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776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有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技术docxWord文档格式.docx

(8)2011年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运营阶段"

绿

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

国际奖励和称号:

(1)2010年3月,荣获美国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最佳绿色建筑奖”;

(2)2010年3月,获得第三届“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

(3)2010年11月,荣获“香港环保建筑大奖新建建筑优异奖”。

(4)2011年3月获FuturArc2011年度未来建筑绿色领导力奖(商业建筑类)其它奖励:

2007年11月,获得深圳市第一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009年9月,获得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作品

2010年7月,获第二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

2010年12月,获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

2011年2月,获2011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

2011年8月,获2010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办公楼、学校类一等奖

2011年12月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公建类部优一等奖

二、创新性及推广应用价值

技术选择与集成

首先,基于气候和场地具体环境,通过建筑体型和布局设计,创造利用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隔音降噪和生态共享的先决条件。

其次,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通过集成选

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遮阳和生态共享,

提供适宜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

最后,集成应用被动式和主动式技术,保障极端自然

环境下的使用条件。

(1)基于气候和场地条件的建筑体型与布局设计

基于深圳夏热冬暖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实测的场地地形、声光热环境和空气品质情况,以集成提供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声降噪和生态补偿条件为目标,进行建筑体型和布局设计。

1)“凹”字体型设计与自然通风和采光

通过风环境和光环境仿真对比分析,建筑体型采用“凹”字型。

凹口面向夏季主导风向,背向冬季主导风向,同时合理控制开间和进深,为自然通风和采光创造基本条件。

术同时,前后两个空间稍微错开,进一步增强夏季通风能力。

成图“凹”字体型与通风采光

2)垂直布局设计与交通组织和环境品质

结合功能区使用性质及其对环境的互动需求进行垂直布局设计,以获得合理的交通

组织和适宜的环境品质。

中低层主要布置为交流互动空间以便于交通组织,中高层主要

布置为办公空间,以获得良好的风、光、声、热环境和景观视野,充分利用和分享外部

自然环境,增大人与自然接触面。

图噪声模拟分析

图垂直功能布局

3)平面布局设计与隔热、采光和空气品质

结合朝向和风向进行平面布局设计,以获得良好的采光、隔热效果及空气品质。

楼东侧及南侧日照好,同时处于上风向,布置为办公等主要使用空间;

大楼西侧日晒影

响室内热舒适性,因此尽量布置为电梯间、楼梯间、洗手间等辅助空间,其中洗手间及

吸烟区布置于下风向的西北侧。

西侧的辅助房间对主要使用空间构成天然的“功能遮阳”。

图建筑布局与朝向、场地风向

4)架空绿化设计与城市自然通风和生态补偿

为使大楼与周围环境协调及与社区共享,首层、六层、屋顶均设计为架空绿化层,最大限度对场地进行生态补偿。

首层开放式接待大厅和架空人工湿地花园,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对社区人文的关怀。

架空设计不仅可营造花园式的良好环境,还可为城市自然通风提供廊道。

图架空绿化层设计

5)开放式空间设计与空间高效利用

结合“凹”字型布局和架空绿化层设计,设置开放式交流平台,灵活用作会议、娱乐、休闲等功能,以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空间。

图各层通风休闲(会议)平台

(2)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的本土化、低成本被动技术应用集成

基于“凹”字体型和功能布局,集成选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

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隔热和生态补偿。

1)自然通风技术

突破传统开窗通风方式,建筑采用合理的开窗、开墙、格栅围护等开启方式,实现良

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适宜的开窗方式设计:

根据室内外通风模拟分析,结合不同空间环境需求,选取合

理的窗户形式、开窗面积和开启位置。

图适宜的开窗方式设计

适宜的多开敞面设计:

建筑大量采用多开敞面设计,如报告厅可开启外墙、消防楼梯

间格栅围护和开放平台等。

报告厅可开启外墙可全部打开,可与西面开敞楼梯间形成良

好的穿堂通风,也可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开启角度,获得所需的通风效果。

当天气凉爽时

可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作自然冷源,当天气酷热或寒冷时可关小或关闭。

图适宜的多开敞面设计

图典型层通风流线示意图(报告厅、办公层)

2)自然采光技术

“凹”字体型使建筑进深控制在合适的尺度,提高室内可利用自然采光区域比例之

外,大楼还利用立面窗户形式设计、反光遮阳板、光导管和天井等措施增强自然采光效

果。

适宜的窗洞设计:

对于实验和展示区等一般需要人工控制室内环境的功能区,采用

较小窗墙比的深凹窗洞设计,有利于屏蔽外界日照和温差变化对室内的影响,降低空调

能耗。

对于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办公空间,采用较大窗墙比的带形连续窗户设计,以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图展示及实验空间深凹窗设计(左:

整体视角,右:

局部放大)

图办公空间连续条形窗设计(左:

外立面视角,右:

室内视角)

遮阳反光板+内遮阳设计:

办公空间采用遮阳反光板+内遮阳设计,在适度降低临窗

过高照度的同时,将多余的日光通过反光板和浅色顶棚反射向纵深区域。

图反光遮阳板实景(左:

室内视角)

光导管及采光井设计:

利用适宜的被动技术将自然采光延伸到地下室,设置光导管

和玻璃采光井(顶)。

图地下空间自然采光

3)立体遮阳隔技

建筑布局构成“功能遮阳”、自保温复合体“本体隔”、能玻璃“自遮阳”、遮阳反光板在自然采光之余具有遮阳作用⋯⋯在此基上,合化景和太阳能利用技,一步行立体遮阳隔。

屋化:

屋面置免水屋花园,上方有太阳能花架遮阳,光伏的同具有遮阳隔的作用。

架空化:

建筑首、中部和屋所的架空均采用化措施,在最大程度生的同,尽量改善周境。

垂直化:

大楼每均种植攀岩植物,包括:

中部楼梯采用垂直遮阳格,北楼梯和平台合种植垂吊的化。

在改善大楼景的同,一步化了遮阳隔的作用。

图立体绿化遮阳隔热

光幕遮阳:

夏季太阳西晒烈的特点,在大楼的西立面和部分南立面置了光幕,既可又可作遮阳施减少西晒射得,提高西面房舒适度;

幕背面聚集的多余量利用通道的被抽向高空排放。

光板遮阳:

大楼南置光板遮阳构件,在的同,起遮阳作用。

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遮阳

(3)主技与被技的集成用

作被式技的充,集成采用高效的主式技。

如自然通与空技合,

自然采光与照明技合,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化景与水理合等。

1)面向时间空间使用特性、作为自然通风补充的空调技术

利用自然通风等被动技术,在尽量将空调负荷减到最低、空调时间减到最短后,设

置空调系统以满足天气酷热时的热舒适需求。

空调系统设计:

摒弃惯用的集中式中央空调,根据房间使用功能和使用时间需求差

异,划分空调分区并选用适宜的空调形式,实现按需开启、灵活调节。

为空调系统的节

能高效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空调系统运行控制:

与自然通风密切结合,对室内外温湿度进行监测,优先采用自

然通风降温,仅当自然通风无法独立承担室内热湿负荷时,才启动空调系统。

图湿地+水景水作空调冷却水图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

2)面向时间空间使用特性、作为自然采光补充的照明技术

照明系统设计:

根据各房间或空间室内布局设计、自然采光设计和使用特性,进行

节能灯具类型、灯具排列方式和控制方式的选择和设计。

照明系统控制:

与自然采光密切结合,仅当自然采光无法满足光照条件要求时,按

需开启人工照明系统。

图照明设计与自然采光相结合(左:

原理图,右:

实际采光效果)

3)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避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简单拼凑,大楼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创新的高层太阳能热水解决方案。

大楼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了集中-分散式系统用于

满足员工洗浴间热水需求,以鼓励员工绿色交通出行。

规模化太阳能光电集成利用。

多点应用,大楼在屋面、西立面、南立面均结合功能

需求设置了太阳能光伏系统。

多类型应用,多种光伏系统分回路并用,以便于对比研究:

单晶硅、多晶硅、HIT光伏、透光型非晶硅光伏组件组成。

光伏发电与隔热遮阳集成应用。

南面光伏板与遮阳反光板集成,屋顶光伏组件与花

架集成,西面光伏幕墙与通风通道集成,发电同时起到遮阳隔热作用。

图与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4)与绿化景观结合的水资源利用技术

设置中水、雨水、人工湿地与环艺集成系统。

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的上清液

经生态人工湿地处理后的达标中水供应卫生间冲厕,楼层绿化浇洒用水;

将屋顶及场地

雨水经滤水层过滤后的雨收集水,经生态人工湿地处理后达标水供应一层室外绿化浇洒;

旱季雨水不足时,由中水系统提供道路冲洗及景观水池补水用水,以减少市政用水量。

图中水、雨水、人工湿地与环艺集成系统

图人工湿地(左:

处理中水,右:

处理雨水)

图室外及空中花园水景雨水调储池

技术集成综合实施效果

工程于2009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双百工程验收的三星级绿色建

筑,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方地区绿色建筑集成平台,总体技术水平达

到国内领先:

(1)低成本

本工程建造过程综合应用低成本、高效率、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使工程造价低至

4300元/m2,低于深圳市类似办公建筑的平均造价,解决绿色建筑高成本问题。

(2)高品质

合理布局与灵活隔断创造了高效的室内空间,架空绿化构建成环境优美的交流互动

平台,适宜的环境控制手段营造了良好的室内环境。

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95%

的员工认为大楼的办公环境较舒适,工作效率较高。

(3)高效益

自然通风和遮阳节省空调能耗,自然采光节约照明能耗,节水器具与再生水利用节

约水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运行数据表明工程年节约用电约120万kWh,

节约用水5583吨,减排CO21197吨,节约运行费用约122万元。

在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及减

少排放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以本土低耗的技术,解决当前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高科技、高成本的难题,纠正社会对绿色建筑的片面认识,提升社会各界的绿色理念水平。

主要创新特色如下:

(1)全面倡导共享设计、建造与运营,建设理念创新

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建造和运营,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实现建筑本身为共享

提供平台的目的,使大楼成为融合了“本土化、低成本、低消耗、可推广”理念的绿色办公建筑。

(2)技术、环境、人文充分融合,设计方法创新

采用自行开发的管理工具,基于各类人群感受、环境的影响分析,进行绿色建筑策

划;

基于实地检测数据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进行建筑、声、光、热、气流组织、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采用三维仿真协同设计方法,实现多专业协调配合。

(3)被动集成技术为主,主动高新技术为辅,多维度技术策略创新

创摒弃高尖技术冷拼,集成华南地区“本土化、低消耗、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体

特系:

其次,基于建筑体型和布局,通过集成选

用与气候相宜的本土化、低成本技术,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遮阳和生态共享,提供适宜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

最后,集成应用被动式和主动式技术,保障极端自然环境下的使用条件。

(4)全方位、多层次成果扩散,宣传推广模式创新

宣传平台创新:

大楼除设置深圳市绿色建筑展厅外,还成为全国绿色建筑科普教育

基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深圳市福田区大学生实习基地。

宣传手段创新:

从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国内外展会、新闻媒体、举办建科大讲堂、设立市民开放日、来访参观交流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

宣传范围创新:

利用建科大讲堂等平台为政府机构、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学生和普通市民提供科普和宣传。

图深圳市绿色建筑展示中心

大楼由建设单位自主设计并全过程监督建造,于2009年3月底竣工,从2009年4月起

实投入使用。

从场地规划——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环环紧扣,实施施效果得到保障:

(1)基于场地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对场地进行环境监测,结合周围建筑物低矮的情况,进行建筑朝向规划与建筑风格

定位,确保被动式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

(2)基于规划方案进行建筑及设备系统设计

结合朝向和风向进行建筑平面与垂直空间布局,设计合适的开间与进深,选用合适

的绿色产品和灵活高效的设备系统,保障空间的高效利用、交通组织便利、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环境品质的控制。

(3)基于建筑及设备系统设计制定绿色施工方案

采用设置围挡、铺设碎石、设置洗车台位、场地硬化、设置雨污系统并作沉淀过滤、

设置降噪安全网、施工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建设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水土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扬尘污染等。

(4)基于建筑本体、设备系统及使用人员需求进行运营维护

针对大楼的用能特点和环境控制需求,集成开发了建科大楼能耗分项计量和环境监控系统,并进行绿色运维研究,建立了适宜本大楼的物业管理制度和措施,保证实现良好的运营管理。

大楼于2009年3月底竣工,从2009年4月起投入使用至今已有近两年,实际运行监测数据表明项目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经济效益

节能量:

与同类办公建筑分项能耗水平比较,本工程空调能耗比同类建筑低65%,照明能耗比同类建筑低63%;

与同类办公建筑平均能耗水平相比,本工程建筑总能耗比同类建筑低64%;

光伏系统年发电万kWh,占大楼全年用电比例约5%,远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优选项2%的要求。

大楼每年可节约常规电能约120万kWh。

图建科大楼与同类办公建筑平均能耗比较

节水量:

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使非传统水利用率达

49%,远高于《绿色建筑评

价标准》GB/T50378中非传统水利用率的最高标准40%,年节约用水量约5583吨。

图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建科大楼逐月用水量

节省运行费用:

按商业用电平均元/kWh计算,大楼全年可节约电费约120万元;

按中水系统运行费用约元/吨左右,自来水价元/吨,污水处理费用元/吨计算,每年节约费用2万余元。

项目合计全年可节约运行费用约122万元。

(2)环境效益

本工程可节约常规电能约120万kWh/年,折合标煤450吨/年,减排CO21197吨/年;

水回用系统每年节约用水量为5583吨/年,即每年使污水排放量约减少5583吨/年。

(3)社会效益

本工程竣工后成为了深圳市绿色建筑宣传教育推广基地,自投入使用以来,为省建设厅、市住建局、市规土委等政府机构及市监理协会等单位在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建

筑节能等领域进行了近20次培训,累计人数达到5000人次;

仅2009年,面向各相关企业开展培训4次、培训人次达336人次、培训总学时2016小时;

面向全社会成功举办建科大讲堂5次,邀请国际国内专家进行了近20场技术讲座与培训,培训总人数超过1500人次。

并成功召开“双百”示范工程绿色建筑技术交流及项目管理要求会议,参会人员

超过200人次。

截止目前为止,接受各个地区的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和普通市民的参观交流超过11000人次。

通过绿色建筑展示、培训、研讨和参观交流等活动,使绿色建筑核心理念得到很好地宣传,基于本工程探索形成的华南地区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在深圳市和夏热冬暖地区其它项目中已经开始推广应用,很多实施项目获得了各种国内外的绿色建筑设计奖项。

本工程是深圳地区首个集成应用低成本、高效率、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建设的绿色建筑成功范例,其推广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

(1)技术价值

本工程是华南地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平台,是应用示范平台,也是应用研究平台。

一方面作为应用示范平台,其成功经验可推广至其他项目;

另一方面作为应用研究平台,

其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也是试验研究过程,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将被实践检验、改

进和革新,对推动华南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的进步有巨大的价值。

广

(2)产业价值

绿色建筑技术的成功集成和应用,必将带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发展甚至革新,包括

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行业,绿色建筑材料研发生产行业,绿色建筑设备研发生产行业,绿

色建筑建造行业等等。

(3)社会价值

工程所用技术均设置有展示功能,同时设置有深圳市绿色建筑展厅,集办公与科研、

科普、教育、宣传功能于一体,可对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进行持续且广泛的宣传。

这对于纠正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认识误区,引导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和绿色生活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价值。

三、绿色建筑创新措施

创新点创新措施说明

(1)大楼对原为废弃采石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用

地的场地进行了生态补偿设计(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底层的开放空间等),场地生态价值得到巨大提升,充满活力和生命。

场地的规划设计,

如:

图大楼建成前(地下充满废弃石块和混凝土)

1、保护、利用与修

复原有场地的生态图大楼平台俯视图,生态环境优良

资源;

(2)场地上各类绿化面积(含水体)约等于占

2、在绿地规划、景地面积的2倍。

最大限度将绿地还给城市。

观设计、雨水利用外场地全部布置为绿化、水体景观和透水地面,

节等方面提高场地对屋面雨水全部收集处理回用,大幅度提升景观

地周边环境的贡献,和生态水平。

与使场地的生态效益

室最大化;

图人工湿地与空中花园

外3、保护周边人文环(3)首层架空设计,形成完全开放的共享公共环境、培养社区氛围、空间。

首层除电梯间、消防控制室等必要功能

境塑造公共空间。

外,全部采用架空设计,布置绿化和开放式大

堂,塑造了良好的公共空间。

图开放与共享——幼儿园师生及家长在大楼公共空间

游戏

建筑外部环境,如:

(1)根据噪声实测与模拟,建筑布局上合理安1、在建筑布局与形排有噪声的功能区:

将报告厅设置于空中花园

体设计中采用被动层下,餐厅厨房设置于顶层,有噪音震动的实

式设计及其它新技验室设置在地下一层,并采用合理的降噪设计,

术措施,改善外部避免对外界造成噪声污染。

对噪声敏感的房间

声环境、风环境、如专家公寓则设于建筑的背声侧。

热环境等的效果或

实施情况

说明

大楼09年

3月底竣工,各种措施均已按

照规划设计实施。

3月底竣工,各种措施均已按照设计实施。

大楼不影响周围

创新点

评价;

2、改善外部环境质量方面的新技术应用。

创新措施说明

图基于实测边界条件的噪音模拟

的声、光、

(2)外立面设计采用高透射可见光的Low-E玻

热和风环

璃、实体墙面部分采用非抛光的漫反射材料、

境。

设计遮阳反光板、墙面种植攀爬植物等有效减

少幕墙玻璃等立面反射,避免了立面光污染。

夜景灯光照明构件设计于屋顶,同时进行亮度

和方向控制,避免夜间灯光污染。

(3)建筑首层、中部和屋顶均设计为高6米以

上的架空绿化层,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风环境

的影响。

图基于实测边界条件的风环境分析

(4)立体降温设计。

建筑首层、中部和屋顶均

设计为开敞的架空绿化层,同时还设计了大量

的垂直绿化,降低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

建筑

周围均采用透水性路面铺装材料,改善室外热

环境。

局部区域采用喷雾降温系统。

图透水地面与喷雾降温系统

(1)设施共享和灵活可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