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誓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6、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一事:
“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
”将所得韩地建立颖川郡。
此事最有可能发生于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31年C、公元前315年D、公元前214年
7、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8、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
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9、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10、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1、.《史记》记载:
“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学.科网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1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13、《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决定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6、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里的“道”是指()
A.万物本源B.道德人心C.道统秩序D.学问信仰
17、有一位思想家,在其社会主张上,理想和功利是并存的。
但他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
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
18、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9、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
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影响大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21、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2、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23、“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2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25、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
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
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A.
小农经济形成
B.
工商食官出现
C.
中央集权加强
D.
江南得到开发
2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7、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9、在思想方面,清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30、据《秦律·
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
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题(31题11分,32题9分,33题10分,34题10分,共40分)
31、(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材料二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
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3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
地理志》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3分)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2分)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
对此,你有何看法?
(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4分)
33、(10分)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
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
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7分)
34、(10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
左宗棠则认为,“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
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
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而且从战略意义上考虑: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
……1875年5月,清廷命左宗棠统兵出征。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下令“抚辑流亡,修葺城堡”;
“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犁开渠引水,屯田垦荒,以充军粮”;
“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和郡县”。
下令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
刊印《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籍,传播中原儒家文化。
——摘编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实施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7分)、
高二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主要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
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分)理想的政治:
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分)
(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
道德比财富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必须坚守)。
(3)特点:
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2分)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先河;
奠定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发和兼容并包;
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分)
32、
(1)原因:
血缘关系疏远;
周王室衰微。
措施:
采用郡国并行制(1分)
(2)用意: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
(3)不同:
秦:
赏赐诸子、功臣;
汉:
分封诸子。
看法:
示例:
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
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
巩固西汉统治,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33、
(1)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3分)
(2)表现:
经济工业化;
军事近代化(4分)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倒務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
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34、
(1)理由:
新疆物产富饶,经济上有开发前途;
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清朝的安危;
国防上有重要战略意义(海防、塞防并重);
被西方殖民者觊觎。
(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措施:
安抚流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
在新疆设行省和郡县;
刊印书籍,兴办义学。
作用:
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中央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推动了新疆近代教育事业的进程。
(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