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0286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分教案1Word下载.docx

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

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

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分小队旗。

(1)师:

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面。

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面。

(3)分一分。

  师:

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

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

1>

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

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

2.我当设计师、

师:

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

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

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

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四、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⒊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

教具:

第6-7页的主题图课件。

学具:

有关小兔、小猪头像、砖头和木头等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⒈课件出示小猪、小兔盖房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能和同桌说一说吗?

  学生互相说,教师注意观察发现语言组织较好的学生,请他说一说图意。

  ⒉师:

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等。

二、探究比较方法

  ⒈教师选出学生所说的数量:

3只小猪、4根木头。

  要求学生摆出学具。

(课件也出示卡片)

看到摆出的学具,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小猪少,木头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同桌互说,再指名汇报。

①数一数,小猪3只,木头4根,所以木头多。

②把木头分给每只小猪,还多了一根木头。

  教师要求有第②种想法的学生在投影仪上用学具摆一摆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

①把木头放在每只小猪旁边。

②也可能把木头对齐小猪放在下面。

  教师对以上方法进行表扬,用课件演示强调第②种方法。

(课件闪烁多余的1根木头)

师小结:

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多了1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生:

木头多),也可以说小猪——(生:

小猪少)。

  ⒉完成练习一T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比的。

  ⒊教师演示课件:

(小猪、木头图中多余的木头消失)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

小猪和木头一样多。

  生可能会说:

1只小猪扛1根木头,木头没有多,刚刚好。

师强调:

1只小猪对1根木头没有多余,我们就可以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

学生齐声说:

小猪和木头同样多。

 (课件重新回到小猪、木头图)

现在木头不消失,怎样做也可以使它们同样多?

小猪再来1只。

(课件出示1只小猪与木头对应)

  ⒋动手操作

  ①师:

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

  a.指名说几个。

  b.剩余的要求学生同桌互说。

  ②引导学生选其中一样,摆一摆学具卡片。

  教师巡视,特别表扬用“一一对应”摆法的学生。

  ⒌指名说说生活中间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一T2、3、4。

 ⒈T2用课件演示“一一对应”加以指导。

  ⒉T4比较方法很多,教师注意多加引导。

关于学具有效性操作的思考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皮亚杰曾经指出: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从很多国家小学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通过操作学具(如奎逊耐彩色棒、钉子板等)学习数学的实践来看,加强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纵观这些年我校数学课堂中,当运用学具教学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生把学具当“玩具”。

当老师发给学生学具时,总有些学生常常为学具的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与性子来玩弄学具。

2.教师演示学具。

课堂上学生看教师在操作演示学具,学具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用具,而成了教师的教具的替代品。

3.学生当“操作工”。

学具摆在桌子上,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会自主运用学具来解决问题,而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去操作学具。

4.学具操作过程调控困难,教师主要有两怕。

(1)如果在操作活动中要求整齐划一——怕扼杀学生个性化思维

(2)如果在操作活动中给学生开放自主的空间——怕课堂纪律散乱不羁(特别是小学低段)

因此,当动手操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学具操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去研究如何提高学具使用的有效性。

我想在小学低年级的学具操作活动中,教师最怕的也就是最后一个问题。

因为低年级学生纪律难以管理,动手能力差,还有象现在城区的学生班额达到了60人以上,这都给我们教师有效调控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带来了困难。

我那天是借班上课,城区的孩子特别不怕生,思想大胆自主性很强,在课堂上学具操作时就不买我的帐,也着实让我累了一把。

有些时候,不得不动用“教师的权威”来威慑他们了,这样上课效果就不好。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个同感:

上公开课时,尽量会选择一些操作活动简单或不需要学具操作的课型,一是怕学具准备起来麻烦,二是怕上课时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管理起来麻烦。

就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种种麻烦,所以平时我们很多老师就会排斥一些学具操作活动。

一学期下来,甚至有些学生的学具还没有动用过。

我想这样做肯定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

因此,我今天关于学具的有效性操作的思考,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学具有效性操作的思考

(一)要不要操作;

(二)学生愿不愿意操作(如何把握操作时机);

(三)如何组织学生操作;

1.第一个问题:

要不要操作?

运用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运用了学具教学,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注重了学具操作,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干扰课堂学习,纪律难以组织等。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动手操作?

什么样的数学内容适合于学生通过“摆小棒”等诸如此类的动手操作活动来习得呢?

我认为:

是否选择动手操作这与知识本身的性质直接关系,一般陈述知识的习得不适合于“动手操作”,而程序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则比较适合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来获取。

像“倍的认识”是属于概念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通过学具操作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事物一般表象,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

2.第二个问题:

学生愿不愿意操作。

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有极其显著的相关。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操作活动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他们的探索热情。

而按部就班的操作,往往会因为缺乏挑战性而让学生没有兴趣,会感到索然无味,也就失去了操作的意义。

所以教师要把操作活动置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背景之下,让学生确实感到直观形象的操作能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抓手,他们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身需求引发的自觉行为。

3.第三个问题:

如何组织学生操作?

实施操作活动的多种途径中,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也是主渠道。

教师掌握动手操作的思想,组织办法必须融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坚持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地组织训练。

年级越低,教师更要加强指导,学具不是玩具,不能随心所欲地玩。

在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地方,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设计和指导,学生的操作就会是盲目的,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

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操作的目的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收取学具,操作观察,思考发现,质疑提问等。

让学生处于动而不乱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操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只有先让学生感知教师严谨的作风,才能放得开,收的拢。

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

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并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会全身心投入。

如:

在《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

右边呢?

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

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

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

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

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很显然这样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

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香皂盒、烟盒、牙膏盒、药盒等,甚至有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

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

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

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材。

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要服务于生活,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

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

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学了“折扣”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题:

李红打算去新华书店买《安徒生童话》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到了新华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

“凡在本店一次性购收满30元者9折优惠;

满60元者8折优惠。

”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该怎么买最合适:

又如:

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讲解的银行工作人员,再带领学生参观调查,积累些金融方面的感性知识,了解利息、利率、本金、本息、活期、整存整取等银行所用的专用名词,最后引导到怎样求利息上来,学生掌握方法后,立即帮银行叔叔算一算利息,看看结果是否正确。

这样的课堂模式使了解、领会、掌握、应用一条龙,学生学得既高高兴兴又扎扎实实。

象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提供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

党红霞

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

邮编:

7300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