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829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格式.docx

7.[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宋代书籍刻本主要有三种:

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

坊刻本大都署有书商字号,虽然在质量上无法与不惜工本的官刻本、校勘精详的私刻本相比,但由于其集中于医学、科举和其他日用书籍等,在当时却十分流行。

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下移

B.民营出版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C.私人书商注重广告宣传

D.科举类书籍在市场上最为畅销

8.[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下表为古代部分时期人口分布情况,该表反映了(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

20.9%

1.6%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

61.4%

25.8%

2.8%

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8%

58.4%

6.8%

A.北方经济严重衰退

B.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C.经济重心变化趋势

D.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9.[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

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

牙行的出现(  )

A.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2020陕西百校联盟一模]某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朝廷屡施“海禁”政策,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

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地待客上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

这反映出,“海禁”政策(  )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

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11.[2020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下面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种稻与种桑的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劳动投

入(两)

肥料投

其他投

总投资

(两)

获利

种稻

(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种桑

2.37

1.05

0.43

3.85

5.65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2019云南昆明一中摸底]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

另立户籍,不许改业,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这是由于(  )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原创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只是一个政权的中心,居民大都是贵族成员;

这一时期的城市一般不具有大量商业活动的特色。

但随着战国时代商业、手工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战略要地和贸易要道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它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在长安朱雀大街已有人在早晨售卖各种食物,供上朝公干和宫中采买需用。

唐后期在邻近市的坊里,由手工业者自己开设铺子的情况多了起来。

在繁华的大城市里以至某些城市,都出现了夜市,特别是南方的扬州,夜市更盛。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许多商品从海道、河道和陆道进入大都,使大都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其南面偏东的文明门外,是通惠河所经之处,故为“舳舻之津”;

东面偏南的齐化门外,是江南商客聚居场所;

而西面偏南的平则门一带,则是“西贾之派”。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前后中国城市职能的变化及其成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大都商业繁荣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

(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20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自宋以降已经迈入农商社会的门槛。

农商社会的前身,无疑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

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当然应是现代工商社会。

亦即农商社会是处在古代农业文明和现代工商业文明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从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市镇网络的形成,早期工业化进程的启动,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以及交换手段、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角度概括出江南农商社会的五大特征。

江南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自晚清以后发生调整和分化。

历史上中国宏观经济盛衰变化的长波受到生态、战乱和制度三个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尤以制度要素最为重要。

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之下,东南沿海地区自宋元至明初已现开放型市场经济的雏形,却因明清专制集权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之打击而步履蹒跚,终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落后于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之世界演进大势。

江南区域经济近千年的变迁轨迹表明,经济现代化历程是先从市场化发端,再发展到工业化、城市化,即由商业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评论材料中关于“农商社会”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020河南八市重点中学联盟联考]战国时期官府管理下的制陶业产品上常刻有当政者纪年、负责管理的官吏与陶工姓名乃至地名与器名,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状况。

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

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渐趋衰落

B.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业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主要水利工程情况,据此可知(  )

名称

时期

开凿时间

主持国家

邗沟

春秋

公元前486年

吴国

西门豹渠

战国

公元前421年

魏国

鸿沟

公元前360年

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

秦国

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

A.秦魏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竞争激烈

B.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C.当时各国日益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此时期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3.[2020广东佛山一中期中检测]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的与庄主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B.呈现自给自足的特点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4.[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监]黄河古称“河”“河水”。

《诗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

“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

黄河名称的变化(  )

A.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

C.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

5.[2020河北石家庄重点高中摸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为“佛图户”。

“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佛图户”的增加(  )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

6.[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这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

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

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7.[2020海南琼海检测]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

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

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8.[2020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宋明时期,“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农资商”的思想、坊市制度被打破等。

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9.[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有学者统计,1540—1644年,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500吨左右,占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

1570—1644年,美洲白银约有12620吨流入中国,约占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

这反映了(  )

A.明朝废止重农抑商政策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明朝商品经济成为主流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0.[新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北人南迁基本情况简表。

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

魏晋南北

朝时期

唐朝中后期

至五代十国时期

宋金对峙时期

迁入地

域范围

四川盆地、江南、江东地区

江南、江淮、荆湘以及岭南、闽中一带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岭南和广西

迁移人

口数量

仅313年至450年就有90万人

仅安史之乱时期就有约100万人

500万人左右

口结构

大批宗族和部族

世族、官僚士大夫、普通民户

以普通民户为主

A.南方社会经济地位得以提升

B.北方地区农业经济日渐衰落

C.战乱是北人南迁的唯一因素

D.人口流动推动社会结构巨变

11.[2020安徽示范高中名校联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致其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但这很可能造成粮食危机。

这表明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B.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

C.经济发展优势彻底丧失

D.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12.[2019全国卷Ⅱ,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3.[2020安徽合肥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段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

繁荣时期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西汉对外开放以后,石榴、葡萄、苜蓿等十几种植物从西域引进,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

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清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

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

16世纪50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

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1亿英镑到10亿英镑之间。

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

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1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14.[2019辽宁沈阳第三次质量监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

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信息一

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

信息二

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

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信息三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

信息四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

信息五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

信息六

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质特征,即:

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

信息七

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年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

信息八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

  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现了铁犁,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A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牛耕,B项不正确;

出现了铁犁不能证明铁器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使用,C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内容,D项不正确。

2.D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商人的社会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这一时期政府没有实行“重商”政策,排除B项;

这一时期全国统一市场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数量大幅增加,这是农业生产进步的体现,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铁制农具的使用地区,得不出B项结论。

C项与材料无关。

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D项排除。

4.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依据材料可知,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项正确。

由材料不能说明北魏社会秩序混乱,排除A项;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有利于扩大北魏的统治基础,B项错误;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5.A 据材料“唐代城市道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宋代,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可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城市建筑风格,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故D项错误。

6.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租佃制下,地主多通过签订契约向农民出租土地,且地租多以实物的形式交付,货币地租也有所发展,为地主服劳役的情况逐渐减少,这就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

租佃制下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是无地农民,不是自耕农,A项排除。

由材料得不出B、C两项结论。

7.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书坊即民营出版业在宋代有所发展,书坊刻本更多地面向市场和普通民众,在当时十分流行,这实际上反映出经济发展下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正确;

民营出版业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宣传的内容,故C项不正确;

科举类书籍仅仅是坊刻本书籍的一部分,“最为畅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不正确。

8.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提高,宋朝时超过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趋势,故答案为C项;

仅由北方人口所占比例减少推不出北方经济严重衰退,排除A项;

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较大,排除B项;

仅由材料得不出南方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D项。

9.A 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A项;

政府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故排除B项;

“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废止”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不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D项。

10.D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结合题中“朝贡贸易”“被动”“非法”等信息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贸易正常、健康发展,因此不利于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未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A项错误,排除;

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杜绝外患,B、C两项错误,排除。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种桑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稻,这造成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减少,农业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

仅由材料得不出C项结论;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表格中无法反映,排除D项。

12.A 魏晋时期战祸不断,原来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官营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民间工匠也或死或徙,数量大为减少。

各割据集团为了制造兵甲、农具、车船和宫廷用品,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因此制定了手工业者“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A项正确。

1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的典型形式只是一个政权的中心”“除去作为国家首都或地方行政中心之外,还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即可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可从战国时期的工商业环境、政府对工商业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唐后期在邻近市的坊里,由手工业者自己开设铺子的情况多了起来”“都出现了夜市,特别是南方的扬州”等及所学知识,从商业经营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南方商业发展等角度来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许多商品从海道、河道和陆道进入大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元大都的地位、交通状况角度来分析;

第二小问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政策、时局的稳定程度、经济重心的变动等方面来进行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变化:

从仅是政治中心转变为政治、商业中心。

(2分)成因:

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

政府垄断工商业局面被打破。

(4分)

(2)主要特征:

唐后期城市商业空间、时间限制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乡村集市“草市”快速发展;

南方商业城市迅速崛起。

(3)原因:

是全国政治中心;

水陆商道发达。

(4分)重要因素: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经济重心的变动。

(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例如同意材料中关于江南地区自宋代进入农商社会的观点;

其次,从材料中搜寻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观点;

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升华。

评论时注意题目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观点:

江南地区自宋代进入农商社会。

(2分)评论:

江南地区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促使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区域贸易、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扩展。

江南地区市场容量扩大,经济开放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一些地方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向专业化分工、主要面向市场转变;

纸币、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在江南地区出现并成长。

(8分)由此可见,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衡发展的新模式,农商社会逐渐成熟。

(2分)

1.B 材料中“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表明这些陶器、陶片是由独立小手工业者生产的,这反映出当时民间手工业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

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

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经营范围,D项错误。

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前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大型水利工程十分罕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运用,大量开凿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