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7589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汇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2.1.1条冷却塔在厂区总平面布置中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冷却塔宜布置在厂区主要建筑物及露天配电装置的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二、冷却塔应布置在贮煤场等粉尘污染源的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三、冷却塔应远离厂内露天热源;

四、冷却塔之间或冷却塔与其他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除应满足冷却塔的通风要求外,还应满足管、沟、道路、建筑物的防火和防爆要求,以及冷却塔和其他建筑物的施工和检修场地要求;

五、冷却塔的位置不应妨碍工业企业的扩建。

第2.1.2条当环境对冷却塔的噪声有限制时,宜采取下列措施:

一、机械通风冷却塔应选用低噪声型的风机设备;

二、冷却塔周围宜设置消声设施;

三、冷却塔的位置宜远离对噪声敏感的区域。

第2.1.3条冷却塔的集中或分散布置方案的选择,应根据使用循环水的车间数量、分布位置及各车间的用水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2.1.4条冷却塔一般可不设备用。

冷却塔检修时应有不影响生产的措施。

第2.1.5条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宜采用焓差法或经验方法。

第2.1.6条冷却塔的热交换特性宜采用原型塔的实测数据。

当缺乏原型塔的实测数据时,可采用模拟塔的试验数据,并应根据模拟塔的试验条件与设计的冷却塔的运行条件之间的差异,对模拟塔的试验数据进行修正。

第2.1.7条冷却塔的通风阻力系数宜采用原型塔的实测数据。

当缺乏实测数据时,可按经验方法计算。

第2.1.8条冷却塔的最高冷却水温不应超过生产工艺允许的最高值;

计算冷却塔的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宜采用按湿球温度频率统计方法计算的频率为5%~10%的日平均气象条件;

二、气象资料应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五年,每年最热时期三个月的日平均值。

第2.1.9条计算冷却塔的各月的月平均冷却水温时,应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五年的相应各月的月平均气象条件。

第2.1.10条气象资料应选用能代表冷却塔所在地气象特征的气象台、站的资料,必要时宜在冷却塔所在地设气象观测站。

第2.1.11条冷却塔的水量损失应根据蒸发、风吹和排污各项损失水量确定。

第2.1.12条冷却塔的蒸发损失水量占进入冷却塔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按下式计算:

第2.1.13条冷却塔的风吹损失水量占进入冷却塔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按表2.1.13采用。

第2.1.14条排污损失水量应根据对循环水水质的要求计算确定。

第2.1.15条淋水填料的型式和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一、塔型;

二、循环水的水温和水质;

三、填料的热力特性和阻力性能;

四、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稳定性(耐温度变化、抗老化和抗腐蚀等);

五、填料的价格和供应情况;

六、施工和检修方便;

七、填料的支承方式和结构。

第2.1.16条机械通风冷却塔和风筒式冷却塔一般应装设除水器。

视工程具体条件,经过论证,风筒式冷却塔也可不装除水器。

除水器应选用除水效率高、通风阻力小、经济、耐用的型式。

第2.1.17条冷却塔的配水系统应满足配水均匀、通风阻力小、能量消耗低和便于维修等要求;

并应根据塔型、循环水质等条件按下列规定选择:

一、逆流式冷却塔宜采用管式、槽式或管槽结合的型式;

当循环水含悬浮物和泥砂较多时宜采用槽式;

二、横流式冷却塔宜采用池式;

三、小型机械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宜采用管式或旋转布水器。

第2.1.18条管式配水系统的配水干管起始断面设计流速宜采用1.0~1.5m/s。

第2.1.19条槽式配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主水槽的起始断面设计流速宜采用0.8~1.2m/s;

配水槽的起始断面设计流速宜采用0.5~0.8m/s;

二、配水槽的设计水深应大于溅水喷嘴内径的6倍,且不应小于0.15m;

三、配水槽的超高一般不应小于0.1m;

在可能出现的超过设计水量工况下,配水槽不应溢流;

四、配水槽断面净宽不宜小于0.12m;

五、主、配水槽均宜水平设置,水槽连接处应圆滑,水流转弯角不宜大于90°

第2.1.20条配水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池内水流平稳,水深应大于溅水喷嘴内径或配水底孔直径的6倍;

二、池壁超高不宜小于0.1m;

在可能出现的超过设计水量工况下不应溢流;

三、池底宜水平设置;

池顶宜设盖板或采取防止光照下滋长微生物和苔藓的措施。

第2.1.21条溅水喷嘴应选用结构合理、流量系数大、喷溅均匀和不易堵塞的型式。

第2.1.22条配水竖井或竖管应有放空措施。

槽式配水系统的配水竖井内应保持水流平稳,不产生旋涡流。

第2.1.23条逆流式冷却塔的进风口面积与淋水面积之比宜采用下列数值:

一、机械通风冷却塔不小于0.5;

二、风筒式冷却塔不小于0.4。

第2.1.24条横流式冷却塔的淋水填料的高和径深应根据工艺对冷却水温的要求、冷却塔的通风措施、淋水填料的型式、塔的投资和运行费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淋水填料高和径深的比一般宜采用下列数值:

机械通风冷却塔宜为2~2.5;

风筒式冷却塔当淋水面积大于1000m2时,宜为1~1.5;

当淋水面积等于和小于1000m2时,宜为1.5~2.0。

第2.1.25条冷却塔的集水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集水池的深度不宜大于2.0m。

当循环水采用阻垢剂、缓蚀剂处理时,集水池的容积应满足水处理药剂在循环水系统内允许停留时间的要求;

二、集水池应有溢流、排空及排泥措施。

池底宜有便于排水及排泥的适当坡度;

三、池壁的超高宜为0.2~0.3m;

小型机械通风冷却塔不得小于0.1m;

四、出水口宜有拦污设施。

大,中型冷却塔的出水口宜设置安全防护栏栅;

五、集水池周围应设回水台,其宽度宜为1.5~2.0m,坡度宜为3%~5%。

回水台外围应有防止周围地表水流入池内的措施;

六、沿集水池周围宜设置栏杆。

第2.1.26条冷却塔内空气通流部位的构件应采用气流阻力较小的断面及型式。

第2.1.27条冷却塔内、外与水汽接触的金属构件、管道和机械设备均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第2.1.28条视不同塔型和具体条件,冷却塔应有下列设施:

一、通向塔内的人孔;

二、从地面通向塔内和塔顶的扶梯或爬梯;

三、配水系统顶部的人行道和栏杆;

四、塔顶的避雷保护装置和指示灯;

五。

运行监测的仪表;

六、验收测试使用的仪器和仪表的安装位置和设施。

第2.1.29条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冷却塔,根据具体条件,宜采用下列防冻措施:

一、在冷却塔的进风口上缘沿塔内壁宜设置向塔内下方喷射热水的喷水管,喷射热水的总量宜为进塔总水量的20%~40%;

二、在冷却塔的进水干管上宜设能通过部分或全部循环水的旁路水管;

三、淋水填料内外围宜采用分区配水;

四、机械通风冷却塔可采取停止风机运行、减小风机叶片的安装角,或选用变速电动机以及允许倒转的风机设备等措施;

风筒式冷却塔可在进风口设置挡风设施;

五、当塔的数量较多时,可减少运行的塔数。

停止运行的塔的集水池应保持一定量的热水循环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六、风筒式逆流冷却塔的进风口上缘内壁宜设挡水檐,檐宽宜采用0.3~0.4m;

七、风机减速器有润滑油循环系统时,应有对润滑油的加热设施;

八、塔的进水阀门及管道应有防冻放水管或其他保温措施。

第2.1.30条冷却塔的运行管理宜设专人。

冷却塔设计应对施工、运行及维护提出要求,并附有冷却塔的热力特性曲线。

第二节 

机械通风冷却塔

第2.2.1条机械通风冷却塔一般宜采用抽风式塔。

当循环水对风机的侵蚀性较强时,可采用鼓风式塔。

第2.2.2条单格的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平面宜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多格毗连的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平面宜采用正方形或矩形。

当塔格的平面为矩形时,边长不宜大于4∶3;

进风口宜设在矩形的长边。

第2.2.3条逆流抽风式冷却塔的淋水填料顶面至风机风筒的进口之间气流收缩段的顶角宜采用90°

~110°

第2.2.4条抽风式塔的风机风筒进口应采用流线型;

风筒的出口应考虑减少动能损失的措施,必要时宜设扩散筒。

扩散筒的高度不宜小于风机半径,中心角宜采用14°

~18°

第2.2.5条横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淋水填料从顶部至底部应有向塔的垂直中轴线的收缩倾角。

点滴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9°

~11°

薄膜式淋水填料的收缩倾角宜为5°

~6°

第2.2.6条单侧进风的塔的进风面宜面向夏季主导风向;

双侧进风的塔的进风面宜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

第2.2.7条当塔的格数较多时宜分成多排布置。

每排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大于5∶1。

第2.2.8条两排以上的塔排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长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相邻塔排净距不小于4m;

二、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行布置的塔排净距不小于塔的进风口高的4倍。

第2.2.9条周围进风的机械通风冷却塔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冷却塔的进风口高的4倍。

第2.2.10条根据冷却塔的通风要求,塔的进风口侧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的2倍。

第2.2.11条设计机械通风冷却塔时,应考虑冷却塔排出的湿热空气回流和干扰对冷却效果的影响,必要时应对设计气象条件进行修正。

第2.2.12条机械通风冷却塔格数较多且布置集中时,冷却塔的风机宜集中控制;

各台风机必须有可切断电源的转换开关及就地控制风机启、停的操作设施。

第2.2.13条风机设备应采用效率高、噪声小、安全可靠、材料耐腐蚀、安装及维修方便、符合标准的产品。

第2.2.14条风机的设计运行工况点应根据冷却塔的设计风量和计算的全塔总阻力确定。

风机在设计运行工况点应有较高的效率。

第2.2.15条风机的减速器采用稀油润滑时应配有油位指示装置,大型风机应配有防振保护装置。

第2.2.16条机械通风冷却塔应有起吊风机设备的措施。

第2.2.17条采用工厂生产的冷却塔时,应根据该型产品实测的热力特性曲线进行选用。

选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

第三节风筒式冷却塔

第2.3.1条风筒壳体的几何尺寸应满足循环水的冷却要求,并应结合结构、施工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双曲线型的风筒壳体一般宜采用表2.3.1规定的数值:

第2.3.2条相邻的风筒式冷却塔的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逆流式冷却塔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下缘的塔筒半径;

二、横流式冷却塔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的3倍;

三、当相邻两塔几何尺寸不同时应按较大的塔计算。

第2.3.3条根据冷却塔的通风要求,塔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高的2倍。

第2.3.4条塔筒的有效抽风高度应采用淋水填料中部至塔顶的高度。

第2.3.5条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应采用潜水填料顶部面积。

第2.3.6条风筒式冷却塔的塔顶应设人行道及栏杆,人行道上应设检修孔。

检修孔平时应封盖。

第2.3.7条风筒式冷却塔从地面通向塔顶的爬梯必须设护栏。

第四节 

开放式冷却塔

第2.4.1条当循环水量较小,工艺对冷却水温要求不严格时可采用开放式冷却塔;

在大风、多砂地区不宜采用开放式冷却塔。

第2.4.2条开放式冷却塔的位置应选择在气流通畅的地方。

第2.4.3条开放式冷却塔的淋水填料宜采用点滴式。

淋水填料安装的宽度不宜大于4.0m。

淋水填料的安装高度与宽度之比宜采用2~3。

第2.4.4条塔的平面宜采用矩形。

塔的长边宜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布置。

第2.4.5条开放式冷却塔的填料周围宜设百页窗。

第2.4.6条开放式冷却塔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应大于30m。

第3.0.1条当循环水量较小,工艺对冷却水温要求不严格,且场地开阔,环境允许时可采用喷水池;

在大风、多砂地区不宜采用喷水池。

第3.0.2条喷水池可按经验曲线进行热力计算。

第3.0.3条计算喷水池的冷却水温时,选用的气象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2.1.8条、第2.1.9条和第2.1.10条的规定。

第3.0.4条喷水池的损失水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一、蒸发损失水量应符合本规范第2.1.12条的规定;

二、风吹损失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数可取1.5%~3.5%;

三、排污损失水量应根据对循环水质的要求经计算确定。

第3.0.5条喷水池的淋水密度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工艺要求的冷却水温确定;

一般可采用0.7~1.2·

h。

第3.0.6条喷水池不宜少于两格,当允许间断运行时亦可为单格。

第3.0.7条喷水池的喷嘴宜选用渐伸线型或C—6型。

喷嘴前的水头:

渐伸线型应为5~7m;

C—6型不应小于6m。

喷嘴布置宜高出水面1.2m以上。

第3.0.8条喷水池内的设计水深宜为1.5~2.0m。

第3.0.9条喷水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25m;

池底应有坡向放空管的适当坡度。

第3.0.10条喷水池宽不宜大于60m;

最外侧喷嘴距池边不宜小于7米。

喷水池的长边应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布置。

第3.0.11条喷水池边缘应有回水台;

回水台的宽度不宜小于5米。

回水台倾向水池的坡度宜为2%~5%。

回水台外围应有防止周围地表水流入池内的措施。

第3.0.12条喷水池应有排污、放空和溢流设施。

出水口前应设置拦污设施。

第3.0.13条配水管末端应装设放水管。

配水管应有坡向放水管的0.1%~0.2%的坡度。

第3.0.14条寒冷和严寒地区的喷水池应采取下列防冻措施:

一、在进水干管上宜设旁路水管,旁路水管的排水口应位于水池出水口的对面一侧;

二、干管及配水管上的闸门应装设防冻放水管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

第4.1.1条利用水面冷却循环水时,宜利用已有水库、湖泊或河道等水体,也可根据自然条件新建冷却池。

第4.1.2条利用水库、湖泊或河道等水体冷却循环水时,水体的水量、水质和水温应满足工业企业取水和冷却的要求。

第4.1.3条利用水库、湖泊或河道等水体冷却循环水时,应征得农业、渔业、航运和环境等有关部门的同意。

第4.1.4条设计水面冷却工程,应考虑排水和冷却水体的综合利用。

第4.1.5条工业企业使用综合利用水库或水利工程设施冷却循环水,应取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供水协议。

第4.1.6条取水、排水建筑物的布置和型式应有利于吸取冷水和热水的扩散冷却。

有条件时,宜采用深层取水和表面排水。

排水口应使出流平顺,排水水面与受纳水体水面的衔接宜平缓。

第4.1.7条在有温差异重流的冷却水体内,采用深层取水建筑物取底部冷水时,其进口流速宜通过模型试验确定,一般可采用0.1~0.2m/s。

第4.1.8条采用重叠式取排水建筑物的冷却水体应有足够的水深。

设计应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设计最低水位和表面热水层厚度的影响。

第4.1.9条水面的综合散热系数应根据工程地区的热水面实测资料确定,当缺乏实测资料时,可利用经验公式计算确定。

第4.1.10条当水体的冷却能力不足或需要降低排水温度时,可根据综合技术经济分析,选用辅助的冷却设施。

第4.1.11条冷却水体中有渔业生产时,取水建筑物应设拦鱼设施。

第4.1.12条取水口和排水口应装设测量水温和冷却水体水位的仪表。

冷却池

第4.2.1条新建冷却池,应不占或少占耕地。

设计应采取防止池岸和堤坝冲刷及崩坍的措施;

还应采取对冷却池附近农田和建筑物的防护措施,防止因冷却池附近地下水位升高对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

第4.2.2条利用水库或湖泊冷却循环水,应根据水体的水文气象条件、水利计算、运行方式和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等资料进行设计。

第4.2.3条冷却池的设计最低水位,应根据水体的自然条件、冷却要求的水面面积和最小水深、泥沙、淤积和取水口的布置等条件确定。

第4.2.4条冷却池在夏季最低水位时,水流循环区的水深不宜小于2m。

第4.2.5条冷却池的正常水位和洪水位,应根据水量平衡和调洪计算成果、循环水系统对水位的要求和池区淹没损失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第4.2.6条新建冷却池,应根据冷却、取水、卫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对池底进行清理。

第4.2.7条新建冷却池,初次灌水至运行要求的最低水位所需的时间,应满足工业企业投入生产的要求。

第4.2.8条设计冷却池,应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当工程条件允许时,也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或其他方法,确定水体的冷却能力和取水温度,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选择取水和排水工程的最优布置方案。

第4.2.9条冷却池的冷却水最高计算温度,不应超过生产工艺允许的最高值。

计算冷却池的设计冷却能力或冷却水最高温度的水文气象条件,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

一般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深水型冷却池,采用多年平均的年最热月月平均自然水温和相应的气象条件;

二、浅水型冷却池,采用多年平均的年最炎热连续十五天平均自然水温和相应的气象条件。

ansoon等等第4.2.10条计算冷却池的各月月平均冷却水温,应采用多年相应各月的月平均水文和气象条件。

△individualn.个人;

个体第4.2.11条自然水温应根据实测资料或条件相似水体的观测资料确定。

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按热量平衡方程或经验公式计算确定。

第4.2.12条冷却池必须有可靠的补充水源。

冷却池补充水源的设计标准,应根据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和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

一般可采用频率为95%~97%的枯水年水量。

第4.2.13条冷却池的损失水量应按自然蒸发、附加蒸发、渗漏和排污等各项计算的损失水量确定。

第4.2.14条冷却池的自然蒸发量应按当地水面自然蒸发量公式或邻近相似水体的自然蒸发量公式计算确定。

自然蒸发水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incomen.收入一、年调节水量的冷却池,当为地表径流补给时,应采用与补充水源同一设计标准的枯水年;

人工补水时,可按历年中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最大年份考虑;

二、多年调节水量的冷却池,可采用多年平均值;

三、蒸发量年内各月分配可采用设计枯水年的年内月分配率。

第4.2.15条冷却池的附加蒸发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audiencen.观众;

听众;

读者第4.2.16条冷却池的渗漏水量可根据池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工建筑物的型式等因素确定。

必要时,冷却池应采取防渗漏的措施。

第4.2.17条冷却池的排污水量,应根据对循环水水质的要求计算确定。

第4.2.18条冷却池应考虑泥沙淤积对取水口、排水口的位置和冷却能力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防止或控制淤积发展的措施。

第4.2.19条当冷却池有地表径流补给水时,宜设置向冷却池下游排放热水的旁路设施。

第4.2.20条冷却池取水口和排水口方位的选择,应考虑风向对取水温度和热水扩散的影响。

第4.2.21条为提高冷却池的冷却能力或降低取水温度,可采用导流堤、潜水堰和挡热墙等工程措施。

attemptn.努力;

尝试;

企图第4.2.22条地表径流补水的冷却池,应有排泄洪水的建筑物。

人工补水的冷却池,应根据需要,设置溢流和放水等设施。

第4.2.23条工业企业自建的冷却池,应设专人管理。

midnightn.午夜;

子夜第三节 

河道冷却

n.漂浮物第4.3.1条利用河道冷却循环水,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或数学模型计算,确定河段水面的冷却能力、取水温度和河段的水温分布,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选择取水和排水工程的最优布置方案。

adj.佛教的第4.3.2条计算河道的设计冷却能力或冷却水最高温度的水文气象条件,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

一般可采用历年最炎热时期(一般以三个月计算)频率为5%~10%的日平均水温和相应的水文气象条件。

冷却水的最高计算温度,不应超过生产工艺允许的最高值。

superbadj.卓越的;

杰出的;

第4.3.3条利用河网冷却循环水,应根据河网的规划设计,论证和选择设计最低水位。

contemporaryadj.当代的;

第4.3.4条排水口宜设在取水口下游。

当排水口设在上游时,应采取减少进入取水口的热水量的措施。

第4.3.5条感潮河段应采取避免和减少排水热量在河道中积蓄对取水温度影响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