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4431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教师资格证教育学18章文档格式.docx

七艺——古希腊,最早的学科课程:

文法学、修辞学、辩证法学(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

3、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等级性——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一。

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能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4、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主要特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后,出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高等教育——三大功能:

知识传授(教学)、知识创新(科研)、知识转化(社会服务);

一般把适龄入学人口中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15%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点。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为主要特征。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代表作《论语》

A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

B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C继承六艺,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D重视因材施教,其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墨翟代表作《墨子》

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应用技术的传习;

认为获得知识有三种途径:

“亲知”、“闻知”、“说知”。

3)道家代表作《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

4)《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A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B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C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D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

1)苏格拉底:

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部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根据三种由谁主导,可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

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通过教育,才能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3)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政治学》,A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B“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没有公民资格的奴隶不可以受教育;

C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步分阶段教育,这也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思想渊源。

(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特点:

A主张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

反对封建教会的压迫和统治,张扬个性B强调满足儿童的性情和爱好。

教育革新活动,最著名的维多里诺主持,聘请著名学者讲学,招收欧洲各地学生,施以通才教育,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教育的榜样。

自然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大教学论》,A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B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尊重人的自由发展;

C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爱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2)卢梭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爱弥尔》,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其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产生很大的影响。

3)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成为本来的自我。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A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B教育的过程、方法要遵循自然。

5)英国哲学家洛克

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有差别是因为教育。

主张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绅士教育在家进行,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同时他轻视国民教育。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

1、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康德:

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赫尔巴特: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讲授纲要》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共分三篇:

第一篇阐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学应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为目的。

第二篇论述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过程等,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借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间,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统一体的,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三篇讨论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过教育形成儿童性格的理论。

其教育观是二元论:

一方面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在政治伦理观上,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强迫教育)。

2、杜威及其《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系统的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主张:

1、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

纵向说生活是发展、生长的过程(教育是生长),横向说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教学的任务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是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智慧和探究。

3、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

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

书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为生活所必须以及教育的社会机能,然后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

“教育即生活”;

第8-23章对要对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后三章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认为“为了实现民主主义的联合生活,就必须教育所有的社会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歧,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教育学的综合化是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又一特征。

教育学的综合化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多视野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 

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

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

2、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分为重建、大发展、调整、新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教育先行:

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指教育发展优先于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调整

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进入21世纪,世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教育加快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

(1)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2)进一步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3)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4)重视学生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5)普遍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2.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范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3)内涵逐渐扩大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4)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机会平等有三重涵义:

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全民教育兴起的原因1)从个发展层次看,全民教育既是权利并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也是生存和发展基本手段2)从社会或国家发展的层次看,全民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选择3)全民教育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和需要。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祖师发起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提出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民教育的目标包括:

到2000年将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

2000年成人文盲率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

扩大幼儿的看护和发展活动;

提高学习成绩;

扩大提供基础教育和青年及成人所需要的其他必需技能的培训。

二、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创新,1965年在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

终身教育是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施教范围更具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取向、学习形式个别化与多样化为特征的教育。

)2)其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3)最后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

教育化社会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

学习化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社会,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手段,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它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显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

三、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它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做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教育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如何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不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

教师是知识较多者,是正确答案的拥有者、是答疑的责任者的角色,无法继续扮演。

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意见。

用教材限定教学内容、用教师限定教学对象的形式已经不存在了。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教育历程;

二、“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

二、高中阶段教育;

三、民办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教师;

六、教育经费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如国家、社会教育机会、学生家长、教师的期望均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标准。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如下

学校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针对所有对象普遍;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针对特定对象特殊;

3)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阶段性

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结果。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化:

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大报告中,加上了一个“美”,把美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

(二)不管表述如何改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不变:

a、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b、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c、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精神越来越重视。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三个要点)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个部分):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掌握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掌握五育之间的总体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指的就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注意美育的重点,美育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美育的根本任务。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个体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因材施教)等特征。

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

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因素论”:

遗传、教育、环境。

1)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3)教育作为特别意义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个体的遗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