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0176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答:

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

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15

(1)答:

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答:

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16答:

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好处:

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17答:

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海南杂忆茅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

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

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

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

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

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

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

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

我们当时说笑话:

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

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

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

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

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

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

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

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

“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

”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

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

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

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

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

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

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

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

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

”她回答,“这叫飞机草。

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

”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

“喂畜牲。

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

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

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

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

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8分)

【参考答案】

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

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

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15.“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16.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

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

17.答:

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

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湿湿的想念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

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

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

凤凰城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

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

而眼前的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

他在自传中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

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

爷爷曾说过:

“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

”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

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

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处世方式的写照。

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

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

“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

”“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

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

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

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

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

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注释:

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19.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18、DE

19.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20.四个要点:

①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

②鲜活、流动、有生命的;

③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④浸润着深沉情感的。

21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

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

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

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

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

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

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20.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

二者有何相同点?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18.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19.答: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20.浩歌的境界:

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

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

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1.CE

五、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

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

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

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

《第一朵荷花开了》。

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

杭州会。

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

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

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

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

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

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

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

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

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

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

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

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

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

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

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

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

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

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

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

“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

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

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

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

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

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

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

还因为苏东坡。

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

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

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

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

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

“好山色!

”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

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

”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

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

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

杭州人说: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

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

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

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

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

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

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

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

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

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1分)

7.第

(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2分)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2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抒发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6.(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7.(2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8.(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9.(2分)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