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246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Word下载.docx

内容提要:

将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术推广到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意识和水平,可以缓解心理教师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心理辅导老师与一般老师和学生的谈话有什么不同?

它是否可以更切实的解决老师所面临的学生问题多、问题学生多的困惑?

青春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复杂多问题最多时期。

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教师们普遍有难与学生沟通,更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的困惑。

为此,根据自己在教育一线做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有理论、有实例的总结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一文,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与学生的一般谈话的区别,以提高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的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青春期、接纳、倾听、同理、积极看待、发展潜能

积极关注,全盘接纳(开门)——让学生自己摘掉假面具,还原庐山真面目

平等尊重,情感导入(握手)——摘下学生的防护罩,与学生心灵相通

走出自我,学会倾听(了解)——知道他走过的路,才能指导他怎么走

换位思考,学会理解(懂他)——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有效的帮助。

积极看待,学会肯定(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健康的“自我感”。

青春期是个体儿童模式逐渐打破,成人模式又没有建立起来的特殊成长时期。

心理学家称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或“急风骤雨”期。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

青春期是“油门最大,方向盘不稳”的时期,就像失控了的疾驰而下的过山车;

青春期是“最需要引导、规范,又最不服引导、规范”的时期,因为他们自认为“长大了”;

青春期是“需要紧烧火慢揭锅的时期”,因为他们正处于“蒸不熟煮不烂”的时期。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生不仅面临着许多社会诱惑,更面临着如何正确选择的困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也进入了成长发展中的多事之“春”。

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许多学校出现了问题学生多、学生问题多,而班主任解决起来又力不从心和束手无策的问题。

为此,根据自己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法,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与学生的一般谈话的区别,以提高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的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一、接纳学生

——让学生自己摘掉假面具,还原庐山真面目。

心理辅导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与被辅导对象建立良好关系。

有句话说的好“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良好关系是基础,是了解学生、准确把握问题的门户,而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就是接纳学生。

可以这样说,没有接纳,就没有心理辅导。

接纳让学生有人格尊严。

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接纳意味着我们首先把学生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一个自由、独立、有其独特天性、独特人格和尊严的人。

接纳,意味着对学生毫无前提,毫无条件的接受。

接纳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意味着在相互信赖的氛围中的心智启迪,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常见的现象是,由于老师戴着“有色”眼睛看学生,由于老师用好学生的“统一”标尺量学生,不接纳那些存在问题的“歪瓜裂枣”,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认同感不足和自我价值感缺乏,进一步发展到“讳疾忌医”。

好像学生脸上有个伤疤,为了怕老师看见而用手紧捂着,或者是戴上假面具来美化甚至丑化自己。

常此以往,学生真正的自我被掩盖,心理被压抑或扭曲,致使问题越积越多而积重难返,严重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接纳,意味着爱和关注,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不管学生目前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又有多么严重。

在教师始终如一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学生开始重新发现自己,学会善待自己。

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和判断而不是他人的眼睛和判断看待自己和世界。

他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日益减少,和谐的成分日益增多。

在这种表达中,他不必担心被指责、嘲笑和训斥,才有可能使学生自己摘下假面具,敢于以真面目示人,而不是掩饰和逃避。

接纳,意味着平等和尊重。

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感觉“我长大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迫切需要平等地交流。

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抬”上去。

让平等对待贯穿于心理辅导的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遇到问题能够征求学生的意见,而不是主观的去替他们做主,甚至是压制或命令。

接纳,意味着认同甚至是宽容。

认同是指认同他这个“人”,对他的缺点、错误持保留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尊感,自尊者对自我充满信心,乐于接受对自我的教育和要求,从而有利于促进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现状的宽容,为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构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学生愿意与接纳他的老师交心。

教师若拥有一颗接纳的心,先放下自己理性的、成熟的、思考的“绝对正确”,来接纳学生的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的、不计后果的言谈和行为,用平视的、友好的眼光去看学生,学生才能从内心接纳你做朋友,你才有可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学生才愿意与老师交心。

例如一天,小强的家长急切的找到辅导老师,说孩子开学才三个月,可逃学达20多天,逃课在家时就上网玩游戏,希望老师能帮帮孩子。

老师约他到咨询室聊一聊,他显出桀骜不逊的样子,而且戒备心很重,估计早准备好了批评他的挡箭牌。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开始谈话?

“有什么爱好?

”老师和蔼的问,本来不打算说话的他懒洋洋的说:

“篮球和乒乓球。

”“老师也喜欢打乒乓球,中学时还很着迷呢!

谈一谈乒乓球好吗?

”他有些兴奋的回答说:

“这周我赢了对手,从开始打球他就压着我,我一直憋着一口气要赢他,现在终于如愿了。

”“太棒了!

你真有毅力!

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最终战胜了对手。

”他面带欣慰和喜悦。

老师话锋一转:

“还喜欢网络游戏是吗?

”他不好意思的点一点头。

“谈一谈你熟悉的网络好吗?

”他兴奋的介绍着网络知识和操作技巧,老师耐心的倾听并点头附和。

“老师是个网盲,能帮我脱盲吗?

”并示意他咨询室的计算机可以上网。

他有些惊讶但马上眼里放出光亮,迅速起身座到了电脑桌前,熟练的为老师申请QQ号,起网名等,很是“专业”。

老师开始了解他喜欢玩的游戏如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反控精英(CS)等,了解他在QQ上聊一些什么,了解他是因为游戏刺激而喜欢和升级心切而着迷。

由此,也开启了老师对他的心理辅导之门。

二、情感入手

——摘下学生的防护罩,与学生心灵相通。

从情感入手,而非问题和症状入手,这是心理辅导与一般谈话的又一显著区别,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第二把钥匙。

由情入理,以情动人。

因为,真正情感的相通才是心灵的相通。

情感的相通就是先摘下学生的防护罩,让他主动放下自卫的盾牌。

在此基础上才能摆事实、讲道理,老师的引导、规范、教育才能起作用。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一般的谈话方式是从问题或症状入手。

例如,小强的问题表面看是逃学,若从问题入手,老师会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习”“可你怎么能逃学呢?

”沉默……“有事没事的就逃课,你还算不算学生。

”小强不满的较上了劲,心想我就逃了你怎么着吧!

可见在没有进行情感沟通之前,他就是一个戴了很厚防护罩的人,一个刀枪不入的人,这些“理”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而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其结果或者是学生一声不吭,或者是口服心不服。

上面的谈话若变换一下是什么效果呢?

“逃课有什么原因吗?

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

”老师和蔼的问,小强埋藏在内心的话总算有了出口,他开始历数班主任的“不是”……,老师耐心的倾听着,让小强压抑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小强从情感上开始接纳老师。

接着老师平和的问:

“你认为班主任太过认真,让你感觉很不舒服是吗?

”小强连连点头并补充说:

“是犯了错误后惩罚的太重,让我感觉受不了。

”“为什么会感觉受不了?

别的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主要是我受不了。

”“为什么是你?

和班主任的矛盾有自己的原因吗?

”“应该说有,我从小就不让管,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习惯了。

”“结果会怎么样呢?

”……由于从情感入手,辅导老师启发小强自醒,并逐渐接近小强问题的核心。

为什么要如此?

因为人首先是情绪的人,而情绪情感是难以自控的;

然后才是理性的人,理性和成熟是逐渐学会的。

学生更是情感丰富的、感受性很强的、敏感脆弱的群体。

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一上来就想改变学生,不然,我们今天的谈话不就是瞎耽误工夫吗?

不就是没效果了吗?

其实,并不是每次谈话都能解决问题,并不是每一次的辅导都要立竿见影。

智者云:

“上善若水”,心理辅导似水,有着水的五性。

其一是“淡”性,谈兴趣,谈轶闻,自自然然,不着痕迹;

其二是“柔”性,循其心性,懂其脾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三是“变”性,随时而变,因势而变,考虑恰当的时间和地点,选择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

其四是“韧”性,滴水穿石,每天一点点,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

其五是“默”性,其水默默,润物细无声,却力透其根。

不在于表面的轰轰烈烈和急风骤雨,而在于宽松气氛下的通达其心,达到心灵的触动和觉醒。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好: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三、倾听学生

——知道他走过的路,才能指导他怎么走

你与学生情感上相通了,或者说学生从情感上接纳了你,他才肯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他才肯说出埋在心底里和谁都不愿说的话。

倾听学生,满足了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第三把钥匙。

倾听是为了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

魏书生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凭想当然、凭冰山一角而推知冰山的全貌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理想报负,还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烦恼困惑,了解学生的成长危机。

因为只有知道他来时走过的路,才能指导他今后怎么走。

从自我出发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更喜欢“说”——表达自己,而不是“听”——感受他人,这是人类天性中的一个弱点。

换句话说,我们更重视强大的声音,而忽视比我们弱小的声音,这是人类天性中的又一个弱点。

我们通常会由于对学生的问题不够感兴趣,而抑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我们通常会由于轻视学生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通常会自以为是或凭想当然,以至于没有听懂孩子真正要表达的;

我们通常会由于缺乏耐心而打断和转移学生的谈话,以至于使真正的问题被掩盖或延误问题的解决。

你可能会问,如果明知学生说的是错的,难道也要听吗?

可请你想一想,当你说话时,会认为自己说的是错的吗?

不但不会而且还会很自以为是,学生的感觉同此。

你可能要问,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他说出来?

因为不管他说出的是蒺藜还是毒草,说出来我们就有办法,因为还没有成为事实,蒺藜还没有扎人,毒草也没有伤人,而埋藏着就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爆炸。

与学生沟通的关键不在于自己说什么,而在于能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一般的谈话是,教师说的居多,不但振振有词而且咄咄逼人,而学生或不愿意说,或者是没机会说,只有听老师训的份。

尤其在与学生沟通时,不会倾听是我们的常见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控制,做一个“大耳朵小嘴巴”的倾听者。

倾听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是“忙”,家长忙的没有时间陪孩子说话,老师忙的没时间陪学生谈心。

而学生中的口头禅是“郁闷”,学生为什么会郁闷?

我们看这个“闷”字,那就是有话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才会闷。

可以这样说,说出来的就不是心理问题,憋在心里的才会成问题。

那么,学生又为什么会愤懑?

他心里的愤怒满了、溢了、爆发了,所以会“懑”。

什么是“闷”和“懑”的放气阀,给学生一个陪伴,耐心“听”他倾诉。

其次是创设宽松安全的倾听氛围。

学生有被倾听的需要,但前提是他认为倾诉的环境是安全的,这里的安全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不会有其它顾虑,比如是不是说的不对,自己的做法是不是要受到指责等;

另一层是说出自己的秘密不会被传出去,不会由此引来的不良后果而受到伤害等。

所以,为学生保密是辅导老师的基本守则,但当学生所说内容有可能给他个人造成伤害或给公众带来危害时,又需要及时向上级做汇报,以保证被辅导者的个人或公共安全。

倾听好像给学生把脉,不但要认真更要有耐心。

要抱着极大的兴趣去听,只有老师对学生所谈的内容感兴趣并有所了解,不断的适时加以附和,学生的谈话才会像流水一样顺畅,才能使谈话逐步深入,并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核心,才能帮学生找到影响和阻碍他成长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不但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灵去感受。

我们的语言通常不能准确表达思想,这就是常说的“词不达意”。

对于心智还很不成熟、语言表达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不善言辞的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需要辅导老师不但听懂其言语性的表达,还要注意倾听其非言语性的表达,注意对学生多种信息的搜集和整合。

例如,双手抱在胸前,可能是他还有所顾虑没有敞开心扉;

低头摆弄着衣角,可能有什么事让他感觉局促不安而内心焦虑,眼神左右游离不敢正视老师,可能他在撒谎或将真相掩盖等。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了解学生有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老师与小强一起回溯了逃学的历程。

第一次是在生物课上,生物老师问:

“鲫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的分界点在哪里?

”小强脱口而出:

“屁眼”惹的全班哄堂大笑。

事后,班主任惩罚小强将“屁眼”带序号写600遍,小强心想那就是1800字,他感觉太无聊而心生抵触,所以没有写,可又怕老师第二天检查,所以就选择了逃学。

第二次是小强和另两位同学没交历史作业,班主任检查时发现,他们前面有60来页都没写,于是很生气的说:

“今晚回去补上,明天检查。

”小强心想一晚上怎么能做完几十页作业,所以就没有补,可怕第二天老师检查,所以又一次选择了逃课。

第三次是老师布置明天交《学生成长语录》,小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就没有写,可又怕老师检查,所以,又一次选择了逃课,此时的小强已习惯于将逃课作为处理学校问题的一种方式。

由此不难发现,小强逃学的真正原因是他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过度惩罚,而小强又是从小被惯坏了的孩子,很任性不服管。

与其说小强是逃学不如说是为了躲避班主任。

因此,师生关系重建是解决小强逃学问题的关键。

所以,只有听了才会懂学生,真正懂了才能有效帮学生。

四、同理学生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有效的帮助

我们喜欢与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你一定会说爱听自己说话的,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的。

与学生沟通道理同此,就是老师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用学生的心灵去体察、感悟,你与学生是感同身受的。

正如心理辅导师箴言:

“如果你流泪,湿的是我的脸;

如果你痛苦,伤的是我的心。

下面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有一天,老王和他的儿子,要将一头小牛赶进牛棚,但他们犯了一个普遍性的错误,他们只想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他儿子在前面牵着牛鼻子使劲拽,老王在后面用力推。

但正如他们自己一样,这头小牛也只想着它自己所要的。

所以,它蹬紧四肢,顽固的不肯离开原来的地方。

一旁的女帮工看到了这个僵持的场面,她懂得小牛的脾性,她了解小牛需要什么,于是她把拇指伸进小牛的口里,一边让小牛吮吸着她的拇指,一边轻松的将小牛引入牛棚。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达到老师的教育目标之前,先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不一定都正确,但一定要从他的需要出发。

本来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你有你的想法感受,学生有他的想法和感受。

如何达成一致?

如果各执己见,学生就会认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会话不投机,就会顶牛和产生隔阂,就会刀枪不入,就会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甚至使沟通无法进行下去,这是目前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最感困惑的问题。

例如,小强的班主任由于生气让学生一晚上补几十页作业,是否不够同理学生?

因为学生拉下的可能是十几次的作业,怎么可能一次补完呢?

若考虑学生的完成能力,就会分几次让学生补,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因为完不成怕老师重罚而逃学的情况。

怎么办?

唯有老师暂时先放下自己的想法,拥有接纳包容的心态,同理学生的思想观念,同理学生的情绪情感,同理学生的体验和经验。

换一句话说,先放下自己的想法,首先进入学生的世界,你站在他的同一侧,陪伴他、聆听他、理解他。

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讽刺他、挖苦他、责骂他,那样只能使问题越来越糟,学生不但不能从问题中成长起来,反而会自暴自弃。

尤其在学生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摔到了为他掸去身上的尘土,受伤了为他小心包扎伤口,心痛了抚慰他受伤的心灵,无助了做他精神上坚强的后盾。

在此基础上,老师的引领才有效果,老师的想法感受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或带学生走出泥沼或旋涡,如此,他才能从挫折中站起来,挫折才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壮骨剂。

老师可以同理学生,但不一定赞同他的观点和做法。

例如,老师可以理解小强,由于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惩罚较重发生学校适应不良,所以出现逃课现象,但不赞同他用逃避的办法来应对现实中的问题,而需要引导他敢于面对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积极看待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进潜能,塑造健康的“自我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说过一句漂亮的话“释放一个人早已存在着的潜在的能力。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做,而是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解决学生的问题。

也就是所谓的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自己助自己。

这是心理辅导与一般谈话的又一显著区别,也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第五把钥匙。

任何人都可能在漫漫人生路的某一阶段或某个时期出现问题,更何况是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

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

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学生简直是朽木不可雕也,逐渐对学生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失去了信心,以至于最后厌恶和放弃学生,用消极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学生;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问题是学生成长的契机,正因此,他们才需要老师的支持和扶助,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

老师若拥有接纳的心,就会认为十几岁的孩子将“肛门”说成“屁眼”很正常,因为他不是有意的,只是脱口而出,没有考虑后果。

老师若从积极看待的角度去处理就会说:

“谢谢小强的答案,让大家记得更牢了,只是以后最好用书面语言。

”并就此了结,就不会发生班主任罚他带序号写600遍,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逃学问题。

积极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可发展潜能,可从以下“燃”、“激”、“悟”三个层面展开。

一个“燃”字,点燃学生内心的希望之火。

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想好的愿望,都愿意做好学生,都想取得好成绩。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内心的良好愿望,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感到被信任,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动力和约束,可以促使他自我成长。

一个“激”字,激发学生的内在可发展潜能。

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的扬其所长,增强其自我感。

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把他们看作有着极大可发展潜力的人。

帮助学生发现那些阻碍他们发展自己优势的障碍;

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巨大的可发展潜能,并不断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健康的自我感,自我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认为在他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

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感永远不会过分,否定的反馈会在精神上毁了一个人,肯定的反馈会在心灵上最大限度地释放一个人的成长潜能!

一个人只要抹去“自我感”上的灰尘,他的世界几乎就是一个“无限”!

一个“悟”字,吾日三省吾身,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让学生自己能够有所认识和觉悟,然后他才能有所改变,而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么改变,尤其对于自我意识增强、处于逆反期的中学生,这一点就更需加以注意。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通过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清醒的认识自我,引领学生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自我。

正如罗杰斯所说:

“相信每一个人天生都有克服自我问题、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潜能。

下面是老师与小强的一段对话:

“这样小就经常逃学,想过将来干什么吗?

”“想过?

但不好意思说。

”“说说又何妨?

”“去街头买板面或者去烤羊肉串。

”“你甘心吗?

你比班里的哪个同学差?

”小强沉默……

“据老师了解,你很有学习的天赋,比如,英语单词看两遍就背过,课下积极找老师背英语课文,这次英语小测很难,可你还考及格了。

”小强的眼里闪烁出光亮……

“你只是长期学习习惯不良,说的到做不到,因为知易行难。

”“老师,我也知道再这样下去就完了,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强急切的问。

“当然有,只要你想,并能坚持下去,愿意试一试吗?

”小强坚定的点一点头。

于是,老师为他介绍了《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表》的使用方法,并和他约定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检查他的执行情况,他表示今后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对家庭负责的人,对班级负责的人。

由于班主任也变换了对小强的教育方式,既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而是用教育者所适合的教育方式去教育。

班主任形象的比喻说:

“管理小强似给他套“紧箍咒”,需要在他能接受的范围内,一扣一扣的套,而不能急于求成。

否则不但“紧箍咒”没有套上,反而会让他逃脱。

”在家长、老师、班主任的协同努力下,小强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并很快适应了初中的生活。

青春期是学生成长发展中问题最多、复杂多变、至关重要的发展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得不谨慎、不得不重视。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成长的危机,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逐步达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使他们迈好人生第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