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87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Word下载.docx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科学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

经济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比较稳定的态势。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30.8%,提前4年实现“双倍增”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9433亿元,增长30.5%,成为第一大产业。

大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取得新进展。

围绕提高产业素质和企业竞争力,推进集约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高于销售增长,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8家。

加快服务业发展,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加速成长,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增长60%。

传统服务业有了新的发展,旅游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0%以上。

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

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有效投入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4亿元,增长20.3%。

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得到有效控制,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得到加强。

沿海、宁淮、盐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469公里,累计通车里程3355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联网畅通。

水运和港口建设投资大幅增长,全省港口运输量达到8.5亿吨,集装箱运输量达到424万标箱,分别增长12.6%和38.8%。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一轮淮河治理、重点海堤达标、京杭运河扩容和苏通大桥、南京过江隧道、南京地铁2号线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无锡海力士集成电路、昆山龙腾光电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煤电油运供求状况显著改善。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840万千瓦,总量超过5300万千瓦。

电力供应充足,煤炭库存增加,重点物资供应得到较好保障,要素供给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

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电厂脱硫改造,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经初步测算,单位GDP能耗下降4.0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省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4。

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54.8万亩。

扬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张家港、常熟、昆山、江阴市被评为国家生态市,我省生态市数量占全国2/3。

新增国家环保城市4个,总数达到19个,占全国的1/4以上,开始呈现经济持续增长、环境逐步改善的局面。

  二是坚持贯彻统筹发展的要求,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把“三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

省财政对“三农”各项投入180亿元,增长20%,连续三年保持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调整农业结构取得明显成效,新增高效农业300万亩,高效渔业75万亩,农产品出口增长33.1%。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2.6万人。

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五件实事,新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完成279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乡镇卫生院改造、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河塘疏浚、环境整治等工作完成年度目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重点帮扶1011个经济薄弱村初见成效。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1.9%。

  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苏北苏中苏南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进一步加大产业、财政等“四项转移”力度,积极推进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加快苏北振兴。

去年省级对苏北各类投入366亿元,增长20.8%。

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

苏北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苏中依托沿江开发开放,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苏南地区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00美元左右,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名。

  加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省财政安排社会事业支出549.7亿元,其中省级140.6亿元,增长27.4%。

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全省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

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6%。

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超过90%,培训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2.59万名。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5%。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南京图书馆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

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顺利举办了第十六届全省运动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提升。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职能为重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为重点,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推进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服务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省属国有企业利润增长63%,国有资本实力和带动力增强。

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私营企业达到60万户,增加9.3万户,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省级机关全面实行非税收入统一管理,苏北地区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江苏银行开业运营。

资本市场基础性建设得到加强,全省上市公司达到138家,新增21家。

保险业稳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达到502亿元,居全国第一。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其他出口产品增幅。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苏中、苏北地区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74.3亿美元,占全国的1/4以上,增长32.3%。

“走出去”取得可喜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3.5亿美元,增长36.2%;

境外投资达到3.3亿美元,增长61.7%。

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

  四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省份,组织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50条政策措施,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年活动。

加大科技投入,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5%,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长60%,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

以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省政府与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建立了促进创新的合作协调机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启动南京软件名城、泰州医药城、苏州国家纳米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服务、成果交易、创业融资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3%和42.5%,其中发明专利增长55.2%。

  五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富民和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下降。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和62.6万人。

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148.5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

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

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新增敬老院床位2.5万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2%。

城乡特困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

省级社会保障和帮扶困难群众支出达到66.5亿元,增长37.7%,其中助困、助学、助老、助残投入翻了一番。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

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民主法制工作不断加强。

大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平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安全生产事故继续下降。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信访工作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

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苏部队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关心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期、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期。

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也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汇率变动、油价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我省发展的支撑条件继续改善,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观当前发展环境,总体上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与此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结构不够优化,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够协调,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显尖锐。

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减排指标和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相当艰巨。

三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

这几年农村、农业取得很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增收不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更大努力。

四是尽管近几年加大了社会事业的投入,但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群众在看病、上学、购房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不正之风甚至腐败现象。

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任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这些目标中,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经济增长等指标是预期性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富民指标是导向性的,要力争完成得更好些。

  今年要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统筹发展开创新局面。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大“三农”、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苏北发展的工作力度,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互动并进,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

坚持科教优先、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建设和谐社会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安排好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和谐。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把好与快有机统一起来,下更大功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下更大力气推进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提升。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坚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

做强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尽快形成销售收入万亿元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研发和服务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做强做大一批软件园和软件企业,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努力实现软件业跨越式发展。

装备制造业要以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品为突破口,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使这些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公司大集团。

增强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建筑产业集约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

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个比重”:

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投资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服务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比重。

重点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生产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继续发展和提升商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消费性服务业。

二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着力抓好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创意产业园、产品交易市场以及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服务业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服务品牌创新。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支持增加合法收入,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完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加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效外向农业的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在水利、港口、航道、铁路、机场、城市公共交通和环保等方面加大投入。

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海堤达标、城市防洪、区域河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治淮重点工程建设。

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

加快启动泰州、南京、崇启过江通道,通榆运河北段工程,南京铁路枢纽、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的建设;

积极推进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京以下长江深水航道、沪通、宁杭、沿海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

提升禄口机场服务能力,完成苏南机场扩建工程。

继续抓好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和电力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淮安富士康科技城、无锡海力士集成电路二期、南通王子造纸、如东天然气储备与发电、盐城风力发电基地、常州特高压变压器和中邮航空速递物流中心,以及国家批准的汽车、造船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提升苏南地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苏中地区崛起。

把我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发展对接起来、融合起来,实现更大的发展。

统筹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产业带的发展。

修订完善沿海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推进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布局。

加快连云港建设步伐,逐步发挥带动沿海和振兴苏北的龙头作用,连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和陇海线经济带的枢纽作用,形成江海联动、沿海与沿陇海线发展互动的格局。

进一步落实加快苏北振兴的各项政策,把深入推进“四项转移”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南北共建开发区,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

重点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

继续推进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加强城市综合功能建设,积极推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建筑节能工作,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二)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实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

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在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支出上向“三农”倾斜,切实做到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一是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确保“三个高于”:

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去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去年。

省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211.2亿元,增加31.2亿元,主要用于农业补贴、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积极支持村企挂钩,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改善服务,切实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扩大农村小额贷款规模,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外向规模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新增高效种植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

加快推进镇江等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使更多的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坚持科教兴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

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创业并举,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办好农村新五件实事。

今年新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新改建大中桥梁1000座,培训农村劳动力24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2%,继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河塘疏浚工程和农村环境整治。

省里安排补助资金61.7亿元,比去年增加11.2亿元。

做到责任、规划、资金、政策“四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