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050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卷第六单元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a卷有答案文档格式.docx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4.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

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5.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8.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9.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

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

10.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

据此可知雅典

A.决策的科学在于制度B.雅典的民主重视程序

C.民主监督机制合理D.公民享有法律否决权

11.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

“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12.西汉成帝时的东海郡有精确数字的吏民比例为1:

633,而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官员占公民人数仅约为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

导致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罗马

A.法制完备,规范人们的行为

B.城邦自治,人们独立性较强

C.军力强大,保障社会安稳

D.疆域狭小,政府事务较少

1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14.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

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

这反映出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15.德国宪法规定: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造成这种政治现状的主要原因

A.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B.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

C.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D.容克地主阶级在统一过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权力

16.1879年起,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先后在中国的广州、东北及中西部旅行。

1896年,毕晓普夫人从上海出发,途经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长江三峡、奉节、万县、成都、灌县、汶川、理县、马尔康、重庆等地,之后还出版了配有作者拍摄的113幅照片的书-《1898:

一个英国女人眼中的中国》。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

B.通商口岸受西方影响较大

C.中国内地具有一定开放性

D.欧洲加紧在华的殖民活动

17.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18.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

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19.下图为沈泊尘于1919年创作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出

A.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形成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上被推翻

C.工人阶级力量初步得到体现

D.人民群众成功捍卫领土主权

20.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对皖南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造成新四军重大损失。

事变发生后,中共决定“不宜借此事件与国民党决裂”“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反攻为妥。

”此举的出发点是

A.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B.维护全民族抗日的大局

C.争取国际国内舆论支持

D.团结国民党内进步势力

21.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爆发,当时股票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症结,对此

A.政府开始发动对外殖民扩张活动

B.出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C.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政治权利

D.逐渐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2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

“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

”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23.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

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

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

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24.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

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25.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

“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29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

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

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

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

“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

”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

美国

部分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事例

1.1838年12月12日,广州数万群众反对英美等国暴力干涉广东当局在商馆前处绞烟贩的行为,展示了普通群众支持禁烟的强大民意。

2.1895年,康有为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堵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3.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科学和民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表达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诉求。

1.1773年12月16日,示威者们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于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

2.1775年,以莱克星顿枪声为起点,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了不懈斗争。

3.革命时期,普通民众要求扩大选举权,“不纳税无代表权”口号成为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专制权力的有力旗帜。

4.在内战和重建时期,南部400万黑人奴隶因为特殊贡献而获得了公民身份和选举权。

5.一战期间,在美国妇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下,美国终于将禁止以性别为由剥夺妇女的选举权写入联邦宪法,确立了女性和男性的政治平等地位。

阅读近代中美部分民众政治参与情况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时间

名称

主要观点

1903年

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教科书》

只介绍了战争过程和南京条约的内容

1907年

宏文馆《中国历史讲义》

《南京条约》后,“鸦片输入已多,……由是国势遂衰,内忧外患交迫已矣”

1913年

中华书局《新制本国史》

《南京条约》后“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

交涉始多,于是流毒遍于中国矣”

1922年

商务印书馆《新著本国史》

以《毒物的蔓延与通商大局的发展》为题讲述鸦片战争

1929年

中华书局《高中本国史》

对《江宁条约》的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协定关税”对中国影响最大

1930年

北新书局《高中本国史》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第一步

1933年

世界书局《初中本国史》

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现阶段的落后与困难归因到这场战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9.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

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

材料二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三美国方面声明: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

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1972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四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约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

由于美国的301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且这一措施明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严重侵犯中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享有的合法权益,威胁中方经济利益和安全,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启示。

(4分)

答案

1.【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

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

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

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答案】A

2.【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活动,这些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也导致为了取得战争胜利而开展的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所述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B项;

战争推动民族融合,但汉族当时尚未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

春秋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尚未彻底瓦解,排除D项。

3.【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

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

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

【答案】B

4.【解析】材料显示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逐渐增多,体现出宋代官僚组成成分比较完备。

C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经济重心问题,A错误;

科举考试制度完备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

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并不是说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D错误。

【答案】C

5.【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6.【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

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

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7.【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

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

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8.【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

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

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9.【解析】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不正确;

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

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

10.【解析】“雅典公民有权对公民大会已通过的决议提出控诉,如理由正当,陪审法庭将废除该决议,并处罚责任人。

如控诉证据不足,则要处控诉者巨额罚金”表明雅典民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故C正确;

雅典民主制度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故A错误;

材料反映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合理性,无法体现“重视程序”,排除B;

法律否决权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11.【解析】根据“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结合所学,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材料反映罗马法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C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皇的权力,排除A;

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的思想进行反封建斗争,并非罗马法,B错误;

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2.【解析】根据所学,古罗马法律完备,公民只要遵守罗马法的行为准则,即可保持帝国的正常运转,A正确;

罗马不是城邦制度,排除B;

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罗马帝国时期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错误。

13.【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所以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否决属于立法权的制衡,体现了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A符合题意;

英国上院掌握司法权,下院掌握立法权,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立法权的制衡,和总统行政权无关,排除C;

参议院和众议院由选举产生,D错误。

14.【解析】根据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

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答案】D

1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有权控制议会,任命宰相等,这说明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在统一过程中掌握了政治经济权力,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故D项正确。

A项是材料的现象,而材料设问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限制,而是强调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排除B。

德国统一后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C。

16.【解析】欧洲旅行家毕晓普夫人能在中国旅行特别是能在中西部即中国内地旅行足以证明当时中国内地是开放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通商口岸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

毕晓普夫人的旅行和殖民活动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17.【解析】1853年至1863年南方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社会动荡,所以才出现了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的现象,这就说明了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银行制度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