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二轮复习《鉴赏散文表现手法》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吞过糠,咽过菜;
淌过汗,流过泪。
……
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4分)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四、课堂练习
1.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5分)
途中自然景象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衬托。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主旨。
点名2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讲评。
强调答题思路和规范作答。
2.《白鹿原上奏响一只老腔》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答案,教师点拨。
联想。
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比喻。
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化用古诗句。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五、课堂总结
1.分清“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
3.用一点术语。
六、布置作业展示如下作业要求:
1.加强散文阅读,了解各类散文常用手法,积累相关术语。
2.强化练习,落实课内所讲方法技巧。
按要求完成作业
赏析散文手法,是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布置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加强阅读,勤于练习,尽快提高。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教后反思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表现手法的了解、掌握及熟练运用、规范作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后,各位老师都提出了中肯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公开课教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今后提高的方向。
一、肯定之处
1.教学目标明确。
整个课堂紧紧围绕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个主要任务而展开。
复习过渡,由浅入深;
课堂练习,注重能力。
教学内容丰富充实。
复习课虽然内容多、课堂容量大,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重点突出,提纲挈领,整个课堂才能张弛有度,有层次、有梯度。
2.教学思路清晰。
复习导入、明确考纲要求、朗诵感知手法、走进高考真题、概括归纳方法、课堂训练、课堂总结,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清晰紧凑。
课堂和写作一样,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精讲:
讲考纲、讲思路,多练:
练真题、练方法,紧紧围绕主要任务精讲多练,讲透彻、练技能。
3.教学方法灵活。
整节课采用了问答式、朗诵式、讨论式、扮演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也贴合高三教学实际:
既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尤其是让学生上台板演这个环节,既检查了教学效果,同时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解题思路对板演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点评,有很强的示范性。
二、不足之处
导课简单,缺乏精彩性。
课堂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头三分钟,你就得抓住学生的心。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导入式,虽然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但对学生来说缺乏新意,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果能采用讲故事等方法来设置悬念,效果可能会更好。
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不突出。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关注和鼓励。
本节课上,学生群答现象比较普遍,即使有点名回答,但基本都是学优生。
如果能抽查学困生来回答问题,既可以掌握班级整体学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完善补充。
缺乏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精髓的再现,它能以清晰的条理、重点的提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堂内容。
没有板书,显然是一大不足。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板书的设计,讲简洁明了的板书与丰富多彩的PPT完美结合,做到图文并茂,文质彬彬。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学生在求学时的成长过程,也客观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足。
我想,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的发扬长处,弥补不足,虚心向各位同仁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学生共同进步!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诗歌、小说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常见手法有哪些?
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
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叙、议论。
今天我们来复习鉴赏散文表达技巧中的狭义表现手法。
(幻灯片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命题揭秘
(幻灯片展示高考对本考点的解读)
可以看出,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烘托、象征、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朗读课本上这些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述及作用)
师、生:
(共同圈点、解读其中的重要内容)
请大家注意,对比和衬托有没有区别?
有区别,对比没有主次,衬托有主次。
二、走进真题
(幻灯片展示高考真题)
题目的问法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这是问什么呢?
表达技巧。
假如让你们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写?
围绕都江堰,描写它是形态、历史,作用、意义等。
这样你们还是以描写见长了。
而这篇文章却不以描写见长,那它以什么见长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答案的解析。
(幻灯片展示答案解析)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归纳一下鉴赏散文表现手法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它和诗歌的手法思路是一致的:
(1)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该手法;
(3)点明该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牛刀小试
(幻灯片展示练习题)学生快速阅读。
第三段那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厌倦、埋怨、诅咒。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是什么态度?
讨厌、厌恶、鄙弃的态度。
弟八段又是什么态度呢?
生;
赞美、颂扬。
是的,第八段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积极的赞美。
既然是为了赞美,那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要写对山的鄙弃和厌恶?
这是什么手法?
衬托
欲扬先抑。
是的,应该是欲扬先抑。
这样前面抑的越低,后面才能扬的越高。
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谁能用规范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
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第三段写对陕北的山的鄙弃和厌恶,这是抑;
第八段写作者对陕北的山和人是由衷的赞美之情,前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以及人民的赞美之情。
回答的很好。
首先点名手法,接下来分析手法,点明什么是抑,什么是扬,最后回答效果,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
1.《干森的西红柿》学生阅读。
阅读过程中有些关键的词语要做好圈点批注。
下面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完成)
总共三问。
接下来我们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思路来点评这两位同学的答案。
(师生共同点评)
这两名同学答案思路非常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也很规范,但是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
没有分点回答。
是的,如果能分点回答,并把共性个性紧密结合,他们的答案是非常完美的。
2.《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第四段,学生阅读,思考问题:
请大家把第四段齐读一下。
(齐读)
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法,应该怎样来思考?
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来思考。
修辞手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做过,现在请同学们重点思考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
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
有什么区别呢?
(讨论后回答)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眼前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或事物。
那这里到底是联想还是想象呢?
请说出理由。
文章由老腔的腔调声想到了大地声、牛叫声、涛声等,这应该是联想。
好,那这些声音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接地气,生活气息很浓,乡土气息很浓。
什么地方的乡土气息?
我们关中平原上所特有的乡土气息。
很好。
除了联想的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动静结合、渲染。
再思考。
对比,象征。
请看这句话“知时节的好雨”“炊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你不觉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学生恍然大悟)引用。
应该是化用。
对,这不是引用,而是化用,即把人家的诗句变化后引用。
注意答题思路:
首先点明手法,其次怎么化用的要说清楚,最后说效果。
请一名同学完整规范的回答这个问题。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接下来我们把这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3.用一点术语,共性和个性相结合,要有分点意识。
请大家课后完成课时作业相关练习题,下课!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中规定能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语段二一般以散文形式出现。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准确判断出表现手法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正确分析,规范作答。
二、说学情
散文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直是学生学习和答题的难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从一个多学期的高三阅卷情况来看,我班学生在这一块失分较多,学生也普遍反映此类文体难读难懂难做。
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状况,我觉得有必要将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的方法跟学生讲清楚,使其明白这也是解答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切入口,从而准确答题,提高得分。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了解赏析散文手法类试题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学习赏析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提高文化、文学素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对表现手法概念理解不明确、判断不准确、赏析不到位的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为: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常见散文表现手法(狭义)的种类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先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然后选取经典高考试题的问题和解题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
由教师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从杂乱无章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具备清晰的解题思路。
然后通过三道高考真题的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教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2.问题引导法。
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学法:
2.小组讨论法。
质疑辨析,明确思路。
3.练习法。
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六、与教学过程对话
环节一:
设置问题、复习导入。
学生回答后引入散文的表现手法,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
通过有关联的内容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由已知到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
环节二:
明确手法,理清作用。
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并让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通过朗读,让学生明确常见散文的狭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加深理解,突出重点。
环节三:
真题引路,感知高考。
通过江苏卷散文阅读试题让学生直观了解此类问题的命题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出散文的表现手法的解题思路。
阅读下面作品《上善若水》,完成11~14题
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教师点拨:
1.不以描写见长,那是否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
2.都江堰代表什么?
它是不是作者抒发感情的一个载体?
3.文中对人生的思考是实还是虚?
什么手法?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思考。
教师展示答案。
环节四:
梯度训练,实战演习。
1.通过练习高考真题《陕北的山》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这种手法。
【问题】文章第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后点名作答。
评分标准:
答出“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得2分;
答出“更加强烈地表达对山的赞美之情”,得2分。
共4分。
2.《甘森的西红柿》甘建华
【问题】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厚的所见有何不同?
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完成。
师生集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答案】途中自然景物的单调荒凉,甘森生活景象的生机勃勃。
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揭示文章的主旨。
3.《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问题】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学生简短讨论后集体回答。
通过这三个问题,主要训练学生对欲扬先抑、衬托、联想、化用等表现手法熟练解答,并形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五:
课堂总结,深化升华。
总结、强调散文的表现手法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注意区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概念。
2、答题时共性和个性要相结合。
3、要有分点意识。
通过总结,让学生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牢记答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减少失误。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课时作业》文学类文本阅读。
趁热打铁,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
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
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
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
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
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
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
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
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
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
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
卡斯特利。
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
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
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
她就是拉·
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
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
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
拉·
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
”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
您懂吗?
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
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
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
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
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
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
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3)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分析】⑴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
故选B。
⑵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
“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
“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
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
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⑶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
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