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734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小圃证治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就一般治疗而言,徐氏大致取法陈耕道氏所订立的疏散、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而在方药组成方面大多由下列数方化裁,对于一般发病初起,采用&

清咽栀豉汤(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

如丹痧见有咳嗽,采用&

清咽导痰汤(薄荷、杏仁、桔梗、瓜蒌、浙贝母、橘红、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竹茹)等方。

但遇有阳虚征象者,亦采用附子配入疏散方中,以扶正却邪,或寓助阳于养阴滋液、清热解毒之中,以冀获效,为其治疗本病权变之法。

三、百日咳百日咳又名顿咳、疫咳、鸬鹚咳。

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至6岁小儿最多得病。

本病发病机理为感受时邪,痰浊阻肺,肺气上逆。

初起与一般感冒不易区别,一二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症见咳嗽阵发,咳时面红,间或呕吐浓痰,咳尾有特殊的吼声。

由于咳时引动舌本,其舌下系带磨擦于齿缘,因而患儿的舌下系带可出现白色小疡。

徐氏每以舌下系带溃疡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徐氏治疗本病,每以细辛、干姜、五味子为首选药物。

三药配伍,实则脱胎于仲景治咳诸方。

功能肃肺化痰止咳。

凡热象不著者,在所必用,可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直至痊愈。

对阳络损伤,兼见咳血者,也不忌用,但配以宁络止血之品。

若见口干、舌红、脉数等肺热症状者,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清肺泄热。

其随症加味法:

痰多气逆,选加杏仁、象贝、苏子、白芥子、金沸草等消痰下气宁咳;

呕吐,加半夏、橘皮等降逆和中;

痉咳,加百部、天竺子等止咳宁嗽;

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

衄血咳血,选加茜草炭、参三七、十灰丸等宁络止血;

脾虚纳呆,选加白术、茯苓、米仁等健脾和胃。

四、肺闭肺闭或名肺闭喘咳,是小儿的多发病。

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声漉漉,涕泪俱无为肺闭的特征。

肺闭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

风寒闭肺每见咳嗽痰鸣,气急鼻扇,发热无汗,口不渴,舌白等症。

风热闭肺每见咳嗽痰稠,气促鼻扇,壮热烦躁,口渴,舌红等症。

徐氏治疗肺气闭塞之证强调辨证,而不拘于发病日数。

属风寒闭肺者,治予温开,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

属风热闭肺者,治予清开,方如麻杏石甘汤。

其中麻黄功能开肺,徐氏尤为赏用,痰多者,选加杏仁、象贝、白芥子、南星、半夏、紫菀、远志等祛痰之品;

神蒙,涕泪俱无者,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

湿浊内蕴苔腻者,选加川厚朴、玉枢丹等化湿辟秽;

热毒重者,加川黄连等清热解毒;

肝风内动,见肢颤,目窜等症者,则加磁石、龙齿、天麻、蝎尾之类平肝息风。

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病理变化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不少小儿在病程中,出现面色灰滞,精神困倦,四肢不温,多汗,脉细无力等症,此为素禀阳气不足或病变损及心阳,即所谓“阳虚肺闭”。

徐氏对于此证,每在辛开剂中加用附子温振阳气,扶正却邪;

磁石、龙齿重镇潜阳;

并酌情选用黑锡丹温肾纳气;

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益肾助阳,每使病情化险为夷。

五、腹痛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

小儿腹痛病源不外食积、寒邪、虚寒、木乘土、虫积等数种,每相互为因,而与脾胃怯弱的关系至为密切。

徐氏辨治小儿腹痛大法如下:

食积腹痛主症为腹部胀痛拒按,畏食或呕吐,大便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以和中消导。

药用藿梗、半夏、橘皮、砂仁、蔻仁、鸡内金、建曲等。

寒邪腹痛主症为当脐作痛,欲得热按,面色苍白,舌白。

治疗温中祛寒止痛。

方用&

金匮&

大乌头煎为主,并结合李东垣&

内外伤辨惑论&

厚朴温中汤(厚朴、橘皮、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化裁。

虚寒腹痛主症为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神倦色恍,脉迟软。

治以温运脾阳。

局方&

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为主。

木乘土腹痛主症为面多青色,腹痛肠鸣,粪青如苔,寐中惊惕,脉弦。

治以疏肝和中调气。

药用煅瓦楞、煅石决明、橘核、钩藤、白术、香附等。

虫积腹痛主症为面色萎黄或有虫斑,寐中介齿,曾经吐蛔下蛔。

治以安蛔止痛或驱虫。

方取仲景乌梅丸及&

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皮、胡粉、枯矾、芜荑、使君子)为主。

大凡腹痛以寒淫居多,热淫居少。

寒为阴邪主收引,其性凝滞,徐氏治疗寒证腹痛,宗&

内经&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以川乌辛热温中,驱寒定痛为治疗重点。

由于川乌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徐氏应用甚广,不仅用于寒证腹痛,对寒滞、虚寒、虫积等腹痛,也每每加用,可获捷效。

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载有温白丸(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紫菀、黄连、干姜、肉桂、茯苓、蜀椒、人参、厚朴、皂荚、巴豆),该方以川乌为君,配伍诸药,共奏温中逐冷,疏泄破积之功,亦为治疗虚寒积滞腹痛之要方。

徐小圃临床经验选登徐小圃

编者按:

徐小圃(1887-1959),名放,上海宝山人。

幼承家学,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擅长治疗儿科痧痘惊疳,经验宏富,声誉卓著。

徐氏行医之初,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理论,用药主“清”。

后来由于其子患“伤寒病”垂危,请挚友祝味菊先生诊治,用附子等药化险为夷,乃虚心向祝氏求教,从此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温阳派大家。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

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

用药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

其用附子,常与潜阳药磁石、龙骨等配伍,可能得之于祝味菊先生。

本文原作者是徐小圃先生哲嗣徐仲才教授。

附子,辛、甘,大热,入十三经(十二经加督脉经)。

功能去表里沉寒,逐水气,治四肢厥冷、沉重,骨节疼痛,腹痛,遗精,下利,恶寒,制浮阳虚热。

若与补气药同用,可追复亡失之元阳;

与补血药同用,可滋补不足之真阴;

与发散药同用,能逐在表之风寒;

与温里药同用,能祛在里之寒湿。

先父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晄,肢清,脉软,舌润,小便清长,大便溏泄不化,但见一、二症,便放手应用。

他认为既有所见,自当大胆应用,以求心之所安。

常谓:

“宁曲突徙薪,勿焦头烂额。

”“阳虚症端倪既露,变幻最速,若疑惧附子辛热而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

”因此,他临床应用附子的范围较广,且果敢及时,毫无患得患失之心,而以辨证精细,审证明确为前提。

至于川乌头,与附子同属一物,以散寒止痛见长,多用治于寒证腹痛等疾患。

 

amp;

copy;

如一病儿,外感风邪,发热四日,多汗肢冷,面晄神烦,畏寒踡卧,小溲清长,舌苔白,脉濡数。

治以温潜解肌。

药用:

川桂枝、白芍、黄厚附片、活磁石、煅龙骨、煅牡蛎、生姜。

二剂后热退肢和,诸症悉除而愈。

此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例。

又如一病儿,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

乃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予兼顾。

荆芥穗、炒防风、牛蒡子、射干、马勃、蝉衣、桔梗、甘草、黄附片、活磁石。

体质学说有“从化”之论,一般而言,阳虚体质容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虚体质容易感受风热之邪,但此其常也。

临证也有阳虚体质感受风热时邪,本案就是例证。

本书主编也有银翘桑菊合附子细辛同用治疗阳虚体质感受风热之邪的案例。

大医精诚中医社区--所有中医同道联合起来,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又一病儿,白喉五日,咽喉蒂丁块状白腐,两项肿胀,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头汗涔涔,哮咳音嘶,气急鼻煽,四肢厥冷,心烦不安,舌苔白腻,脉细弱。

时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急予回阳救逆,佐以解毒祛腐之品。

黄厚附片、桂枝、干姜、龙骨、牡蛎、龙齿、人中白、马勃、甘草。

另用别直参煎汁冲服。

一剂后心烦气急略减,头汗稍敛,四肢渐温,苔略化,脉较缓,予上方加射干,续进一剂。

三诊时咽喉白腐渐消,气平,烦躁已安,知饥索食,再守前法,原方去龙齿,加银花。

二剂后,诸症均除,惟面白、神疲、自汗,乃予玉屏风散加味善后。

本例时行疫毒内陷,心阳不振,浮阳欲脱,故回阳救逆,解毒祛腐双管齐下。

再如一病儿,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

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

茵陈、黄厚附片、厚朴、焦茅白术、当归、砂仁、木香、赤苓、车前子、萆薢。

另用生熟谷芽、生熟苡仁煮汤代水以煎药。

)徐小圃验方一、连附龙磁汤[组成]黄连3g熟附片(先煎)9g龙齿、磁石(先煎)(各)30g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各9g白莲须6g缩泉丸(包煎)9g。

水煎服。

[功效]清心泻火,温肾扶阳。

[临床应用]主治暑热症。

症见身热缠绵不退,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汗少,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

若无汗或少汗,加香薷发汗祛暑;

暑邪挟湿,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身热甚,加石膏泄热;

发热经久,加银柴胡、青蒿、白薇以退虚热;

烦躁甚,加莲子芯清心除烦;

泄泻,去天花粉,加葛根升提;

真阴不足,舌光不寐,加石斛、西洋参、阿胶、鸡子黄益阴。

除内服汤剂外,另以蚕茧、红枣煎汤代茶,无汗可加淡豆豉同煎。

本方以黄连清心泻火,附子温肾扶阳为主,佐以磁石、龙齿镇潜浮阳,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缩泉丸等温肾固涩,蛤粉、天花粉生津止渴。

二、六味小青龙汤[组成]麻黄4.5~9g细辛3g干姜6g姜半夏9g五味子、甘草各3g。

[功效]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临床应用]主治小儿寒喘。

症见喘促气急,痰多而清稀,或咳嗽痰白,舌苔白腻,脉弦滑。

若发热,加桂枝、白芍和营解肌;

痰多,选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制南星、皂荚子等降气豁痰;

寒喘兼有面色恍白,汗多肢冷,小便清长等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者,加附子、黑锡丹温肾扶阳,纳气平喘;

寒热夹杂者,选加黄芩、生石膏兼清里热。

三、崇土化浊汤[组成]茅术、白术(各)9g厚朴4.5g砂仁(后下)3g陈皮4.5g木香3g茵陈15g当归6g赤茯苓、车前子(包煎)(各)9g萆薢15g。

另用生谷芽、熟谷芽(各)15g生米仁、熟米仁(各)15g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功效]和中崇土,祛除湿浊。

[临床应用]主治小儿黄疸,胃纳不佳,舌苔厚腻。

若偏于湿热者,加山栀、川黄连清热燥湿;

偏于寒湿者,酌减利湿之品,重用茅术、厚朴,或加入附子、干姜。

本方由&

医醇滕义&

谷疸方去山栀而组成。

方中白术、茅术、厚朴燥湿健脾;

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

茵陈、车前子、赤茯苓、萆薢清利湿热;

当归入肝经,能养血活血;

生熟谷芽、生熟米仁健脾利湿。

四、加减黄连阿胶汤[组成]黄连3g阿胶珠、熟附片(先煎)(各)9g活磁石、龙齿(均先煎)(各)30g鸡子黄(打冲)1枚。

[功效]泻有余之心火,补不足之阴阳。

[临床应用]主治小儿素禀不足,久病伤正,久泻久痢等出现烦躁不安,夜不安寐,兼有四肢清冷、溺长、舌光、脉软等,属阴阳两虚者。

本方由黄连阿胶汤去黄芩、白芍加附子、磁石、龙齿而成。

方中黄连清心泻火,阿胶、鸡子黄育阴养血,附子温补肾阳,磁石、龙齿镇静潜阳。

五、姜桂黄土汤[组成]炮姜6g肉桂(后下)3g灶心黄土(包煎)30g水煎服。

[功效]温中逐寒,止泻止吐。

[临床应用]主治小儿虚寒泄泻,或兼呕吐,或兼腹痛多啼,或兼寐中惊惕、面青唇淡,有转成慢脾之势。

若呕吐甚,选加川黄连、半夏、陈皮、砂仁、蔻仁、藿梗、竹茹之类;

苔腻加茅术、厚朴;

泄泻由脾及肾,面恍肢冷,选加附子、补骨脂、肉果;

兼抽搐,选加磁石、龙齿、天麻、钩藤、制僵蚕、全蝎尾。

福幼编&

逐寒荡惊汤化裁而成。

方中炮姜温中止泻;

肉桂暖丹田,壮元阳,散寒止痛。

灶心黄土功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

小青龙汤发表于2008-7-1913:

53

案一徐小圃治风寒闭肺案(选自《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风邪客肺,肺气闭塞,壮热无汗,咳不畅,气急鼻煽,痰鸣神蒙,涕泪俱无,舌白,脉浮紧。

症属棘手,急以辛开。

生麻黄4.5克川桂枝4.5克白杏仁9克白芥子4.5克制南星4.5克象贝母9克姜半夏9克橘红4.5克远志肉4.5克生姜汁15滴(冲)苏合香丸1粒(研细)鲜石菖蒲9克

煎汤化服。

案二:

張幼,1診,便痢半月,氣陰兩傷,瞳散匡陷,口糜已爛,齒齦紅腫,舌無苔,脈虛軟,乾噁不思納.證屬棘手,姑與扶正潛陽.活磁石60g(先煎),生龍齒30g(先煎),朱茯苓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料豆衣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橘皮4.5g,烏梅炭4.5g,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註:

這個用仲景方效果可能會好些,不過只有在王叔和"

脈經"

還存留仲景關於小兒雜病的蛛絲馬跡.這醫案有點像腸病毒,裡面沒有大便的顏色跟味道,不好判斷,不過每個高手都會先從自己有把握的主要證象開始往後解,甘露飲應該也會蠻好用的吧.2診,便痢得減,乾噁得止.瞳散未斂,舌光糜爛,脈虛軟.氣陰兩傷,再宗前法,以冀轉機.生龍齒60g(先煎),花龍骨18g(先煎),朱茯苓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夜交藤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烏梅炭4.5g,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3診,便痢已止,瞳神散大尚能收縮,口糜,脈軟.氣陰兩虛,再宗前法.青龍齒60g(先煎),生牡蠣60g(先煎),花龍骨18g(先煎),朱茯神18g,酸棗仁18g,煨益智12g,破故紙12g,西洋參9g,陳阿膠9g(烊沖),黃附片9g(先煎),小川連2.1g,上安桂1.8g(後下),雞子黃1枚(打沖)选自<<徐小圃學術經驗集>>p.105.案三:

小儿伤风顾幼,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夜寐不安,腑气未行,舌白,脉浮滑,风邪客肺,肺气不宣。

宜以宣熄,不闭则佳。

川桂枝3克竹节白附3克白杏仁12克白芥子4.5克黄郁金9克制南星4.5克姜半夏9克橘红4.5克朱赤苓12克远志3克活磁石30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生姜汁10滴(冲)(邓嘉成整理:

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4:

26,1965)

【评按】小儿伤风属风寒者多,此案乃风邪客肺,肺气失宣。

故治以辛温解表为主。

因其有汗不解,故舍麻黄、用桂枝以解肌透热,其他诸药多属辛开豁痰之品,使邪从肺出。

小儿外感咳嗽,一般不宜过早投肃肺止咳之剂,此案呛咳痰多,于宣散方中加入白附子,功能涤除顽痰,共奏法风寒、逐痰湿之效。

此案在立方遣药方面反映了徐氏独到的经验。

案四:

某幼,热已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泄,舌白润,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克粉葛根6克水炙升麻3克白杏仁9克象贝母9克桔梗4.5克蝉衣3克、茯苓9克天将壳5只案五:

某幼,湿温半月,身热有汗起伏,白痦层出不穷,神倦且躁,四肢清冷,泛恶,便溏,渴不多饮,舌苔薄,脉软细;

气阳不足,余邪留恋。

银柴胡9.5克青蒿9克黄厚附片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川桂枝2.4克杭白芍4.5克朱茯神9克仙半夏9克橘皮4.5克(徐仲才整理:

徐小圃氏儿科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4:

5,1962)案六某幼,陈孩,湿温十有七日,白痦层出不穷,有汗不解,痰鸣气急,龈腐口臭,神昏目斜,肢作震颤,小便清长,舌黄腻,脉滑数,邪已内陷,恐难救挽。

蜜炙麻黄2.4克生石膏12克(先煎)黄附块4.5克(先煎)小川连3克白杏仁12克天竺黄片9克活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橘皮4.5克茯神12克明天麻6克蝎尾2支干菖蒲9克(邓嘉成整理:

徐小圃儿科医案,《中医杂志)4:

26,1965)案七:

某幼:

丹痧密布,遍体肌红,身热汗微,喉关白腐,脉濡数,病已四日,白苔未化,不渴、溺清。

阳虚之质,感受时邪,治当兼顾。

荆芥穗4.5克炒防风4.5克牛蒡子9克射干4.5克马勃2.1克蝉衣4.5克(先煎)桔梗4.5克甘草2.1克黄附子9克活磁石30克(先煎)(徐仲才整理:

5,1962)

54

徐小圃医案案一、感冒

郭幼

一诊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气促,面恍肢冷,舌白润,脉濡数。

气阳不足,复感风邪,治拟温阳和营。

川桂枝4.5g炒白芍4.5g黄厚附片9g(先煎)白杏仁9g白芥子4.5g姜半夏9g橘红4.5g天浆壳5只(去毛包)龙骨15g(先煎)黑锡丹9g(包)2剂

二诊热退肢和,咳减气平,舌白,脉濡,拟上方损益。

黄厚附片9g(先煎)白杏仁9g白芥子4.5g姜半夏9g橘红4.5g紫菀4.5g天浆壳5只(去毛包)龙骨15g(先煎)二剂案二、麻疹

周幼

发热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泄,舌苔白,脉浮数。

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g粉葛根4.5g水炙升麻3g白杏仁9g象贝母9g桔梗4.5g蝉衣3g云茯苓9g天浆壳5只(去毛包)1剂

另用:

生麻黄15g西河柳15g紫浮萍15g鲜芫荽120g(如无,可用芫荽子9g)。

加黄酒250g和水煮沸,使水蒸气弥漫于病室中,一日多次用面巾浸药液乘温轻擦头面、四肢,擦时勿使受凉,并勿使药液误入两目。

每日一剂,连用三日,以疹透为度。

翌日复诊,麻疹已布未透,便泄略减,舌脉如前,继予原方二剂。

三诊时疹透热减,汗多泻止,舌苔薄白而润,脉转缓,乃予桂枝、白芍、杏仁、象贝、茯苓、紫菀等药调营卫,肃肺气而愈。

案三、丹痧

季幼

一诊丹痧3日,壮热无汗,乳蛾肿腐,舌白糙,尖红,脉弦数。

邪热化热,治以辛凉透达。

7日之间,不变则佳。

淡豆豉9g炒山栀9g牛蒡子9g薄荷3g(后下)制僵蚕9g玉桔梗4.5g象贝母12g蝉蜕4.5g马勃4.5g(包)连翘9g2剂

二诊丹痧五日,热渐轻,喉腐略化,舌白糙,尖红起刺,脉弦数,治以前方出入。

淡豆豉9g炒山栀9g牛蒡子9g制僵蚕9g玉桔梗4.5g象贝母12g马勃4.5g银花12g连翘9g板蓝根12g2剂

三诊丹痧7日,热已降,略有咳呛,口渴引饮,舌白糙,尖红,脉弦数较缓,治以清化养阴。

鲜金石斛12g银花9g连翘9g前胡6g象贝母12g黛蛤散15g板蓝根12g天花粉9g芦根30g2剂案四、水痘

毛幼

一诊身热三日,水痘密布,舌白,脉浮数。

时邪留恋,法当疏利。

炒荆芥6g防风6g制僵蚕9g蝉衣4.5g牛蒡子9g朱茯神9g仙半夏6g陈皮4.5g生米仁9g鸡苏散9g(包)3剂

二诊水痘已回,风邪留恋,兼挟湿滞,咳呛痰多,便溏溺黄,舌白腻,脉濡浮数,治以疏化。

炒茅术3g川厚朴3g白杏仁12g白芥子4.5g广郁金9g制南星4.5g姜半夏9g橘红4.5g藿梗4.5g炙鸡内金12g钩藤9g(后下)案五、百日咳

孙幼

百日咳已逾半月,日夜阵作,甚则呕恶,舌白,脉濡滑。

风邪恋肺,肺失清肃,治以肃肺化痰。

炙细辛2.4g五味子2.4g淡干姜3g(二味同打)白杏仁12g象贝母12g炙苏子9g活磁石30g(先煎)姜半夏9g橘皮4.5g炙百部9g苍术9g案六、白喉

方幼

一诊咽喉白腐,气急声嘶,头汗涔涔,四肢厥冷,舌白,脉细数。

证属白喉危证,治以回阳救逆,佐以解毒利咽。

黄厚附片9g(先煎)牡蛎30g(先煎)龙骨30g(先煎)黑锡丹12g(包)巴戟天12g黄芪皮12g射干3g马勃3g(包)甘草3g木蝴蝶2.1g二剂

二诊咽喉白腐渐退,气急声嘶亦减,头汗已止,肢冷转温,稍有咳呛,舌白,脉细数,再予前法。

黄厚附片9g(先煎)龙骨30g(先煎)黑锡丹12g(包)巴戟天12g射干3g马勃3g(包)白杏仁9g炙百部9g甘草3g木蝴蝶2.1g三剂案七、湿温

朱幼

湿温两旬,身热有汗起伏,白pei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烦躁不安,彻夜不寐,肢清,舌光如镜,脉软。

病久气阴两伤,余邪留恋,拟潜阳育阴。

青蒿9g白薇4.5g川黄连2.1g黄厚附片9g(先煎)活磁石30g(先煎)生龙齿30g(先煎)茯神9g阿胶9g(另烊冲)酸枣仁9g鸡子黄1枚(打冲)二剂

原注:

1剂后烦躁稍安,能假寐片刻。

2剂后已能安然入睡,惟热尚未尽,四肢尚欠温,原方龙齿减为15g阿胶改用阿胶珠,服6剂则热退肢和。

案八、暑热症

邹幼

壮热无汗,半月于兹,口渴引饮,小溲清长,烦躁不安,便泄足冷,舌苔白,脉濡数。

上盛下虚,不易霍然。

黄厚附片9g(先煎)小川黄连2.1g香薷9g葛根9g天花粉9g活磁石30g(先煎)菟丝子9g覆盆子9g煨益智仁9g补骨脂9g桑螵蛸9g

另:

蚕茧、红枣各10枚,淡豆豉9g煎汤代茶。

案九、咳嗽

一诊咳经两月,甚于黎明,龈肿口臭,腑气艰行,舌有薄苔,右脉弦大。

肺胃有火,拟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9g甜杏仁12g川贝、象贝(各)6g蜜炙苏子9g瓜蒌皮9g冬瓜仁15g生蛤壳15g橘络4.5g竹茹6g金沸草9g

二诊咳呛得减,龈肿口臭,腑行略畅,再宗前法。

桑白皮9g甜杏仁12g川贝、象贝(各)6g蜜炙苏子9g瓜蒌皮15g冬瓜仁15g黛蛤散15g(包)橘络4.5g竹茹6g金沸草9g川石斛12g

三诊咳呛得减,龈肿未消,腑气艰行,再清肺胃

桑白皮9g甜杏仁12g川贝、象贝(各)6g蜜炙苏子9g全瓜蒌15g冬瓜仁15g黛蛤散15g(包)橘络4.5g竹茹6g枇杷叶12g(去毛包)川石斛12g马兜铃6g火麻仁15g(打)

四诊咳呛得减,龈肿未消,再清肺胃,不变则佳。

桑白皮9g甜杏仁12g川贝母9g蜜炙苏子9g瓜蒌皮15g冬瓜仁15g生蛤壳12g橘皮4.5g竹茹6g马兜铃9g旋覆花9g(包)芦根30川石斛12g

十五日咳已除,惟痰多,用甜杏仁、苦杏仁(各)20粒作杏酪服。

五诊咳已除,龈肿不消,痰涕多,舌薄白,脉濡滑,再宗前法。

川石斛12g甜杏仁2g川贝、象贝(各)6g炙桑白皮9g瓜蒌皮12g冬瓜仁2g生蛤壳12g橘络4.5g竹茹6g蜜炙苏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