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619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docx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

感动校园的十佳少年事迹材料

 

胡雪儿是我们六(4)班的学生,她平时乐于助人,学习刻苦,品学兼优,在班上是同学们的榜样,在学校是个称职的大队委员。

她更是个善良的好公民。

她在生活中特别爱帮助别人。

平时只要有人找她帮忙,她从不拒绝,从不推托。

只要一有时间,她就爱到处逛逛,寻找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天,她上学走在路上,发现有个小妹妹站在路边,向前走了几步,看到车子来了马上退了回去,反反复复好几次,就是不敢过马路。

她见了,很快跑过去,领着小妹妹过了马路。

班上一同学妈妈生病了,心情非常忧郁,整天看不到她的笑脸。

她知道后,跑过去安慰她,开导她,和她一起玩耍,生活上关心她,学习上帮助她,使这位同学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寒假,她组织几个同学去帮助孤寡老人。

他们来到老人的家里,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收拾衣服。

干完活,还和老人聊天,讲故事给老人听,讲社会上新鲜的人和事,讲国家大事,老人被他逗得开心极了。

到了傍晚,大家才和老人道别。

以后,只要一有空,她就到老人家里帮忙干活,有时还拉上几个小伙伴为老人唱歌,跳舞。

老人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她和同学们围在老人身边问寒问暖。

临走时,老人拉着他们的手恋恋不舍地说:

“你们要常来噢。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人们只要一提到她的名字,就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一个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倾其大半生积蓄,辞职回到生他养他的黄桥老区办农场,为乡亲们探索结构调整之路,又把农场无偿捐给当地政府———

在11月16日公布的第五届江苏省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候选人名单里,人们看到这样一个名字——叶留玉。

就是他,放弃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老家;就是他,为了给乡亲们调整农业结构趟出条新路,投入大半生积蓄,吃尽千辛万苦办起一个农场;就是他,在事业蒸蒸日上、效益节节上升时,将农场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

  采访叶留玉时,他平静地说:

“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实现人生价值,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决策:

辞职返乡

  宣堡,地处黄桥老区,是泰兴有名的银杏之乡。

33年前,叶留玉从这里走入军营,当上了一名工程技术兵。

1988年,正营级的他军转业到仪征化纤公司,先后任基建设备科科长、木制品厂厂长等职。

就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1999年,年届半百的叶留玉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辞职返乡,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对此,不论是单位领导还是亲朋好友一时都很难理解:

老两口在仪征有着良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两个女儿一个已大学毕业在南京工作,一个正上大学四年级,“养养老、忙忙好”,过现成日子多好,为何偏要回老家找罪受?

  然而,老叶不这样认为。

老区淳朴的民风培育了他敦厚善良的性格,20年军旅生涯养成了他脚踏实地的作风。

此前每次返乡,他都通过探亲访友、走村串户了解家乡的点滴变化。

1999年初,叶留玉和老伴一起回乡探亲,发现庄上不少土地抛荒。

一问才知道,当地农民习惯了稻麦两熟的传统种植模式,由于近年来粮价下跌,辛辛苦苦种一年田赚不到几个钱,想搞农业结构调整,又苦于心里没底,不知该如何着手。

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叶留玉,看到这种状况心疼不已。

难道种田真的没赚头了吗?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老叶决定发挥自己信息渠道广泛的优势,回乡搞种植养殖业,为乡亲们调整农业结构引条路子。

  和老伴统一思想后,老叶召开了家庭会议。

他对两个女儿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回家乡不图名不图利,就想实实在在为父老乡亲们干一点事情。

你们都已长大,该自己努力奋斗。

我觉得,给子女留思想、留形象比留钱物更有价值。

”熟知父亲品行的女儿们表态,坚决支持父亲,倾全家之力为家乡作贡献。

  苦干:

建起农场

  辞职内退之前,叶留玉就十分关注农业发展。

他先后订阅了800多元的报纸杂志,搜集整理了几大本农科资料,电视上的农技节目他更是常看常思。

  为确定项目,他先后十几次下苏南、去安徽、跑浙江,最终确定了立体规模种养模式。

  在宣堡镇政府的扶持下,1999年10月,叶留玉接手镇西北一片偏远的林场,开始了他的再创业之路。

  这是怎样的一片林场呵!

60多亩的土地除了四周有一些水杉树、围沟与其他田块隔开外,只有几间上可洞天、下无片席的破烂平房。

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杂草丛生、地势高低不平的大片荒地。

300米开外还有一个殡仪馆。

  签订租赁协议的当晚,叶留玉独自一人宿在了农场。

在这个与城里家中三室一厅有着天壤之别的破屋子里,他怎么也睡不着。

凌晨1点多正当他迷迷糊糊进入梦乡时,却突然被一阵随风吹来的送葬声惊醒。

漆黑的夜晚,凄厉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叶留玉索性起身到田里割来杂草,聚拢点燃。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干,叶留玉的小农场接上水电,建起了大小45间房屋,其中养殖用棚舍35间。

开挖鱼塘3个,填塞废沟3条,复垦土地5亩。

他陆续引种鲁梅克斯牧草、菊苣16亩,捉养龙昌鹅600只、美国落地王鸽104对、波尔山羊30多头、良种猪近90头,放养鱼苗2万尾,形成了牧草喂鸽、鹅,鸽鹅粪喂猪,猪粪喂鱼的立体种养模式。

他购置了粉碎机、饲料机、泥浆泵等设备,还搞了些小改革,如打了3眼井,自己设计让畜禽喝上了土自来水。

  其间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只有叶留玉自己晓得。

他的老伴只知道,经常半夜醒来不见了老叶踪影,原来他又蹲在了鸽舍旁、羊圈里;他的女儿只知道,一两个月不见,爸爸又黑了几分、瘦了一圈;他的战友们只知道,现在要和老叶聚会一次很难,他实在无法分身。

  有一次,往地里送粪肥,请来的临时工只顾方便,把池内上面稀的捞光了,干的结在坑底捞不上来。

叶留玉二话不说,脱下鞋子跳进粪坑,一桶桶刮上来。

  今年6月的一天,暴雨如注,雨水从降渍沟及农田四周往鱼塘里直倒,鱼塘出现了缺口。

叶留玉冒着大雨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一面用门板挡着往里直灌的雨水,一面大声招呼雇工赶紧打坝。

正在排放秧田积水的一位妇女见此情景,忍不住说:

“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来挨这个杲(挨杲,方言,受罪的意思)。

有钱借点出来,别人会念你的好。

你这样吃苦不算,弄不好竹篮打水一场空!

  对叶留玉回乡办农场的动机,猜测的人不少,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爱出风头,还有的说他财迷心窍。

面对这些,叶留玉很坦然。

他认为,自己对生他养他的老区土地有一种抹不开的情结,就是想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摸索出一条新路,给乡亲们带个头。

他不仅把家安在农场自己干得起劲,还动员女儿们放假回来帮着干活。

  捐赠:

真情永驻

  农场的经济效益节节上升,叶留玉妻子的病情却越来越重了。

  叶留玉的老伴身体一直不好,近年来又两次中风,一次胃穿孔。

他的两个孩子又都在外地。

妻子的唯一依靠就是他。

分身乏术,怎么办?

  左思右想,他最终作出决定:

将投入大半生积蓄近40万元的农场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好让镇上安排专人继续经营完善,发挥农场试验田、示范田的作用!

今年8月3日,他在捐赠协议上郑重签下了名字。

  近40万元啊!

熟悉叶留玉的人都知道他是非常节俭的人。

宣堡镇党委副书记林桂银给记者讲了这样几个细节:

叶留玉平时抽的是3块多钱一包的“三塔”牌香烟,喝的是2元钱一瓶的种子酒;他规定,家里一人一条毛巾,必须至少用上一年,其间坏了也不准换;袜子前面大脚趾穿破了,左脚换右脚接着穿;农场从不设招待宴,乡村领导来了也是随茶便饭;在农场,你永远看不到喝酒的、打牌的、吹牛的……

  叶留玉说,办这个农场就是为了造福老区。

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也办不起来;农场交给政府,我放心!

  农场捐出去了,长期在场里帮工的大舅子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他对叶留玉的老伴招呼说,家里耕地缺张犁,农场犁多,就带一张回去吧。

就在他将犁装车准备运走时,叶留玉发现了,上前拦住说:

“农场已捐给政府,一草一木都不能拿走。

你缺犁,我另外买了送给你。

  目前,这个农场已由镇政府租赁给一个专业户经营,叶留玉有空常去看看。

他说,如果经营得好,他考虑从退休金中拿出些钱来再投入。

马xx同志现任大东区城管局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兼妇委会主任。

在工作中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该同志按照区里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对待、严格要求、加强整改,积极有效地推动我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顺利开展。

走上领导岗位的她,更是时刻牢记组织的重托,不图名、不图利,吃得辛苦、乐得清苦、耐得艰苦,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为民、务实、清廉的新时期干部的光辉篇章。

  在今年区委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为进一步推进全局基层所队的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她带领监察审计室的同志多次下基层对七家基层所、队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要求,对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廉洁自律、办公环境这六个方面政风行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在政风行风建设中,她狠抓落实,及时召开总结汇报会,促进了各基层单位的行风工作。

遇到群众反映的热点难道问题,她都能第一时间责成相关部门到现场察看,做到认真调查核实,实事求是为民解决,工作成果十分显著,受到了区委纠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多次好评。

今年我局办理政风行风热线问题70余件,办结率、回复质量率、群众满意率都达到100%,并向区纠风办发送纠风信息40余条。

我局为群众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多次被各媒体进行报道,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局纪委书记,她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始终坚持以开展好党风、党纪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防微杜渐上。

扎实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对于中纪委和区纪委的有关文件,特别是重要文件,都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做到警钟长鸣。

坚持用正面的先进事迹和反面的深刻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先后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到省警示教育基地——马三家子监狱进行警示教育,观看远离职务犯罪教育片,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杜绝机关、基层各支部这几年来的各类违纪案件发生。

30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她清醒地认识到,要把纪检监察工作做好,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大量细致深入地工作。

她时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作大家的贴心人,为大家排忧解难,去把握第一手的思想动态,为纪检监察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为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群众满意的城管职工队伍,她着力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

一方面强化队伍监管机制建设,实施严格的行政效能监察和工作绩效考核,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一方面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目标,注重抓队伍文化建设,抓和谐城管建设。

通过分行业,分系统开展职工技能大赛,进行岗位练兵,培养、发现知识型、技能型金牌职工、班组。

开展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伟学习,刘伟事迹巡回报告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使职工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逐年提高,队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展现出大东城管人“团结、务实、敬业、为民”的良好形象。

目前,全局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梁鸿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伟为代表的国家、省、市、区级劳模20人。

今年,在局长的倡导和她精心的组织下,城管局的首届田径运动会也取得圆满成功。

在筹备大会前的日日夜夜里,她同年轻人一道摸爬滚打,从场地选址,到文字材料撰写、从运动服装采购到赛场布置无不亲历亲为,即便累得腰病复发也坚持工作。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马xx同志一直视广大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甘做人民的“孺子牛”。

她始终把职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以职工利益无小事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是涉及同志们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都竭尽全力去办。

她凭着一腔热血,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她还制定了定期走访、探望职工的制度,竭尽全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好事,把党的温暖撒向3800余名城管职工的心中,把党的关怀送进每一个困难职工的心坎上,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公朴的品格,谱写了一曲一心为民的动人篇章。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