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8427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化学四Word格式.docx

∙A.硅胶

∙B.氧化铝

∙C.磷酸氢钙

∙D.聚酰胺

∙E.葡聚糖凝胶

B. 

4.下列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为

∙A.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B.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C.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D.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E.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5.以硅胶为吸附剂进行薄层色谱分离生物碱时常用的处理方法为

∙A.以碱水为展开剂

∙B.展开剂中加入少量酸水

∙C.展开剂中加入少量氨水

∙D.以酸水为展开剂

∙E.以CHCl3为展开剂

6.芦荟苷按苷元结构应属于

∙A.蒽酚类

∙B.蒽酉同类

∙C.大黄素型蒽醌

∙D.茜素型蒽醌

∙E.二蒽酚类

7.B型人参皂苷的真正苷元为

∙A.16(S)-原人参二醇

∙B.16(S)-原人参三醇

∙C.人参三醇

∙D.人参二醇

∙E.齐墩果酸

8.Molish反应的阳性特征为

∙A.上层显红色,下层有绿色荧光

∙B.上层绿色荧光,下层显红色

∙C.两液层交界面呈紫色环

∙D.有橙一红色沉淀产生

∙E.两液层交界面呈蓝色环

9.以下为七叶内酯母核的结构类型的是

∙A.简单香豆素

∙B.简单木脂素

∙C.异香豆素

∙D.呋喃香豆素

∙E.新木脂类

10.香豆素的结构可以看成是

∙A.酪氨酸缩合成的内脂

∙B.顺邻羟基桂皮酸缩合的内脂

∙C.酚类化合物缩合的内脂

∙D.反邻羟基桂皮酸缩合的内脂

∙E.酯类化合物水解而成

11.黄酮类化合物UV光谱常出现两主要吸收峰,称为Ⅰ带与Ⅱ带,其中Ⅰ带是由

∙A.苯甲酰系统引起的

∙B.桂皮酰系统引起的

∙C.整个分子结构引起的

∙D.C环酮基引起的

∙E.邻二酚羟基引起的

12.溶剂法分离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依据为

∙A.磷酸盐溶解度差

∙B.草酸盐溶解度差

∙C.硫酸盐溶解度差

∙D.酒石酸盐溶解度差

∙E.游离碱溶解度差

13.木脂素的基本结构特征为

∙A.单分子对羟基桂皮醇衍生物

∙B.二分子C6-C3缩合

∙C.四分子C6-C3缩合

∙D.多分子C6-C3缩合

∙E.三分子C6-C3缩合

14.下列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为

∙A.水蒸气蒸馏法

∙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

∙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

∙D.水提取醇沉淀法

∙E.升华法

15.下列挥发油最有效的检测方法为

∙A.薄层扫描法

∙B.气相色谱法

∙C.滴定法

∙D.电泳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16.下列能与碱反应呈红色的化合物为

∙A.羟基蒽酮类

∙B.羟基蒽酚类

∙C.羟基蒽醌类

∙D.二蒽酮类

17.可分离季铵碱的生物碱沉淀试剂为

∙A.碘化汞钾

∙B.硅钨酸

∙C.碘化铋钾

∙D.雷氏铵盐

∙E.碘-碘化钾

D. 

18.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为

∙B.碱水

∙C.甲醇

∙D.乙醚

∙E.丙酮

19.Kedd反应现象为

∙A.红色

∙B.绿色

∙C.蓝色

∙D.两界面间有紫色环

∙E.蓝紫色

20.不是二萜的化合物是

∙A.穿心莲内酯

∙B.银杏内酯

∙C.甜菊苷

∙D.青蒿素

∙E.雷公藤内酯

21.下列各项中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

∙A.水

∙B.30%乙醇

∙C.70%乙醇

∙D.稀氢氧化钠

∙E.尿素水溶液

22.游离的香豆素

∙A.可溶于热的NaOH溶液

∙B.易溶于冷水

∙C.在浓碱溶液中长时间加热后用酸酸化可恢复为原来的化合物

∙D.极易溶于冷的石油醚

∙E.不溶于沸水

23.在13-谷甾醇-β-D-葡萄糖苷的氢核磁共振谱中,能确定其苷键为B构型的端基H数据为

∙A.δ:

5.1

∙B.δ:

3.2

∙C.J:

8Hz

∙D.J:

3.5Hz

∙E.δ:

3.2(1H,d,J=3.5Hz)

24.鞣质是

∙A.多元酚类

∙B.复杂的化合物

∙C.大分子化合物

∙D.具有涩味的化合物

∙E.复杂的多元酚类、大分子化合物

E. 

25.分馏法分离挥发油时,主要的分离依据为

∙A.溶解性的差异

∙B.密度的差异

∙C.沸点的差异

∙D.官能团化学性质的差异

∙E.酸碱性的差异

26.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为

∙A.对酸、碱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B.对酸、碱、热不稳定

∙C.不具紫外吸收

∙D.苷元较苷稳定

∙E.具有挥发性

27.与Gibb’s反应呈阳性的为

∙A.伞形花内酯

∙B.七叶内酯

∙C.呋喃香豆素

∙D.吡喃香豆素

∙E.白芷内酯

28.通常不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

∙A.二氢黄酮

∙B.黄酮醇

∙C.二氢黄酮醇

∙D.黄酮

∙E.异黄酮

29.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属于

∙A.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查耳酮

30.下列不显色的化合物为

∙A.异黄酮

∙D.花青素

3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为

∙B.查耳酮

∙C.黄酮

∙D.黄酮醇

32.在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当供电子基团与氮原子的未共享电子对产生共轭时,则使生物碱的碱性

∙A.显著减弱

∙B.稍微增强

∙C.稍微减弱

∙D.显著增强

∙E.没有影响

33.陈皮中的橙皮苷属于

∙A.查耳酮类

∙B.花色素类

∙C.二氢黄酮类

∙D.异黄酮类

∙E.黄酮类

34.具有挥发性的脂肪族成分的化合物是

∙A.桉油精

∙B.丁香酚

∙C.鱼腥草素

∙D.桂皮醛

∙E.异桂皮醛

35.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为

∙A.1,8-二羟基蒽醌

∙B.α-羟基蒽酉昆

∙C.1,4一二羟基蒽醌

∙D.1,5-二羟基蒽醌

∙E.α一羟基葸

36.下列与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酸性强弱有密切关系的基团是

∙A.-CH3

∙B.-OCH3

∙C.-CH3-CH2-CH=C(CH3)2

∙D.-CH2OH

∙E.-OH

37.非苷萜、萜内酯及萜苷均可溶的溶剂为

∙A.苯

∙B.乙醇

∙C.乙醚

∙E.氯仿

38.下列不溶于水和乙醇的化合物为

∙A.红景天苷

∙B.芦荟苷

∙C.天麻苷

∙D.苦杏仁苷

∙E.茜草素

39.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A.C6-C6-C3

∙B.C3-C6-C3

∙C.C6-C3-C6

∙D.C6-C3

∙E.C6-C6-C6

40.双糖类发生乙酰解的速率为

∙A.1→6苷键>1→4苷键≈1→3苷键>1→2苷键

∙B.1→6苷键>1→2苷键>1→3苷键>1→4苷键

∙C.1→2苷键>l→6苷键>1→3苷键>1→4苷键

∙D.1→4苷键≈1→3苷键>1→6苷键>1→2苷键

∙E.1→2苷键>1→3苷键>1→6苷键>1→4苷键

41.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杂化方式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为

∙A.sp>sp3>sp2

∙B.sp>sp2>sp3

∙C.sp3>sp2>sp

∙D.sp3>sp>sp2

∙E.sp2>sp3>sp

42.中药化学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研究过程中它需要结合

∙A.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

∙B.中药学

∙C.化学的方法

∙D.中医基本理论

∙E.药事管理

43.用乙醇作提取溶剂,不适用于

∙A.回流

∙B.浸渍

∙C.煎煮

∙D.渗漉

∙E.连续回流

44.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为

∙A.2'

,4'

-二羟基黄酮

∙B.3'

∙C.4'

-OH黄酮醇

∙D.4'

-羟基异黄酮

∙E.4'

-羟基二氢黄酮醇

45.在下列物质中,与鞣质反应不产生沉淀的是

∙A.生物碱

∙B.蛋白质

∙C.金属盐

∙D.石灰水

∙E.铁氰化钾氨溶液

46.能使游离香豆素和香豆素苷类分离的溶剂为

∙A.甲醇

∙C.沸水

∙E.热浓碱水

47.属于二蒽酮苷的为

∙A.紫草素

∙B.番泻苷

∙C.芦荟苷

∙D.二氢丹参醌

∙E.丹参素

48.从苦参总碱中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利用二者

∙A.在水中溶解度不同

∙B.在氯仿中溶解度不同

∙C.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D.在苯中溶解度不同

∙E.在乙醚中溶解度不同

49.五倍子鞣质从结构上看属于

∙A.没食子鞣质

∙B.可水解鞣质低聚体

∙C.逆没食子鞣质

∙D.咖啡鞣质

∙E.缩合鞣质

50.黄芩苷为

∙D.二氢黄酮

51.缩合鞣质经酸处理后生成的物质为

∙A.没食子酸

∙B.儿茶素

∙C.逆没食子酸

∙D.鞣红

∙E.表儿茶素

52.下列属于萘醌的化合物为

∙B.丹参新醌甲

∙C.大黄素

∙D.茜草素

∙E.番泻苷

53.苷类化合物被Smith降解,下列产物中有丙三醇的为

∙A.L-阿拉伯糖苷

∙B.L-鼠李糖苷

∙C.D-木糖苷

∙D.D-葡萄糖苷

∙E.D-夫糖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