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049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2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方式:

多媒体教学

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毛泽东,人们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副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形象,但是我们还要知道,毛泽东也是以为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毛泽东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请同学起来背诵,背诵遇到障碍时老师提示,然后全班齐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以“沁园春”为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 

(二)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词的相关知识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

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

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

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

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四)文本研习

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

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③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的?

学生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

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

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③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2.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诗词都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划线字词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明确。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鸟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想象联想

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

(老师点击四幅秋色图,让学生欣赏)

与此同时,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或者他们所知道的描写秋天的古代诗词。

此类古诗词范例:

落榜才子张继笔下的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破世事的王维笔下的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客居他乡的王勃笔下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老师明确: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设计依据:

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五)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

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

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

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

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

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

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

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附:

板书设计

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

作别

金柳

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