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4915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伤仲永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伤仲永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伤仲永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伤仲永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测试题.docx

《伤仲永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仲永测试题.docx

伤仲永测试题

5《伤仲永》测试题(答案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0分,每空1分)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日扳( )泯( )然卒之为众人()

或以钱币qǐ之( )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今夫不受之天()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40分,每空2分)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 即书诗四句(立即、马上)邑人奇之(同县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称前时之闻(相当)收族为意(聚,团结)卒之为众人(最终)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受之天也(承受)泯然众人矣(消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稍稍宾客其父(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也(以……为利)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贤于才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伤仲永(哀伤,叹惜)

三、.翻译下列句子。

(21分,每题3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翻译:

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翻译: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翻译: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翻译: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四、用原文填空。

(8分,每空1分)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未尝识书具,呼啼求之”;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父利其然”中“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五.回答问题。

(每题3分,共21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5)点明主旨,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7)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答: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

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福建省泉州市】二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译。

(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3分)

【答案】5.(2分)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①相当,符合    ②牵,拉(或“通‘攀’,牵,引”)  ③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

(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

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

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

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

表兄。

②句读:

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

③南英辈:

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④经生举业之富:

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       )

⑶取而疾走           (       )    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

(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简要回答。

(3分)

【答案】9.(2分)B

10.⑴通“攀”,牵,引⑵相当,相称⑶跑⑷闻名,出名

11.⑴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的父亲)。

⑵自己根据文章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12.(5分)⑴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每处1分)

⑵示例:

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分)(只写启示得2分,只写事例得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

【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答案】6.B  7.D  8.C  9.B  10.A 

【湖北省鄂州市】二

(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13分)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⑴即书诗四句  (            ) ⑵稍稍宾客其父  (            )

⑶无从致书以观(            )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写出三点。

(3分)

【答案】11.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

满分2分)

15.提示:

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每点1分,满分3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理解意思

伤仲永(伤:

         )    世隶耕(世:

        ) (隶:

        ) 即书诗四句(书:

    )

未尝识书具(未尝:

           )(书具:

         )     忽啼求之(求:

        )(之:

        )父异焉(异:

   )(焉:

        )    借旁近与之(旁近:

         )(之:

       )      并自为其名(为: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族:

          )(收:

         )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

                      )

(可观:

         )    邑人奇之(奇:

         )     父利其然也(利: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扳:

         )(环谒:

        )(谒:

          )

余闻之也久(闻:

       )(之:

                 )         于舅家见之(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闻:

            )泯然众人矣(泯然:

         )(然:

        )

(众人:

                        )

2、翻译句子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对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

不同之处:

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吕蒙进步了。

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则“泯然众人矣”。

4、《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你自己述说一下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5、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

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

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6、伤仲永》选自       ,是    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

“伤”,这里有

    和    的意思。

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才能不断进步;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7、.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8.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这三个字是:

                       

9.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10.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1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他的          )

④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          )

⑤父利其然也(     这种                )

13.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1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2006-2012年中考试题·《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他们小时都很聪明。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

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

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