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好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090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好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代史好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代史好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代史好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代史好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好资料.docx

《近代史好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好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好资料.docx

近代史好资料

第三章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

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孙中山在《民报》(国民党机关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袁世凯死后分裂为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16、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

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

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

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

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

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

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共同抗日。

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4、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

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军和新四军: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庐山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8、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

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台儿庄大捷: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23、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8、《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

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具体内容

(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

(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9、《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3、三次反共高潮: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34、三三制政权: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37、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和阶段: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39、中共七大:

1945年在延安召开。

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7、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翻身农民热烈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

(2分)

(2)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了农民生产、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2分)

(3)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耕者有其田,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保证。

(2分)

(4)新中国建立初期没收地主富农土地给农民,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2分)。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4、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林彪东北野战军主打解放了东北)、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中原、华东野战军主打解放了华东和中原)、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主打解放了京津地区)。

18、解放战争的进程:

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6年6月,其中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打破国全面进攻,1947年2月至7月,打破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至1948年9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

1、《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

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

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

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

“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

结果:

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15、“四人帮”组成:

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 (简答题)终极版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来源上的特点:

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

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

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

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