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075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井塘村导游词定稿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只是一种猜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

在古井东侧不远处,有一块非常大、非常平的石头,石头上有些宽窄不一的缝隙,这块石头上的缝隙竟组成了一个“塘”字,村民们说,由于一边有井,一边有“塘”,所以他们老祖先将他们村取名井塘村。

这可能是村民们对甜蜜生活的演义。

井塘村的井深12米,水质很好,附近村落的老百姓常常来此取水,现在城里人还有开着车子专门来打水的。

(如果能有水质部门对水质成分的测定就更好了)这口井正好处在山脉的水线上,无论旱涝常年不干,传说是明代井塘村民用水之处,井口石已经换过3个,现在大家看到的井口石是第三个,前两个井口石因年久已坏,垒在西边墙上了,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井口上磨出的这么深的痕迹,这是村民们提水时用井绳磨出的,最深的可达七八厘米,由此可见这口井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老井与村民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在村里打机井之前,老井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水源。

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逢大旱,周围村庄的都来此挑水,张阎二峪、上下两院、黑山、凤凰台以及离村6里远的黄马,最远的是距离井塘15里的刘家yan,几乎半个五里公社都来此打水。

正因为此,这里还有一个争井的传说故事。

过去附近村庄的井少,周边村庄的村民到了无池水喝的时候,就来井塘挑水,最多时有18个村的人来此挑水。

有一年大旱,取水时要排队挨班,其中黄马村的人和井塘村的人发生争吵,黄马村的人说井是黄马庄的,井塘村的人说是井塘的,闫家峪的人帮着井塘人说话,吵吵嚷嚷闹到县里去了。

县长坐堂问案,先问井塘人井是哪庄的?

井塘人说是井塘的,祖辈传留,在井塘村边上。

又问黄马人离井多远?

在井的哪边?

黄马人说离井6里,在井西边。

又问闫家峪人离多远?

在井哪边?

闫家峪人离井3里,在井东边。

县长说井归闫家峪,井塘人什么时候用水什么时候挑,不用断。

一场争井风波这样平息了。

最后县长又说,井在井塘,断给谁家也搬不走,归根到底还是井塘的。

最后又问为什么不让黄马的人来挑水,井塘人说是因为黄马的人喝水多,他不来挑水井不干,他来挑水井就干,所以不让黄马人来挑水,为此黄马的姑娘嫁到井塘的特别多,因为缺水时女婿们会给黄马人送水喝。

那时村民干完活就到井边排队等候接水,白天人流不断,队伍排得很长。

有时水上不来,就由人下到井底用瓢刮水,因井太深,曾经有一个南阎的人为刮水而掉到井里,还曾经摔死过两个人。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水利局和果品公司的扶贫帮助下,村里修了4眼机井,但老井水是泉水,水质极好,烧出的水没有渣渣,夏季冰凉清爽,挑回家后用于拔凉面、水果、啤酒、汽水,可以降温消暑。

据一位医生说,井水还可以制眼病。

大家不妨试喝一下。

最早在井周围有5个石槽供洗衣、饮牛羊用,现在只剩下这一个了。

(仪凤桥兴隆桥)

我们现在走的桥叫“仪凤桥”,北边的那座叫“兴隆桥”,两座桥都是明代修建的石拱桥,样式相同,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两座桥修好后都曾立碑,碑原来放在关帝庙院内,上面记载了修桥捐款、出工、管饭、踏桥等事项,可惜文革时期被推倒砌在了井旁边的池塘台子上,南北放的那块是兴隆桥的石碑,东西放的那块是仪凤桥的石碑,刻有碑文的一面朝上,日久天长,村民打水时频繁的摩擦已将碑面磨得平滑,兴隆桥的“興”字还能看出半边,仪凤桥的碑文还残存数字。

桥头的那两块石头是碑帽。

兴隆桥在200多年前古历七月二十三下涝雨,因为三股水汇合被冲毁,现在的桥是用三块大条石铺成,名字也改成“小桥”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要修这两座桥?

桥名为什么叫“仪凤桥”、“兴隆桥”?

大家可以猜一猜。

这两座桥大有来头,与青州的衡王府密切相关。

明朝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建立了同姓诸王分封制度,青州为军事重镇,先后有齐王、汉王、衡王封于青州,其中,衡王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这两座桥就是当年的第三代衡王朱载圭嫁女时所修。

据传,朱载圭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在京做官的一家大户,过门三年男人就吐血死了,年轻守寡,日子难熬,她每次回娘家都要对父母哭一场。

二女儿嫁一个官宦子弟,封为郡主,尽管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惜男人是个面黄肌瘦的病殃子,二女儿回到王府也常常长吁短叹。

三女儿看在眼,多了个心眼儿,将来要找个身体健康的夫婿,到了待嫁年龄,父母给她择偶,她不依,说泰山老母托梦,叫她抛彩球选女婿,朱载圭信佛,只好依从了,结果三女儿看中了井塘村身体健壮的青年吴宜宾,将绣球抛给了他。

衡王后来知道吴宜宾是个家无片瓦的穷汉,后悔不迭,但也于事无补。

于是衡王给女儿分割了很大一片领地,在井塘村给她盖了亭厅堂瓦舍72间。

为了嫁女,还修了一条从府城直通井塘村的大路。

这条大道全部用大青石板铺成,从青州的衡王府城出发,沿途经过各个村子,如今在井塘的邻村张家峪、南闫村都还保留了一大段当时修的青石板路,这两座桥就是那时修的。

而公主下嫁正是有凤来仪,故桥名分别命名为“仪凤桥”、“兴隆桥”。

(庙宇空间)

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村里的神圣空间,井塘村有比较完整的民间信仰形式和信仰组织,这里就是村民们从事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

据村民们说,以前这里有围墙(现在只剩下南面的围墙了),在这片围起来的院落中,三座庙宇分两排排列,前面一排是“老母庙”,供的是无生老母。

后面一排的东面是龙王庙,西面是关圣祠。

现在这里主要有关圣祠、老母庙遗址、龙王庙和一块天地牌位。

这是老母庙(无生祠)的遗址。

老母庙是单独的一个院子,三个庙中,老母庙盖的最晚,约建于明末清初,面积约十二三平方米,约3米高,坐北朝南,祠中供奉五个神像,居中的是贴金脸的无生老母,两边分别供奉春夏秋冬四季老母,1949年左右老母庙中所有的神像都被毁掉,1958年左右无生祠也被拆毁,遂被弃用。

从庙里供奉的神像可知,这里既有四季神,也有老母像,是一座组合式神庙。

这种一庙多神的供奉方式,也是村民节俭的表现。

井塘村共有三个香社组织,分别是一个玉皇社和两个四季社,而老母庙主要是四季社的活动场所。

井塘村四季社的历史非常悠久,凤凰山上有块立于民国八年的四季社碑刻,碑刻的题名中便有井塘村村民。

井塘村的四季社原为一个社,后来随着部分村民迁往鞍子口西居住,而原四季社主要在鞍子口东活动,于是,鞍子口西的村民又重新起社,使原来的一个四季社分为如今的两个。

四季社供奉无生老母和四季老母(四季老母的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春季为观音老母,夏季为清凉老母,秋季为文殊老母,冬季为普贤老母)。

每逢四季交接之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举行“接季”活动。

接季时供奉有神轴,神轴上面从上至下依次绘有无生老母和四季老母的神像,神轴两边挂的条幅为八仙的画像,社友在接季活动时普遍“念佛”,就是大家一起唱经,非常好听,犹如天籁之音。

为什么当地会有此信仰?

当地流行的说法认为,无生老母和四季老母是姐妹,都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其中无生老母最小,她的本事却最大,她能解决人们所遇到的任何问题,而村民们信奉了这些神灵就是行好,做好事。

村里信奉老母的人很多,他们除了定期接季外,平时没事儿了,或者农闲时、刮风下雨时就聚在一起念佛,相互交流学习,而不是去打牌打麻将或者闲逛,她们觉得这样很高兴。

老母庙还没有被毁坏时,社友们就在老母庙接季,现在是在社友家里接季。

这是关圣祠。

三个庙中,关圣祠最大,盖的最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为纪念三国时名将关云长显圣助邢玠破倭寇而建。

关圣祠是祭祀关羽的祠堂,石构无梁殿,券门,整石镂孔窗,内供关羽、周仓、关平彩塑。

关圣祠中的原神像在建国后被毁而空,所以曾一度住过村中的五保户,后来又作为大队的粉房仓库。

2000年在村民吴兆信、孙全道等人的提议下,全村人共同筹资重新塑像刻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

祠前原有两株二十多米高,四人合抱的古松,文革浩劫中被伐。

关帝庙修好后,规定了4个上香的日子:

3月15(春祭)、6月24(关老爷的生日)、9月9(秋祭)、10月15(冬祭)。

6月24关老爷生日时,这里有隆重的庙会,附近村庄的村民也来参加。

此外,5月13日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方圆10公里的人都来上香,东有阎家峪、张家峪、朱家庄、王家庄,往北有镇政府来的,往西有候王庄、董王庄、黄巢关;

南边也有来的,但路途难走人较少。

除四个上香的日子外,平时村民如果有事的、许愿的也可以来。

很多村民都信奉关老爷,据传说关老爷曾经显灵保护村民。

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青州,扫荡村庄,民不聊生。

有一年来的善男信女正在关圣祠上供,虔诚的上香跪拜,快到中午时,其中一人忽然拍着手从大殿西头跳到东头,往复数次,大声说“日本鬼子要来咱庄了,为了百姓不受惊吓,快给俺三匹马,俺要镇住鬼子,保护村庄,不让他们横行。

”大家听后,凑钱找纸匠扎了一匹红马、一匹白马、一匹黑马,钱粮若干,供品丰盛,香烛排全,在关圣祠前上供求平安。

十多天后,日本鬼子扛着枪炮从纱帽山过来,穿村而过,往西去了,竟没有骚扰村民,什么事也没有。

村民认为这是关老爷显圣救了这一村的老百姓。

事后,村中男女老少都到关圣祠前上大供,答谢关老爷的大恩大德。

这里是龙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供奉龙王,20世纪80年代后期废弃,2011年复建。

龙王庙最小,约2米高,庙门有半米左右,小孩可以钻进去。

过去井塘村祈雨时要到龙王庙,周围村庄也要来。

最后一次求雨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年大旱,玉米绝产。

井塘村村东的张家峪村挑头求雨,井塘参加。

张家峪村来求雨时,打着锣,抬着轿,轿是扎的,里面还有龙王牌位。

后又从本村上了玲珑山顶的瑶池。

这是天地牌位。

明末清初刻制,是国内最大的石质天地牌位,高2米,宽1.5米。

上面雕有图案,中间刻有十个字:

“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

这块天地牌位在文革时曾被推倒后做了粉房的石桌,2006年6月份重新将其起来。

这里过去有戏台。

老戏台在庙的东南面,仪凤桥东边,后来老戏台上面有人家盖了房子,就将戏台改在现在的院落里,面对着井。

从清朝中期开始,村民就自发请老师来教古装戏,每年正月初二开唱,唱到初四,为期三天,当时演唱的京剧剧目很多,如渭水河访贤、借东风、甘露寺、华容道、草船借箭、三岔口、芦花荡、汤怀义、南阳关、穆柯寨、蒋干盗书、迴荆州、盘丝洞、十字坡、失街亭、空城计、广泰庄、铡美案、打龙袍、盗御马等四五十出京剧,都是本村的子弟演员。

那时村里没有戏装,要去薛庄租赁戏装。

1956年村民自发凑钱从潍坊买了新戏装,自制了兵衣、单刀。

文革中古戏装被毁,文革之后,村民第二次凑钱去潍坊买了崭新的戏装,现在保存在村委。

(道路村口)

从这条路往上走就开始进入核心景区——古村落。

我们眼前的这条路是古石街,这条古石街全部用石头铺砌而成,陡坡铺成台阶以便于挑水时来往行走,全长近千米,现在仍保持原样。

大家看看,这条街像什么呢?

像不像一根长长的毛笔杆呢?

村民们都说,古石街像一支毛笔杆,笔头在仪凤桥西首。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井塘村最早的古村落,大约始建于明代中期,延续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历时五、六百年。

井塘村的村落至少经历了两次搬迁,先是村落依托古井,集中在东南部,后来随着水源的枯竭和种地的方便,向西北方向搬迁。

出于对村落家族历史的珍重,村民们搬迁之后,没有将自己的祖屋遗弃。

走进这些旧屋,可以了解当时村落的规划,看到庭院的格局,也可以体味到井塘村民们朴实无华的生活痕迹。

(孙孝德老屋)

孙孝德家于1930年代从淄河黑旺村逃荒到井塘村,他本姓“白”,后随井塘村的舅舅孙兴旺姓“孙”,与本村孙姓虽非一家,但也按照孙家的辈分为孩子取名字。

他家初到井塘无处可居,借住于吴永顺家。

此后一面打工,一面买地盖屋,1980年代中期始建北屋与西屋,石头结构,依次有孙兴旺、孙孝德、孙全胜、孙世凯等四代人在此居住,1990年代迁至新村。

(吴德兴老屋)

吴家大院共有6支,此屋是吴家大院长支后人所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四合院,北屋为土坯房,东、西、南屋为石头房。

盖屋时院中长2.8米、宽约0.8米的大石条由24个人抬进来的。

此屋先后有吴德兴——吴兆祥——吴安平、吴邦平、吴治平、吴国平四兄弟及其子女四代人居住。

吴德兴从事兽医行业,解放初期在村中任村务委员;

长子吴安平住北屋,曾任村中的文书和会计;

二子吴邦平曾住东屋,1975年当兵,复员后先在青州阀门厂工作,后任职于昭德街街道办事处;

三子吴治平住南屋,是井塘村小学的教师;

四子吴国平当时尚未成婚与父母合住,后在青州阀门厂工作。

他们于1980年代左右分别迁至新村。

(下沉院)

现在请大家抬头看,这个院子叫下沉院。

那么请大家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下沉院呢?

给大家几个参考答案:

A院子向下沉了B地势低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第二个,因为此处东北地势低,建房前要先垒石头再用土填平,所以叫“下沉院”。

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墙,真正的院子还在上面,房子始建于清朝,下沉院位于孙吴两家房子交界处,一院两户。

(打水道子)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打水道子”,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这条路过去是村民们去古井打水的主要线路,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

(泰山镇宅石敢当)

大家请看,镶嵌在墙上的这块石头叫什么?

对了,是石敢当。

石敢当是种特别的石崇拜,在石头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来禁压不祥,保家宅平安,还有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

在中国的农村普遍盛行。

石敢当在井塘村也随处可见,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井塘古村中的石敢当上都是刻了七个字“泰山镇宅石敢当”。

大家可以在村中游览时留意看看。

(张家大院)

这就是著名的张家大院了。

门口这个石槽历史悠久,是张家用来喂马、饮牛用的,内里光滑是拌草磨的。

这里原是张家的场院,主要是打麦子、打谷子用,后因人口众多,张家大院无法容纳,民国年间遂在此建小北屋,后于1970年代又修建了北屋、西屋。

张家的大门极为讲究标致,全用青石加工成料,用人工打凿而成,加工精细、标准,是井塘唯一的石料门口,据说当年是张家去李家大峪请刘姓石匠来修盖的。

当时张家是大户,有钱有粮,地多,房屋修建的自然就好。

大家请往里走,这是座非常标准的四合院,东南大门,北屋为主房,加工很细致,屋前脸全用青石打凿而成。

砖镶门窗,山把子有挑翅,迎风探头,东边写着“福”字,西边写着“寿”字,北屋两头有耳房,意思是辅佐北屋这位当家的,这两边的耳房,比北屋主房矮、浅,起君主臣辅作用,东屋比北屋矮,但加工的石料比较细,南屋比东屋矮,西屋比南屋矮。

西屋南头是栏圈,布局是“东南门,西南圈”。

四合院的墙全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非常齐整。

原来张家场园北边土崖头上有两棵很粗的古槐,院西古碾北侧有一棵高大的古槐,枝叶遮着张家大院,当时是极为兴旺的家庭。

张家先后有十代人在此居住,张成修、张美修、张永修堂兄弟及其子女是最后两代住户,最多时大院中同时有二十余口人一起生活,四代同堂。

兄弟三人虽同住一院,但各成一家,厕所不共用,五六平方的空间除当厕所外,还要放上石槽、木槽养羊、牛、猪。

有一段时间曾经因妯娌关系不和,张美修要在北屋后墙上单独开一个门,但门开到一半被大哥制止,门被重新堵上,妯娌间和好如初,于是就有了张家大院“门的故事”时时警示后人。

他们于1970年代后分别迁至鞍子西。

(夫妻槐)

这棵树就是夫妻槐了。

夫妻槐的主根裸露在土崖下边的石墙里,侧根盘根错节的扎进土崖的上边。

这棵树枝繁叶茂,夏季浓荫蔽日,多有在此乘凉品茶的人。

大家仔细看这棵树,它是一根两棵树,就像夫妻二人一样。

但是夫妻槐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段传说故事。

据传说,衡王的三女儿下嫁井塘吴宜宾之后,夫妻和睦,相敬相爱。

时间长了,夫妻之间开玩笑不当回事,一次玩笑,却惹恼了这位金枝玉叶的三姑娘。

她回衡王府对其母说知:

庄户小子看不起我,说我虽是金枝玉叶,和庄户人家没有两样。

这又激怒了王妃,晚上她又将女儿的话告诉了衡王。

王爷大怒,命管家带兵去井塘宜宾府问罪。

在路上,管家思忖去责打轻了,姑娘出不了气,责打重了,王爷怪罪下来,自己吃罪不起,真是左右为难。

边走边想,忽然问道,:

“你这玩笑话在什么地方说的?

”三姑娘说:

“在床上说的。

”管家有了主意,说:

“在床上什么话也可以说,什么事也可以做,家丑不可外扬,不要让人笑话。

你俩很可能是命里造着有这一段纠葛,你们找一棵槐树,让槐神爷给你说和说和就好了。

”管家带上供品、香纸,来到这棵槐树前,上香摆供,夫妻俩跪拜后发纸、奠酒、举行的非常隆重,表现得非常虔诚。

自此以后,夫妻二人和好如初,非常感谢槐树爷,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炮楼遗址)

这里是炮楼遗址,在1930年前,井塘村周边山区的匪患非常严重,常常是民不聊生,1920至1930年为防匪患在此处建炮楼,当时按村庄布局绕村子一周共修建了13个炮楼。

炮楼结构为两部分:

下部为拱形门,供村民出入;

上部是瞭望放哨处。

现在炮楼基本都被毁了,只在古村边上还有一个。

(南碾崖子)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南碾崖子”,这条路在当时是非常高级的,大家看,这是一条双行道的路,左边走车,右边走人,人车并行。

(孙家碾坊)

这里是孙家碾坊,明代孙家迁于井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时还建了石头磨坊两间,这是一盘旱磨,供全村人免费使用,常常是使用的人络绎不绝,直至旧村人口全部迁出才废弃不用。

(孙玉清老屋)

此院始建于清朝,孙家共四代人曾在此居住,房主孙玉清是远近闻名的内外两科中医,会炼丹,此房一宅两院,1980年代分别迁至鞍子西。

(院内尚未布展,解说词待补充)

(孙麟图老屋)

此院始建于民国时期,孙麟图家四代人居于此处,曾遭土匪抢劫,孙鳞图当过国民党伪军的伪保长,直至解放。

1980年代分别迁至新村。

(壮汉)

大家猜猜这堆石头叫什么?

叫壮汉。

为什么叫壮汉?

大家看这堆石头像不像一个壮汉在支撑这这堵墙,防止墙倒塌,正是由于这个功能,所以村民就取了个这么有趣的名字。

(南稍门)

这个小门叫“南稍门”?

为什么叫稍门呢?

因为这里是出村的偏门,有稍带出门的意思,就有了这个名字。

大家请看,除了南稍门之外,这里还有围墙,大家知道为什么要修这道围墙吗?

很简单,是为了防匪患的。

大约在一九二六年至二七年期间,土匪猖獗,绑票扰民,占山为寇。

井塘村当时有六百多人,村民为了安居,立团自卫,推选吴光祖任团总,有吴传经、吴传宝、孙麟图、吴光斗、吴延和等人组成团部,下设甲长。

吴光祖其人衣不显贵,一身庄户打扮,有勇有谋,宽宏大量,为了防匪护村,团部决定按人分段打围墙,垒好,周长约三里路,并修了十三个炮楼,在交通要道设了四座大门,这四座大门各有名字,北门叫仰斗,东门叫海晏,南门叫瞻辰,西门叫泰岱,早上开门,晚上关门。

夜里有更夫巡村,白天有岗哨执勤。

围墙内里各街巷路口,都有坚固的寨门。

平时都关闭,家家都有相通的便道,不为外人所知,这是防御体系的布置。

过年时,吴继公用整张的大红纸,每扇围子门上写两个大字,北门写:

民忠团和;

东门写:

钢钉铁铸;

西门写:

除暴安良;

西北门写:

同心永固。

南边、东南边为坚固的寨门。

为了保卫村庄,团部决定,按地亩多少买枪,十亩地的买一杆快枪或匣子枪,八亩地的买大枪,四五六亩地的买抬枪,地少的买土炮。

全村有50杆快枪,四支匣子,抬枪土炮一百多支。

县里杨九武县长发给了50杆快枪,50身军装,一面军旗,一支军号。

吴广胜、孙云图任司号员,组成了一支地方武装。

从青州西门上至黄连的各村民团全由吴光祖指挥和调动。

协同益都县长杨九武维持地方治安。

人称吴光祖为吴指挥。

在吴光祖的指挥下,各村都垒围墙,修寨门,立民团,买枪支弹药,展开了民团与土匪之间的战斗,有力的维护了地方治安工作。

(石庵子?

大家看,村民在山上修建了些低矮的石头房子,你们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

是放羊人在里面避雨用的。

(井塘村生日)

村庄有生日?

你大概没有听说过吧。

1930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凌晨四点,土匪攻打井塘村,村民奋起反击,击退来敌,村民共议,定免遭涂炭之日为井塘生日。

在一九三〇年古历四月二十日夜,井塘村被土匪包围了。

这里面有土匪头子雇佣的一些南军,他们带着枪,背着刀,刀把上有红绸子。

土匪头子站在纱帽上观阵,黎明时岗楼上的人发现土匪围了庄,立时鸣枪报警,民团立刻带上武器上了围墙炮楼,开始了战斗。

离土匪远的用快枪打,近的用抬枪、土炮、手榴弹打。

最激烈的战斗,在四月二十饭时前后(7-8点),枪声响成一片,犹如年五更发纸马,放鞭炮一样,分不出米和豆。

孙麟图使着一支匣子打的卡了壳。

在纱帽上观阵的土匪头子大声喊:

“庄南的快攻呀,匣子枪卡壳了。

”土匪运动兵力从庄南防守薄弱的地方攻了进来,放火烧了许多房子,又被民团攻出去了。

抬枪、土炮的砂子打完了,就到各户搬出铁锅来砸碎,当子弹用。

土炮抬枪打出去像扫帚一样,听到庄外的土匪说:

“庄里用的什么子弹?

打的在身上麻沙沙的,还烂窝子。

”接近中午,枪声渐缓,在西围墙外有一土匪,用枪挑着帽子,被一民团打掉。

有一民团外号叫脚大脸丑的在村东碾棚里使着一杆快枪,从脚手坎里瞄准了小山上的一个土匪,土匪在小山上也对准了他的射击孔,早拢了枪机,子弹打入民团的枪管,此人阵亡在碾棚里。

这场保卫战,在团总吴光祖和团部的统一指挥下,村民们凭借围墙的防护进行了英勇的还击,战斗持续到上午九点多,土匪从村南防守薄弱处攻进了村,点火烧了100多户的房子,老婆孩子、老人都撤到了村北半部,有人要求开北门逃命,幸亏吴继谦拿着棍子用身子挡着北门,大声说:

“谁要开北门,我先打死谁,死,大家一块,活,大家一起!

坚决不让开门。

”若是开了北门,人一涌而出,可能一个活的也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团部立即采取措施,调整兵力,关闭各街巷口的寨门,硬是把攻进来的土匪压在一条胡同而全歼。

其余攻进来的土匪又被打出村去。

过午之后,枪声稀落,土匪要求讲和,团部准许,有5名土匪在团部提出的条件上签字、画押,保证不在再侵犯井塘,由吴光祖、吴传经、吴延和等人持枪押送土匪出村。

土匪边走边说:

“人是一句话,神是一柱香,说不打就不打。

”押送到古街时,街两边站满了持枪的民团,要求将这些土匪打死在这里。

吴光祖坚决制止住,才没有开枪,吓得土匪跪地叩头,仍说:

”众土匪败走时,团部在他们的哀求下,给了他们三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