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4651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7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x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1.武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基本情况

1.1发展历史与学科优势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办于1996年。

1998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授予权;2003年“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授予权;2004年通信工程专业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批建设的品牌专业;2005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通信工程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07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通信工程教学团队成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通信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1.2专业规模

本专业现有在职教师35名,培养本科生约240人/年,硕士研究生约200人/年,博士生约15人/年。

1.3专业特色

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面向国际、面向前沿、面向行业”为指导思想,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思路,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围绕“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三强”人才培养,紧紧抓住专业的发展强势,发挥信息学科的特色优势和学校在材料、交通、汽车这三大领域的学科和行业优势,在国内同专业中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辐射作用,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围绕企业对人才需的特点实施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重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综合能力与科学素质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懂理论、懂技术、懂管理、政治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和企业合作,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体系。

将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中,渗透到课程设置中。

以专业发展特色为导引配置系列课群;以平台课程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群为基础创建优质课和精品课;按“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省级重点学科和通信工程省级品牌专业等为支撑,以“三全”育人体系为保障,以企业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互动为方向,取得以“一团二高三品四台”(优秀团队;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和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四个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即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现代通信系统与信息处理实践平台、程控交换与接入网实践平台、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实践平台和流媒体通信实践平台)为标志的专业建设成果。

1.4师资队伍

经过不断发展,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了以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为主体、年龄结构合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见表1.1)。

表1.1教师队伍整体结构表

教师

总数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50

35~50

<35

博士

硕士

学士

35

12

17

6

3

13

19

24

9

2

34.3%

48.6%

17.1%

8.6%

37.1%

54.3%

68.6%

25.7%

5.7%

35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国内外15所高校,其中54%来自外校。

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本专业教师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恪守师德,身体力行。

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涌现出一批治学严谨、从严执教、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

2008年刘泉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年刘岚教授荣获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奖;2011年刘泉教授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刘岚教授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电路理论精品课名师,江雪梅副教授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信号与系统精品课名师;在学校组织的“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中,本专业刘岚教授当选;近4年有3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3名教师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4名教师获校教学优秀奖。

近5年来本专业承接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2项。

本专业有近20人次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芬兰、挪威等国的专家和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对专业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1.5学生培养质量

本专业多年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专业和基础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97%。

迄今已为我国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成为我国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重点围绕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或省级“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活动,以科研产业基地和创新研究引导和支撑大学生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奖人数逐年增多。

三年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立项1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立项49项,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近300人。

三年多来,共有123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其中,获全国一等奖4人、全国二等奖9人、全国三等奖36人,省级特等奖7人、省级一等奖37人、省级二等奖27人、省级三等奖35人。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共立项42项。

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08届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24.1%和2009届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30.53%以上,2010届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44.28%,2011届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达到48.11%。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通信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分别服务于军工科研院所、世界或国内知名企业,大部分成为了院所和企业的骨干力量,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2.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本专业具备培养卓越工程师良好的条件。

校内方面:

本专业多年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以工程实现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教学和实验设施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有可依托的“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可充分利用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凝聚作用和窗口作用不断获得发展;

(2)本专业具有与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可将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的校内实训中心的培养纳入企业环节,作为学生工程实训的主要培养基地,学生在实训中心的管理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加强通信工程与技术的各种设计与实现环节,宽口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3)本专业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从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对专业人才的基本培养和深层次培养都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4)本专业有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使专业的发展具备了十足的后劲;

(5)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首批建设的品牌专业,也是学校首批挂牌的湖北省品牌专业;

(6)通信工程专业是建设中的国家级特色专业;

(7)通信工程教学团队是建设中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8)通信工程专业有国家名师1名,校级名师1名;

(9)通信工程专业有国家精品课2门、省精品课3门、校精品课3门。

校外方面:

本专业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武汉中原电子集团应用电子研发中心、武汉微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明波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开锐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为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在产学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构筑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企业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科研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开展技术讲座、经验交流等,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3.试点规模及学制

3.1专业规模

本科:

70人/年

硕士:

35人/年

3.2学生来源

本科阶段:

(1)采用0批次招生,根据成绩择优选拔。

(2)卓越工程师班在本科学习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3)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在每学年初(9月)完成,学生的学籍异动原则上在信息学科范围内进行。

(4)根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情况,对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进行“升级”确认,对考评未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实施“淘汰”,转入信息学科专业普通班完成学习。

(5)“分级介入”采用自愿和优选原则,在信息学科专业普通班中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学习,比例不超过卓越工程师班原有人数的20%,学籍进行相应变更。

表3.1学籍管理及异动条件

年级

学期

教育内容

“升级”条件

中途“介入”条件

大一

1

通识教育

取得一年级总学分的三分之二

取得所学专业一年级

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2

大二

3

学科教育

取得二年级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两年

的全部学分

4

大三

5

专业教育

取得三年级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三年

的全部学分

6

大四

7

企业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合格

才能进入毕业设计

8

毕业设计

(在企业完成)

取得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可以毕业,

但只有当GPA≥2.0才能进入硕士阶段

研一

1

课程教学

取得研一全部学分

2

研二

3

企业工程实践

4

学位论文

(在企业完成)

硕士阶段:

本科四年学习后,50%推荐到卓越工程师硕士阶段学习。

3.3卓越工程师学制

分本科和硕士培养两个阶段。

本科学制为4年,采用“3+1”培养模式。

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

3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大学生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硕士学制为2年,采用“1+1”培养模式。

即1年在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1年以“双导师”制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顶岗工作,同时针对现场生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武汉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3)武汉中原电子集团应用电子研发中心

(4)武汉微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5)上海明波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深圳市开锐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5.培养方案

5.1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

5.1.1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理念,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掌握通信工程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具备从事通信系统开发和产品生产、营销或服务、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优秀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

2.培养要求

(1)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通信工程的学科发展情况;

(3)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4)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经济管理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信息化社会交流方式与知识文献的获取方法,掌握相应的政策法规;

(5)掌握通信工程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数学、物理与工程学的知识,掌握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6)具备与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电路、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7)掌握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新技术;

(8)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等,以及能借助于科学技术文献资料,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9)具备通信系统工程项目总体架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相关技术资源,参与并完成综合性通信工程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并能综合考虑系统开发成本、产品质量、安全可靠性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能够创造性地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应用系统所需的架构设计、开发方法,确定最优解决方案,综合运用系统集成与测试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

(10)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5.1.2培养模式

本科阶段的培养采用“3+1”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

5.1.3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5.1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体系

5.1.4培养思路与理念

(1)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反映ICT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3)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设计水平高超、综合能力突出。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

(4)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5)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5.1.5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学分要求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集中性实践课学分

课外学分

190

121.5

17

41.5

10

本专业总学分190学分,其中计划内180学分,课外素质拓展类10学分。

计划内课程由通识教育、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

在集中性实践课程中有1年(36周、30学分)时间为企业工程实践环节。

表5.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

(45学分)

人文社科类

必修

选修

9

4.7

自然科学类

必修

14

7.4

选修

信息技术类

必修

6

3.2

选修

体育艺术类

必修

4

2.1

选修

外语类

必修

12

6.3

选修

学科大类课程

(42.5学分)

学科基础类

必修

37.5

19.74

选修

5

2.63

专业课程

(53学分)

专业教育类

必修

45

23.68

选修

8

4.21

集中性实践课程

(39.5学分)

校内集中性实践课程

必修

9.5

5

选修

企业工程实践环节

必修

30

15.8

素质拓展

课外

10

5.3

总学分

100

5.2硕士阶段的培养方案

5.2.1培养目标及要求

1.培养目标

根据国内和国际企业对骨干创新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造就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基础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从事工程开发和设计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信息、通信、电子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受到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实践和设计等多方面的深入技能训练。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般理论与技术,掌握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具有很高的信息处理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电子设备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以及大系统的技术集成的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身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具有跟踪与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工程应用前沿的能力,具有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的创新能力;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熟悉其中1-2个技术标准;

(6)具有很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7)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8)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

(9)具有很强地撰写工程技术、设计文档和专利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10)掌握一门外国语;

(11)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

4.教学要求及学习年限

(1)教学内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验分析和实践研究。

教学过程重视团队学习、设计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位论文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

(3)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学分制,其中课程学习阶段为1年。

5.2.2培养模式

采用“1+1”的培养模式,其中1年进行理论和校内实践学习,理论课程占40%学分,实践占60%学分;1年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完成毕业论文。

5.2.3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1.研究方向

(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2)电子与信息工程

(3)信息系统与控制

(4)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2.课程体系

硕士培养阶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该阶段应从培养学生工程或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出发加强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1年。

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

综合实践依托本专业领域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岗位,主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环节,参加实践的研究生需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5学分。

2.学分要求

硕士培养阶段学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必修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

(1)硕士学位课程18学分

(2)硕士选修课程8学分(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3)工程实践专题6学分

工程实践专题要求针对本专业的一个具体的工程应用领域,开展调研、学习和研究。

在企业环境下完成或结合企业需求,要求提交技术报告。

工程专题可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鼓励通过该工程专题,结合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提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题目和研究方向。

3.毕业设计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企业中完成,指导方式:

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工作,包括选题、设计过程、实验/试验、调试、评估等,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组织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如开题报告答辩、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

修完32学分,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5.2.4培养标准实现途径

(1)采取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导师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联合培养机制;

(2)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需要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在学校完成,论文研究阶段在企业完成;

(4)研究生的学习应强调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的判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6.1组织保障

(1)成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体。

专家委员会由信息学院院长任主任,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合作培养企业负责人,企业教授级高工、通信工程系主任、学科责任教授等学校与企业的各方面人员组成,全面负责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试点工作组由信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通信工程系主任任副组长,教学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实验中心负责人、各相关企业一线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

学院教学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负责起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协调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师资聘请与培训,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

在各合作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站,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到企业后的各项工作。

(2)建立会议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及时沟通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每年召开三个座谈会,即学生座谈会、骨干教师座谈会、企业人员座谈会。

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感受、企业期望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下一步方案的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每学期召开1-2次试点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本学期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计划情况,提出下学期计划执行方案,落实各环节责任人。

6.2条件保障

(1)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试点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了解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同时,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等方式,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采取一定措施鼓励教师提升工程能力;另一方面,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讲座,为学生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工程师专业的基本训练。

形成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师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

在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创新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

教师取得在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