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3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doc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矛盾发展的必然

自18世纪发端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中,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崛起。

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成就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1]同时,资产阶级更多地是用枪炮征服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为他们开辟了广大的原料供应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

整个工业文明史,既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史。

资产阶级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由于大片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过度采掘矿产资源,大量使用化学物品,大量消耗能源,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从而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还在资本主义的兴盛时期,恩格斯就曾告诫人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不幸的是恩格斯的告诫,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一百多年来,人们仍在不断地重复着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

正是这些错误,给人类不断地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进入21世纪,地球环境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不断恶化的气候条件和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干旱、洪水频繁交替;飓风海啸不时出现;江河断流、湖泊干涸;荒漠化继续扩展;极地冰川加速融化;大气、水源污染日益加剧;能源争夺渐趋激烈;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越来越现实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研究表明,过去30年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人类未来的发展与生存将面临巨大威胁。

如何解决传统工业社会所固有的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正是人类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十几年来,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已越发明显,它不仅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决策者们所关注的重点,而且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的热门话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不可持续的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轨道。

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

人们对于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推动和落实,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飞跃。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党,或者由于无知,或者出于狭隘的所谓“国家利益”,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见解,但是科学发展观终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共同准则。

事实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节能环保、防治污染、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几乎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环境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9年,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4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京都协定书”,至今共有175个缔约方加入。

这正是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工业,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传统工业加以改造,注入高科技因素使之成为低能耗、低排放,循环利用,高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见图1)。

图1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的异同

在这新旧时代交替的重要历史阶段,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就必然要赋予其时代的特色。

就是说,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来理解和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具体说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明确的目标,沿着科学的路径顺利推进。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时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中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军事以及各个生产部门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避免盲目性,提高把握和运用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自觉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要发展,这是立足点和前提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离开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基础。

但是,发展又必须避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重复传统工业的道路,更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的覆辙。

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一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发展的成果。

这是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决定的。

二是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三是要育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

3.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改革创新

有创新才能发展,有创新才能超越。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性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才开辟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和民族的兴衰。

改革创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4.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科学发展水平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束缚,人类在发展道路上已经走过很长的弯路,经历了太多的教训。

历史经验证明,掠夺式经营,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如土地、矿物能源、矿产资源等,造成高排放、高污染。

这样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用长远和全局眼光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当前也正面临经济转型的抉择。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规模较大,而资源又相对贫乏,实现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任务更加艰巨,时间也更为紧迫。

党中央在这关键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7亿多农民的福祉,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农村建设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促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向前发展。

三建设绿色家园,打造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宏观上讲,农村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森林生态、水体生态、草原生态、农田生态甚至海洋生态各个子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不仅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屏障,也是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建设绿色家园入手,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过程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

这两个再生产过程虽然在时间上是互相分离的,但是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农业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靠温、光、水、土、气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也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农业资源却十分稀缺。

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淡水、森林、草原,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7和1/2。

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保证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保持其高效产出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我国,每一寸耕地、每一滴洁净的淡水都是宝贵的。

多年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投入不足和体制上的各种原因和利益关系,各类生态系统仍然受到严重破坏。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研究报告2004》。

报告提到仅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还不包括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

如果按现有技术水平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入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是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一倍以上。

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1995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

据2001年西部生态状况调查,我国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

事实上,我国水源和土地的污染情况已相当严重。

据2005年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70%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几大淡水湖污染更加严重。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着实建好农村的绿色家园,还农村青山绿水的本来面貌。

当然,并不是说,农村要回到原生态状态,而是要用科学手段,重建高效的生态系统。

它的基础工程依然是绿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整修农田,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这包括使用清洁能源,科学种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等等。

这些工作很多地方都在做,但更多的地方还没有做起来。

这与当地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有很大关系,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科学发展观”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下,根据农、林(果)、牧、渔各种生物群落不同的生理习性及其生长发育规律,加以科学配置,并使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融合,形成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循环生产链,实现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以较少的投入,高效率地生产各种优质农副产品,可持续地满足人类消费的需要。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或石油农业相比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生态农业属于循环经济范畴

它在农、林(果)、牧、渔各生产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循环生产链,因而其能量流失很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生态农业是节能环保型产业。

2.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

一方面,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

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由于很少使用较容易产生污染的化学物品如化肥、农药等,特别强调多使用有机肥料以培肥地力;对于农业病虫害也强调以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