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4181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Word下载.docx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开辟敌后战场、人民战争路线、《论持久战》、中共七大、根据地建设、抗战胜利。

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战胜利。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进攻、战略反攻、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会议。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建国后

1949~1956年

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1978年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斗争、“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革”、外交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78年至今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详情例析

〔例1〕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

例如:

维新派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

“吾既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

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例2〕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回答:

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

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解析〕从能力考查角度看,本题旨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能力测试,包括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将重要的史实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等。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两者所提出的救国主张的分析,真正理解其体现的爱国主义。

本题的难点是第二问,而回答这一问的关键在于联系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对维新派和义和团的爱国主张进行分析。

前者代表先进生产力,但对帝国主义有妥协性,因此提出了国内改革问题,但却忽略了对外反抗问题;

后者具有反抗精神,但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所以看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内因,也不可能提出制度革新来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主张。

而两者的先天不足也决定了这两个阶级不能真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本题启示:

首先,评价分析问题,要从生产力角度出发;

其次,要合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答案〕维新派认为当时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

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

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其局限性在于它未涉及社会改革的内容,并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

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议,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

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湾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

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指出:

中日先于1913年就山东问题定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

或按照中日协定条约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摘自王芸生《六十年

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

国内形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

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

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

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解析〕该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代表团为收回山东权利在巴黎和会上进行的外交努力为研究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独立地综合研究历史材料、分析和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种独立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学教材中关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仅是作为交代五四运动来龙去脉的辅助性线索断断续续出现的。

学生要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自己整理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期间的主要外交活动过程,并据此进行“评价”。

二是试题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切入,要求学生突破原有的认识,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该题的难点在于整理中国代表团外交努力的经过以及对这种外交努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其实从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探索抗争史的考查有一个方面应该引起注意,那就是越来越强调从生产力角度、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

〔答案〕评述要点:

目标:

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

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

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范例一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救国主张及实践

知识梳理

1.农民阶级

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主张: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2.地主阶级

禁烟运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3.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

考点突破

  1.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主要表现

农民阶级受阶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小农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的情况。

(2)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2.关于晚清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起步。

①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了他们与外国在华势力的矛盾,反侵略意思增强,斗争逐渐兴起;

清政府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大肆搜刮,加深了人民的苦难,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危机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被迫调整内外政策,为挽救其统治,出现了洋务派。

所以说,近代化起步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起步: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面临“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运动。

地主阶级的腐朽性决定了他们经营的近代企业的官僚化和畸形发展,他们在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运动引进了同封建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依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种时代的怪胎在甲午战争炮火的摧残下走向失败。

(2)近代化的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向中国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东方小国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晚清政府,在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不甘作亡国之君”的光绪帝支持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因遭到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加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重拾戊戌变法的未竟事业,实施了“新政”和“预备立宪”。

从“新政”的内容上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的需要;

对内是为了得到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

但“新政”无法挽救清政府灭亡的历史命运,革命的浪潮不可阻挡地淹没了晚清统治,其被动的、迟缓的近代化行动最终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终失败。

 

(3)影响:

晚清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上,为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需要,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

近代外交机构的建立,外交人员的出现,客观上有利于新的阶级成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经济上,洋务派举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特别是民用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而清末“新政”直接促进了民族工业的继续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发展,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其他领域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军事上,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和筹划海防;

戊戌变法中裁汰绿营,精练陆军,添设海军,大大加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

清末“新政”,初步建立起近代军事制度和军队,虽培养了一批军阀势力,但也为以后军队建设提供了借鉴。

思想领域,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心态,具有积极意义;

维新派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影响了近代知识分子,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化上,近代专业教育开始建立,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改变了过去以培养官吏为目标的教育制度。

出版大量近代书籍、刊物,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这些现象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第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

人才准备不足,缺乏近代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等思想都是近代化的思想障碍。

第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第三,缺乏正确的道路。

第四,没有科学的决策。

第五,缺乏安全的社会环境。

  范例二 统一战线的发展

 

时期

参加者

中共的方针政策

任务

革命统一战线

大革命时期

国共两党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三大决议;

直接领导工人运动;

合作北伐;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两党和一切爱国抗日力量。

瓦窑堡会议决定;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以斗争求团结;

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政策。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反对美、蒋的一切力量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人民民主运动。

反蒋反美,争取和平民主,解放全国。

过渡时期曲折前进的二十年

中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华侨、宗教界、各人民团体。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文革”中统一战线遭破坏。

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建设社会主义。

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978年以来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

  1.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

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

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

(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

中共成立后,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3)由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20世纪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4)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对抗,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之,国共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变化的过程为分立—合作—对峙—合作—对抗。

中共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针,反映了中共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两党的阶级性质;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变化。

主题复习拓展

规律性总结

  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的利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除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差异。

(4)探索具有差异性。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

而早期维新派又是从洋务派转化而来,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5)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这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相关链接

  ▲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历史发展比较

19世纪中期的中日两国,可以说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

社会状况基本相似,同样是封建专制国家;

经济基础相似,同样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民族命运相同,都遭受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甚至都进行了学习西方的“新政”。

但结果完全不同,一个是国力、经济力量全面上升,基本上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而另一个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过程分析:

面临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日本通过武装倒幕建立了一个以新兴资产阶级、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为基础的明治政府,并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工商业和文明开化。

19世纪晚期的日本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20世纪初,最终废除了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改革历程非常艰难:

中国改革的主体是顽固的清王朝,与当时并行的社会群众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等)形成敌对关系;

改革内容主要着眼于军事、经济等方面,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层面上认识肤浅,即便是后来的戊戌变法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缺陷;

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社会发展、国际地位变化急剧转折的关键。

原因分析:

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另外在领导力量上。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者。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洋务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同样在国际环境方面。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西方还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同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直是西方侵略的重点,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控制和侵略,国际环境对中国很不利。

综合与创新

  1.据《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举例说明当时太平天国活动地区有哪些别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

(两个以上即可)

(2)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历史上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指哪(3)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是要建立一个人间“小天堂”。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立即在天京城内试行了一整套从拜上帝教理论出发的,金田起义前后在革命队伍中逐渐形成的政策,来建立人间“小天堂”。

如:

沿用太平军中严别男行、女行的做法,将全城居民分别男女,编入不同组织;

对全城居民实行圣库制度,城内商店的货物、全体居民除本人衣服等少数日用品以外的私有财产,包括粮食、房屋、金银、土地等,全部收归公有;

对各种手工业实行国营,将全体手工业者按工种编入各种“匠营”和“工衙”,从事统一生产。

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小天堂”理想的具体化和纲领化。

其对土地的政策是: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①上述材料体现了—种什么思想观念,具体涉及社会经济的哪些方面?

〖ZK)〗

②这些规定和思想在当时能行得通吗?

为什么?

③太平天国所实行的这些政策从哲学上说明了什么?

(4)综合分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扬州、武昌、苏州等。

(2)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3)①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涉及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

②不能。

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外部环境。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原因:

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

  2.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日。

八十年历程,八十年辉煌。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一条真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4)请指出中国共产党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5)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