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677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docx

第17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19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选择题

1.(2013·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答案选D。

A与史实不符,BC在材料中看不出来。

【答案】D

2.(2013·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

“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对“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

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

【答案】C

3.(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材料中可甲段时间是

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AB发生在90年代前,D不属于经济理论。

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

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选择B项。

【答案】B

5.(2013·山东基能·29)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

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

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价格放开。

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6.(2013·海南单科·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

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

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

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不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排除B;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

【答案】C

7.(2013·山东基能·30)近年来,“大宗商品源源不断从其他新兴经济体流入中国,这些国家

由于出口激增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中国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打开了新

兴市场经济增长的阀门”。

这一材料表明(  )

A.中国制成品的进口超过出口B.中国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成员

C.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深D.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竞争加剧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

从题干分析大宗商品流入中国和对中国制成品的消费增加,说明中国与各种经济体合作交流程度加深,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8.(2012·安徽文综卷·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从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低于农村,但无法得出D项;从材料也无法判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B

9.(2012·全国大纲卷·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解析】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项错误。

【答案】D

10.(2012·全国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容易错选,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11.(2012·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变化。

【答案】C

12.(2011·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4年中国进出口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可以判断这个年代是1984年。

B项是1984年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A。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是1992年,排除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

【答案】B

13.(2011·浙江文综·20)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

因此排除A,C。

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14.(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项。

【答案】C

15.(2011·四川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16.(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