及第二产业本身的结构性变化-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过渡,也是由于科学技术在这些产业部门中日益扩大的应用所造成的。

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必然要影响到这个那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建立在工业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是工业社会,在信息产业革命基础上的社会将是被称为“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新的社会总体结构。

人文价值:

(1)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学技术还有力的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3)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12、科学技术政策(STP)是一个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

试比较美国与欧盟当前科技政策的异同,并谈谈对我国科技政策制订的启示。

美国的科技政策

一、加强政府在科研上对民用工业的直接支持;

不再强调民用科技只是国防科研的“副产品”。

二、美国政府认识到要利用科技成果加强国家实力,就必须推广普及科技知识,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建构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三、美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工程师和科学家是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在高等教育上努力加强对本土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四、美国政府把加强初级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希望通过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来促进各个产业的繁荣。

五、政府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将加强与商业的关系。

六、军用设施尽量采用民用标准,使国防经费使用的更有效率,同时可进一步提升民用科研水平。

欧盟科技政策主要内容是:

促进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

增强中小企业吸收技术的能力;

加强研究者、大学、公司之间的合作;

创新的金融支持;

鼓励成立技术型企业;

促进创新的集群化与合作创新意识政策等。

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新世纪科技发展战略

(2)增加科技投入,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发展(3)加强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4)重视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5)完善国家科技体制(6)开发军民两用技术

1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产生了惊人的飞跃,伴随着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的机遇一同到来的是:

人口的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的锐减、核战争威胁、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日趋恶化、基因重组技术和克隆技术的潜在生物危害,以及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人类新疾病的出现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

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形成根源及应对机制。

1.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

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2)社会向度的困境:

对社会的控制、伦理问题、加剧“全球问题”3)人自身向度的困境4)人文向度的困境:

人的本质异化、人的功能退化、人的尊严的问题、人的心理的问题

其一,科学技术本身问题.科学技术自身是有缺陷的,随着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人们难以一一预测科学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种消极后果,这样在应用科技成果时就难免会产生失误。

其二,从认识方面而言.由于人们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许多情况下仍表现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知,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往往在行动上表现出它的盲目性与破坏性。

其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问题

3.防范现代科技负面作用的基本对策

1.在观念层面上确立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2.法律是克服现代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有力武器

3.公众与舆论对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克服起到软控制的作用

4.解铃还需系铃人:

绿色技术的研究与使用

5.改变科学技术选择标准,加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监控

6.科技政策在克服科学技术负效应方面起着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7.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4、罗素指出:

“近代世界与以前各个世纪的区别,几乎一切都可归因于科学。

”“科学史之父”萨顿指出,一部科学史“就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

它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结合上述观点,论述科技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及对其他文化样式的的影响。

1.地位:

首先,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在知识方面对文化做出极大贡献。

科学文化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和境界,它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即以逻辑和实验为基本方法,由科学事实、科学原理和理论组成的系统,它决定了科学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根本区别,决定了科学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的当仁不让的地位,舍此之外,没有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给我们关于我们自身所处世界的比较明确的答案和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其次,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人的思维方式的进步。

人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为悟性思维方式,如直觉、猜测、经验、情感、意志等。

按照今天的归类,我们也称之为非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再次,科学规范以由此形成的科学精神是科学作用于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默顿总结的科学活动的四项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实际上正体现了人类对于无私、民主、公正、诚实以及真实等美好理想的追求。

2.影响

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促进作用

(1)科学文化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能为人文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提出新的课题;

(2)科学文化拓展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为人文文化的繁荣,提供智力条件与发展途径;

(3)科学文化具有认识功能,科学认识成果能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人文文化进步及至划时代飞跃的先导。

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的促进作用

(1)人文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对科学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指导思想;

(2)人文文化能为科学文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文关怀及价值评判;

(3)人文文化能为科学文化的飞跃发展(通过形象思维、想象等)提供创新、突破的契机和灵感。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补”与“共生”的关系,指望用科学文化来统摄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胡塞尔提出: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

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也就是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都有自己所关注的对象,缺少其中之一都会导致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残缺不全以及人类的生存危机。

15、科学技术的体制化是指以科学研究、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和推广为主要职业与目标的科技人员和实体组织(如科学学会、各级各类科学教育组织、实验室、学术评价机构以及科学院等)得到社会认可,确立其地位,从而发展为一种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与传播、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转化的系统化社会建制。

试论述文艺复兴后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演变历程。

1.最早成型的科学组织是英国皇家学会。

1662年查理二世批准成立“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1663年正式公布了学会章程。

2.法国科学院是科学组织制度化的第二个阶段。

与英国不同,法国的科学运动得到了上层社会丰厚的财力支持,这就保证了法国的业余科学活动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这种科学的体制化也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3.第三个阶段以德国的新型大学和科学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